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1001589
Fish: 1985年美国电影周纪事
1985年美国电影周纪事

石方禹

1979年中美两国政府签订文化协定,其中有两国电影交流的条款,规定两国按对等原则定期互办电影周,即:在中国举办美国电影周,放映若干部美国电影,同时在美国举办中国电影周,放映同样数量的中国影片,影片都应当在电影院公开售票向公众映出。

1981年5月中美第一次互办电影周。那时我在上海电影院看了《猜一猜谁来赴晚宴》和《雨中曲》等美国影片。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美国电影周。

第二次中美互办电影周,是1985年4月份的事。在美国放映的中国影片为:《喜盈门》、《大桥下面》、《伤逝》、《家》和《飘泊奇遇》共五部。4月1日至 4月7日在中国放映的美国影片为:《克雷默夫妇》、《金色池塘》、《煤矿工人的女儿》、《转折点》和《星球大战》也是五部。

这里我只打算回顾一下在中国举办第二次美国电影周的过程。这件事由我和美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Noah Lynn(以下称林诺阿)协同操作。我现在作此番回忆,想要说明当年操作过程之不易以及文化专制之蛮横不讲理。

1985年初,美国方面向我方提出十多部影片供选择。做这件事难度不大,只是要花时间。我们终于敲定五部影片已如上述。
接下来我们便面对一个难题:应该如何处理《克雷默夫妇》和《转折点》中的裸体画面和做爱画面。 美国影片中裸体和做爱画面在所难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这种画面在中国绝对是要禁止的,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我在多年的电影工作中深知民间和官方都有敏感的神经。我根据自己的文化观念,也认为不宜公开放映此类画面。现在即便是政府间根据文化协定互办电影周,此类画面也是应该剪去的。但是,要剪去人家影片的画面,不经同意是不可以轻举妄动的,否则会出乱子。可是你有什么理由让人家同意你动剪刀呢?这是需要慎重对待的。中国人历来把这一类画面称为“黄色镜头”。“黄色”是“色情”的同义语。什么是“色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看法和解释大不相同,这其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我也曾当过有心人,在西方国家做过一些了解。

我有机会出访西方国家,每次我都会关注东道国在电影审查方面的法律规定和实际操作情况,都会涉及所谓“黄色镜头”问题。最有代表性的一次是访问澳大利亚,我特别约见电影电视片首席审查官,一位中年妇女。她是议会议员,是议会影视审查三人小组的组长。请注意:人家审查影视剧,不是政府的事,更不是执政党的事,尤其不是哪个大官说一句话就算数的事。那是议会的事,是议会按照法律去办的事。她说:大凡事关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都不属审查范围,都受法律保护。关于“色情”呢?她说:影片上裸体画面,做爱画面,男欢女爱性行为,只要不暴露男女生殖器,一律不算色情,一律不动剪刀,一律通过。她抱怨说她负责影视片审查,是她的职责,但说真心话,这是一件令人作呕的事情。想想看,天天看那些做爱画面,还要仔细去看露出生殖器了没有,真是不好受。她还表示可以让我看一些被剪下来的画面,好让我有真切的感知。

基于上述,我十分明白我不能以“黄色”的说法为由,要求美国人去剪相关画面,那会在名词定义上纠缠不清,是谈不拢的。那么我能用什么理由呢?经过一番苦心思索,想了一个又一个理由又都加以排除,最后决定请出中国文化的尊神孔夫子。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夫子在西方国家也颇有威信。

拿定主意后我把英语翻译员请来统一口径,商定如何把“非礼勿视……”翻译成英语。

关于“礼”,孔子自己做过最大化解释,也做过最小化解释。现在我要求把它进一步最小化到作为剪除裸体和做爱画面的文化依据,并且要翻译得无懈可击。把细微末节都想周全了,我终于约见林诺阿先生。首先我向他通报了我方选定的五部影片。接着我说现在我遇到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这就是《克雷默夫妇》中那位邻居女人清早从房间走出来的全身裸体的画面,还有《转折点》中男女芭蕾舞演员做爱的画面。如果这些画面不加剪除,照原样在电影院放映,民间和官方人士都不会接受,肯定会惹出麻烦事。可是要剪除,我们没有这个权利,所以要请林先生你来帮忙。他听了先是一笑,认为五部影片挑选得很好,同美国方面的预期一样。接着他问道:不过我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剪去这些画面不可呢?要知道这些影片在全世界放映,从来不曾有过被剪画面的事情,为什么惟独在中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请你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我说了一些关于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之后,特别强调中国几千年文化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根深蒂固地约束着今天中国人的文化观念,这一点是与其他国家大不相同的。接着我请出了孔夫子,他老人家在几千年前说的话,至今还影响着中国人,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画面不宜于在中国电影院出现,这一点要请林先生谅解和关照。

果然不出所料,孔夫子帮忙了。林诺阿沉思片刻开口说:石先生,你说的话可以被认为是有道理的,但是中国和美国的现状是大不一样的,你们中国政府权力很大,可以下令去剪任何影片的任何画面。美国政府做不到,大使馆代表美国政府,也做不到,那是美国法律所不允许的。电影片子的版权归制片商所有,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要剪画面,我们必须同制片商去商量,征得他们同意,如果他们不同意,我们便不能剪。我们有难处,所以我现在不能做出任何承诺,但我会尽力为之。
林诺阿这一番话是很尖锐的,可谓掷地有声,同时也听得出来他是希望事情能办成。

过了若干时日,林诺阿约见我。他说经过美国政府协同有关团体同制片商协商后,制片商同意剪去相关画面,不过要求在被剪去之处填补以飘扬的美国国旗的特写镜头,其长度应等同于剪去的画面的长度,用来表示原来的画面被剪掉了。石先生,希望你能同意。

这一招真使我意想不到。我不免吃惊,转念之间我表示同意。我说,我担心中国观众不会明白为什么突然出现与剧情无关的美国国旗,我建议在出现美国国旗的同时,我们用幻灯片在银幕旁边墙上打字幕,告诉观众:出现美国国旗的地方原本是做爱画面或裸体女人画面。

林诺阿闻言连连说了几个“不”字。又出现美国国旗画面,又打上那样的字幕,当然是很难堪的。他站起来,说这事还要再同美国制片人商量,随即告辞。

最后结果是美国方面终于又一次让步了:美国国旗不出现了;我方当然也不打幻灯字幕了。

1985年4月1日第二届美国电影周在北京开幕,上海、西安等其他四个城市也同时举办。此时,我冷静地回顾整个商谈过程,我不得不对林诺阿先生心怀敬意和谢意。我是以文化差异为由,坚持要对方照我方的意图去剪画面的,可是,既有差异又要共存,这便要求双方都能朝着谅解、宽容、包纳甚至让步的方向去努力。我在整个商谈过程中寸步不让,甚至于有些咄咄逼人,相反地林诺阿先生则表现为理解、妥协、让步,终于成全了好事。不论是同意剪去某些“黄色”画面,还是最后同意不出现美国国旗,他必定做了大量工作,同美国政府以及美国制片商协会去打交道去解决问题。如果不是这样,有关的两部影片便不能同中国观众见面,那是很可惜的。说到这里,我顺便提一下:1981年举办第一届美国电影周之时,我方选中的美国影片中有《巴顿将军》。此片中巴顿将军有一句话,说总有一天美国要攻打苏联。我方提出要剪去这一句话,美方坚决不退让,其结果此片被撤换了。《巴顿将军》是一部优秀的战争题材影片,极有借鉴价值,只是为了一句话双方争执不下,终于不能列入电影周节目中,不免令人惋惜。

从4月1日举办《克雷默夫妇》首映式之后的一二天内,一切都很顺利,中国观众情绪热烈,我以为万事大吉了。可是我错了。谁也没曾想到突然之间乌云压顶,变生不测,现在是中国同胞来跟我过不去。什么事情呢?拿棍子的人出台了,电话铃响了!打电话的是北京市文化局的一位女同志。我和她过去见面点头而已,从无工作关系,电影局同北京市文化局从来不搭界。由她出面打这个电话,也真是邪门。她说:XXX同志看了《煤矿工人的女儿》,认为一男一女躲在被窝里乱动的画面必须剪去,这件事他要你立即处理。口气很硬。XXX者,当年意识形态领域的总监管也。

我恳请这位女同志转告对方,为剪掉几个“黄色”画面我所经历过的艰苦谈判过程,现在谈判早已结束,没有办法再剪了。最后我请求解释一男一女躲在被窝里不伸胳膊不露腿,竟然也要剪去,这是为什么?

《煤矿工人的女儿》是一部写真人真事的影片,说的是美国田纳西州某煤矿一个姓 Lynd的矿工,膝下有个名叫Loretta的小小女儿,成为倾倒全美国人的乡村音乐歌手的故事。故事起始于她接受一个复员军人求婚并结为夫妻。新婚之夜因为年龄太小不谙人道,她拒绝了丈夫做爱的要求,这时整个画面就只是一条被窝在动,画外音为女声哀哀地恳求:“不,不,请不要这样!”如此而已。其后的画面是次日清晨在屋后走廊上丈夫给妻子一本关于性知识的读本。再接下去的画面为女孩子含羞地在读这一本书。

当日审看影片时,没有一个人认为这一组画面有问题,当然也没有人提出要动剪刀。现在突然连这么正派的合情合理的情节和画面都不能容忍,实在太过分、太蛮横了。此外我还真纳闷:怎么连版权法、国际版权公约这一类法律常识都没有,能那么轻易公然去侵犯外国人的版权吗?

不久之后那位女同志的电话又来了。XXX同志坚持必须剪画面,理由是即便不伸胳膊不露腿,也怕观众看了会引起联想!
我当即明确表态:第一,我拒绝剪片;第二,引起联想的理由不通,你能下令怀孕妇女一律不许上街吗?上街了,你就不怕引起联想吗?

我打定主意坚决顶住不妥协。设想一下,如果我奉命剪片,不管自行去剪,还是再约见林诺阿先生要求对方去剪,我自己丢脸事小,给国家丢脸事大。

我做好最坏的思想准备去承受打击。表面上一切平静,但我的处境越来越困难,几个月之后便爆发了法国电影回顾展的事。再过几个月,我又因为主张电影应当讲究寓教于乐而在中南海遭受严词责难而不容辩解……其后几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都是后话了。

可是当其时还有一个悬念:根据中美文化协定还有第三次互办电影周呢!

还是林诺阿先生主动约见我。他说考虑到中美互办电影周存在操作上的诸多困难,美方建议今后不办了,改为电影人员交往,至于细节,以后再行商量。我立即点头认可。

美国人打退堂鼓了。林诺阿先生肯定很累了,并且觉得中国的事情不好办。

其后就连人员交往的事也烟消云散了.。

2007.8.6北京

(作者为原文化部电影局局长)
大家都是出来卖的,何苦自己人为难自己人
那些活好的,或者活新的,或者花样多的,
或者老板拉皮条功夫好能拉到肯多花钱的客的,
拜托不要老是打击年老色衰的同行了

老鱼记事 老鱼侃棋 老鱼围脖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