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1001320
Fish: 回国感受新闻界的寒冬
回国感受新闻界的寒冬

12月6日 06:16 By xxxxxxx 2千字 117次杵击 2回复

今年我回国两次,第一次因太忙没能和以前报社的同事见面,但已从电视台、银行等外围听说了关于纸媒的困境,不免有点担忧。不久前再次回国,将一切事情办好之后,总算余出几天,立即和多年未见的同事相约一见。
大家见面先大惊小怪一番,说我一去杳如黄鹤,还是象从前那样开玩笑,和过去的同党重逢总是欢声笑语不断。
他们好意地夸我没怎么变,我也说国内的亲友普遍显得年轻,可能是因为雾霾遮住了紫外线的缘故,他们说不要这样歌颂国内的大气污染,我说是真的,几人讲还是头一次听说雾霾有这么个好处。
寒暄之后,言归正传,有人感慨说:
这么多年一晃就过去了,你走的时候正是报纸杂志最繁荣的时候,而现在却是最衰落的时期,我们都快吃不上饭了。
我说:太夸张了吧,有这么严重?这个行当还是比许多行业待遇要好吧。
真不行了,你知道我们工资减了多少吗?
我原来听说是几大报社都减了百分之三十,但报纸至少还在维持,而不少杂志都停刊了。
百分之三十那是老黄历了,现在工资砍了一半还多。
天哪,不过很多人都不指着工资生活吧。
在座的有一位是前财贸部章主任,早就听说人家那几个老院子就已价值十亿了。
副刊部主任说:我可指着工资生活呢,没干副业。
这个当年的文艺青年已变成了文艺中年,除了稍微发福,基本还保持着过去的斯文气质,他这样讲倒也不令人吃惊。
难得大家安之若素、淡泊明志。
呵呵呵呵,一阵苦笑。
我想岔开话题,就对文中说:当年我多想去你们副刊,可就是没去成。
大家说:你们部多好,整天见的都是电影明星、音乐家和画家,你们部的有心人存了不少字画,现在那可是一笔财富了。
可惜我那时只对作家感冒。
章老师还是像个温厚长者似的说:得不到什么就什么好,真去了副刊也不过尔尔。
说得也是,我对文中说:我刚回来,看了两眼报纸,怎么现在办得象老年报,甚至不似从前。
没想到他说:你感觉很准呀,报纸现在就是给六十岁以上的老同志看的,年轻人谁还看报,咱报社同仁自己都不看报了。
接着他又诡秘而得意地说:现在谁还看新闻,还不是靠我们副刊撑着。
呵呵,我看到《读者文摘》和《青年文摘》也似乎增加了许多老年的内容。
对了,文中想起了什么问:你还记得某某某吗?
名字似乎耳熟,可一时想不起来了,犹豫着问:他是不是《人民日报》的?
记性不错,他现在调到我们这里当总编了,昨天晚上我在电话里讲今天的安排,他正好在旁边,让我代他向你问好,说不知你还记得他吗?
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以前他的那块版办得思想新锐、风格独特,而且是最早宣传新权威主义的阵地。
唉,当年拥护民主自由的几乎全逃亡了,而鼓吹新权威主义的因惹得龙心大悦全升官了。
他们说:告诉你吧,咱们现在的正社是中宣部派来的,副社是央视派来的,总编就是人民日报派来的。
我不禁问:那我们本社的土著呢?
几个副总编,还有各部门主任。
我记得以前报社领导也是从外边调过来,那时宣传部还是清水衙门,他们挤破脑袋要到基层单位来。我走之前新上任的正副社长也是这种组合,来任职不久就给两位买了精华地段的大房子,而今价值不菲,可宣传部那位待了不久又调到新华社了,编辑记者管这种现象叫“蘸糖葫芦”。
我想起了什么,问:一有经济危机,就容易引发局部动荡,大家修行都不错,气定神闲、风平浪静。
哪里的话,编辑部还好,大家毕竟还在这里上班,拘着面子;这次链条断裂的是老同志、老干部,老房子着火,老夫聊发少年狂。
报社曾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退休人员除了拿一份退休金外,单位还每月给他们一千元作为福利;可现在经济紧张,因此前任社长就把这一千元福利砍了,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老同志们不干了,他们打着横幅跑到报社大楼示威抗议,还发挥传媒人的特长,把照片发网上到处传播,引得全国的报社纷纷打电话探询:你们还顶得住吗?还能扛多久?
报社同仁答:我们正摇摇欲坠。
而此番闹事的都是年轻的刚退休者,正闲得发慌,且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带头的是体育部和人事处的两人,其中那位体育大姐大性格一向麻辣烫,可以想象她英姿飒爽、愤怒声讨的样子。
我想起章主任也刚刚退休,不禁开玩笑说:章老师没参加吗?还记得六四时他带领大家游行的样子,他笑笑没说话。
文中立即接过来说:章老师不拿工资都不在乎。
新闻界老同志的闹事极大地惹恼了宣传部长,他管辖的范围内出乱子,让领导觉得脸面无光。于是他带上几员干将亲自来到报社坐镇,责令带头闹事的几个人在编委、中层会上做出深刻检讨。
那位人事处干部检讨得最彻底,在会上痛哭流涕,说自己这样做对不起党、对不起领导的多年培养,总之把自己骂得一无是处;部长满意了,就带着几大员撤了。
可部长前脚刚走,他就象还魂了一般,立刻堵着社长说:那钱你看怎么办吧?呵呵,一展真小人的风采。
现在报社当社长已不像从前那样风光了,上面压,下边骂,里外不是人,两头受夹板气。其主要工作就是四处化缘找钱,可报社已上了各家银行的黑名单,借不到钱,捉襟见肘,最困难时账面仅剩十万元。社长心力交瘁,巴不得早点退休,因此换了一茬又一茬。
后来还是宣传部自己派来了新社长,为给他撑腰壮胆,财政拨款带来二千万,才把老同志的钱暂时补上,平息了一场风波。
我说,看到报纸上署名的编辑记者都不认识了,好像都是新人。
他们说,别提了,报社最严重的问题当然是资金枯竭,想当年一年的广告收入最少也五亿元,可现在报社用人快赶上地主周扒皮了。
原来,如今的报纸、杂志、电视台在前线干活的记者编辑,大部分都是聘用制合同工,因为他们不是干部体制,各新闻单位都存在着严重的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媒体界实行的不是岗薪制,而是身份制,这类似于一种变相的奴隶制。编辑记者的工资只有行政人员的一半,每个月发工资时仿佛都是对他们的羞辱,然而呼吁了那么多年也没能解决,他们说体验到了从城市猎人到民工狗仔的境遇。
据说宣传部正在考虑把所有的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合并成一个集团,每个单位每年发五千万,管十年,十年之后推向社会自谋出路。
我听了觉得政府对媒体人还是不错的,没象当年对下岗工人那样发几万块就打发了事,这么多年大家吹捧抬轿、粉饰太平可谓劳苦功高,领导总算没丢车保帅、过河拆桥,还算念点旧情。
当然,报社那些才华横溢、头脑灵活的人精们早就跳船跑了,纷纷调到那些旭日东升的行业。
我最后又想起一件事,问道:报社现在还搞一带一路、豢养五十多家海外华文报纸吗?
不了不了,自顾不暇,泥菩萨过河,管不了许多了。
这倒是个意外的好消息。
大家都是出来卖的,何苦自己人为难自己人
那些活好的,或者活新的,或者花样多的,
或者老板拉皮条功夫好能拉到肯多花钱的客的,
拜托不要老是打击年老色衰的同行了

老鱼记事 老鱼侃棋 老鱼围脖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