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1001843
Fish: 一个明星 IT 记者和他在 2000 年创立的 IT 社区 | 1999 回忆录⑥
一个明星 IT 记者和他在 2000 年创立的 IT 社区 | 1999 回忆录⑥

刘韧的互联网记忆在 2008 年戛然而止。

在那之前,他是“中国 IT 第一记者”,著有《知识英雄》、《中关村问题》、《企业方法》,并称“中关村三部曲”。IT 业第一健笔,刘韧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知识经济”在 1998 年就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的主流声音,中国科学院递交了一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那年 2 月 4 日,江泽民的批示称: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1998 年顺势出版的《知识英雄》是刘韧的成名作,集结自刘韧刊发于《中国计算机报》的报道。“知识英雄”的说法因为这本书变得流行。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潮流:知识、技术可以驱动成功。中关村盛产这样的故事。

2001 年,刘韧在电脑报集团下新创办的月刊杂志《知识经济》担任总编辑。不过这份杂志没有运营多久。

刘韧在 2000 年创办的 IT 社区 DoNews 却出乎意料地产生了影响力。

起初这只是个供刘韧自己发布最新文章的网站。后来聚集了重要的 IT 作者和创业者,他们大部分是刘韧的朋友:网名 Keso 的知名评论人洪波、创办第一家电商网站 8848 的“老榕”王峻涛、投资域名而获利的蔡文胜、推出“流氓软件” 3721 却登上 IT 杂志封面的周鸿祎、刚上任的卓越网副总裁陈年(陈年还担任论坛的版主)、金山的创始人求伯君、创办 ChinaRen 并成功卖给搜狐的斯坦福“海归”陈一舟。到 2005 年,新浪科技称 DoNews 上的用户超过了 7 万人。

专栏作者全凭兴趣和对曝光度的需求在 DoNews 上更新专栏,没有任何实际报酬。

李彦宏在 2000 年创立百度,2001 年他在 DoNews 上也发布了三篇文章。其中一篇里,李彦宏介绍“百度竞价排名系统”是个为数十万网站的拥有者提供“展示自信心,吸引潜在客户,发现销售线索的平台”。

在 2005 年卖给猫扑网、后来人人网的母公司千橡之前,DoNews 每年声势浩大地举办周年庆典,出席者几乎囊括了所有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和大部分互联网跨国公司的经理人。Google 中国曾请 DoNews 为其撰写一份关于如何运营社区的报告。不过刘韧心知肚明,他们无法为这样一家跨国互联网巨头提供任何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DoNews 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向公司收取广告费和公关费。2005 年已有 200 万。

2008 年,是一场互联网人所共知的公案,主角是周鸿祎和刘韧,结果是刘韧因敲诈勒索罪入狱三年。

起因是 DoNews 上发布了多篇关于 360 杀毒软件的负面报道。周鸿祎在 2005 年创立奇虎 360 ,2008 年推出了免费杀毒软件“360 杀毒”。他向 DoNews 提出“付费公关”,DoNews 编辑徐新事在结款时被抓获。刘韧写了一篇《你看,你看,周鸿祎的脸》,署以他人名字。署名者也入狱。

2011 年,刘韧出狱,此时已经是移动互联网的天下。他说自己没跟上,缺乏移动互联网的经验,“在移动互联网的所作所为还是太少”。

刘韧希望在投资界有所作为,他现在的身份是天使投资人。他懊恼自己在出狱时错失了资本的机会,没有成立基金,只是用个人的钱做投资。

2005 年刘韧曾计划写一本《中关村史》,在 2007 年完成。但这本书至今没有面世。他最后发布的几篇文章在 2006 年前后,其中一篇关于马云,采访在 2002 年就完成了。

今年 3 月我们在北京见到了刘韧。尽管人们都说他在 2005 年出售 DoNews 时就实现了财富自由,但他依旧住在 1999 年搬入的房子里。家中有两台跑步机,刘韧谈起饮食、健身和干细胞,说希望多干几年。“高科技行业还是最好的行业。在中国赚不了钱,其它地方更赚不了钱。”

他还提到了在 1999 年和《南方周末》编辑李戎一道采访过的崔健。“就像崔健说的,他说,人生的 B 面才刚刚开始。但他也说,他说话没人听了,孤独啊。他说,当年我说个什么事儿,你们都觉得很重要,现在我说啥你们都没听见。”

不久前,我们才见了他的朋友 Keso。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keso 在采访中说:“我更喜欢原创的、在没有找到退路时就冲进来的那个人,而不是觉得这里边存在着大量的机会、可以融到资的时候才进来的人。”刘韧则认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是傻子。刘韧评价说:“从某种角度来说,keso 比我更理想主义。他也更温和更 nice。然后他离商业更远。” keso 没有对刘韧作出评价。

我们还是从 20 年前说起。

Q: 你是如何进到这个行业的?

我是学中文的。我们那个年代,80 年代,谁会写诗,社会地位就最高。都不讲挣多少钱。当时已经开始改革开放了,我爸爸做工用电的配电盘,因为是垄断的生意,只有电业局的关系才能做,特别赚钱,但周围人都说他是暴发户。

但是我们一毕业,就感觉社会发生巨变。89 之后,突然之间,整个社会对文学一点不感兴趣了。那时候我还算一个敏感的人,当时我认为,完蛋了。如果这个行业都不行了,我们附属于这个行业,写文学评论更不行了。那时候特别悲观。肯定不能养家糊口。离文学最近的是什么?新闻可能是有前途。

我先分到安徽阜阳广播电台的总编室,编阜阳新闻。后来我写了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四处投稿,叫《解晓东如此义演——两个 20 万说明了什么》,非常轰动,是第一个对希望工程提出质疑的文章。这篇文章让我在当地待不下去了。本来是想,好好当记者,回头到政府混个一官半职。

觉得在阜阳没有出路,我尝试写计算机新闻,找出路。我在 1990 年自学计算机,1991 年自己买了计算机,开始给报纸写科普类文章。1992 年,给《计算机世界》投稿,头版发了我一篇写盗版、版权的文章。1995 年有了互联网以后,我就觉得互联网等于让计算机插上了翅膀,如虎添翼。我觉得互联网能提高效率,就写更多的文章,为互联网摇旗呐喊。

1996 年我来北京,当时媒体需要北京户口。《计算机世界》说,一点可能性没有。第一份工作是给一个公司写公关稿,就是变了法地宣传公司产品。有人来报社告状,刘韧在某某公司,他写的东西有问题。但还是几乎每周都能发,《计算机世界》还给我稿费。

后来《中国计算机报》有大部分编辑出去,办另一家报纸。《中国计算机报》急等着用人,就把我招过去了。

但我对这个行业不感兴趣。我探究的是故事本身。我感兴趣的是人性本身。我不感兴趣你赚了多少钱,你企业成不成功,跟我有什么关系吗?我只要这个行业有前途就好了。具体这个行业怎么发展,我哪能左右。我真的不关心。

Q:那几年你非常高产,从 1998 年到 2003 年,写了五本书。

刚开始,我继续写计算机评论,那是我熟路,又写了一年。但这些评论,我呆在阜阳看着报纸就能写。那时候,我们行业的人都不采访。计算机行业蒸蒸日上,他们都想着出国玩儿。

我想,采访什么呢。产品也没啥好采访的,都很简单。企业家的故事,关于他们遇到的困难,或者他们作为普通人展现出来的东西,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当时只有一个原则,这些大人物,我要写他们最不成功的一面,最普通的一面,最失败的一面,这是读者最想看到的。我采访的时候就问,你第一次开会是怎么样的,第一次卖东西是怎么样。他是怎么从不会到会的。我只问这些东西。

《知识英雄》是我的成名作。我认为成名不是因为写作技巧,而是那个时代就想知道,这些人在干什么。这些人也代表着这个时代。

受访者配合我的原因是,他那时候已经认为我是最好的记者了,我让他说什么,他基本上也就说了。他也没想那么多。最有名的公司配合了,其它公司都配合。所以我们把最早的故事都发掘出去了。

那个年代不像今天竞争那么激烈。媒体之间没有竞争,大家对计算机的报道供不应求。我记得出版社都先给我钱,说你赶快写,我赶快帮你出。作为写作者,你受到的正反馈是非常大的。当然会更努力去写。

从 1997 年我一口气写到了 2003 年,每周差不多写 8000 字左右,而且全部都要做采访。同时我办一本杂志《知识经济》,每个月一百页,我写 50 页,署底下人的名字。但杂志没有做下去。纸的杂志在走下坡路。

我后来不再写文章了。很多人都跟我说,你一定要写。我说投入产出比太不好,而且现在最稀缺的是注意力,最不稀缺的就是文章。我真的没那个自信,别人还愿意花那么多时间读你的文章。

Q:你是怎么做起 DoNews 的?当时大部分财经和商业记者都会看 DoNews。

我做 DoNews 挺早的,是 2000 年,其实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是非常小的行业。之所以 DoNews 能成为互联网的最重要的媒体,就是因为没有人关注他们,所以他们只有这样一个阵地。李彦宏还在上面写文章,直到今天还可以查到三篇文章。

其实做 DoNews 的原因很简单,我想让我的文章有更多人看。我刚刚写完文章,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方式放在网上,让更多人看。当时确实没有这种。我就让一个朋友林兴陆帮我写个程序、然后放在他的服务器上,就可以跑起来了。我当时让他写的时候,我就说,我有这种需求,我相信其他的记者或者是写字的人都有这个需求,开放给所有人,每个人一个账号,每个人可以在上面发自己的文章,这就是 DoNews。这其实就是博客的思想,但我们当时不知道国外有博客。

DoNews 最早做出来,很方便,大家都用,也不用雇人,然后所有人都愿意给他干活。他们还要找我,要我把他们的文章弄到好位置。所以就是那个时间大家需要这个东西。 我在上面还可以放广告挣钱。 DoNews 的员工,做到最后也是三个人,加上我三个人,我,一个总编辑,Keso 洪波。我们所有的事都是请朋友帮忙干。 办公室也在一栋民宅里。那些实习生都住办公室里。

那时候钱好像很好赚, DoNews 也没竞争对手。第一年好像就挣了 20 万人民币,你想,2000年,我就挣了 20 万,第二年可能赚了 40 万人民币,就一直在往上涨。最后我明白过来了,就去做 DoNews,不去做杂志了。到 2005 年的时候,纯利润拿到我自己手上也有 200 万了,我就把给它卖给了千橡。

卖掉的真正原因是我觉得在我手上做不大,只能到那份上,我管不了人。还有一个原因,我看到资本的力量。我认为如果这家公司不能上市,从常理来说就没什么大价值。那时候我看到百度上市了,我也没觉得百度有啥了不起的,突然上市了值那么多钱。我想融入一家上市公司,能得到资本市场的回报,就这两个原因。

卖的时候我就问我老板,你能不能上市?他说他能上市,我说你什么时候能?他说明年就能上市。我说好,我卖给你。所以卖的时候我把(交易得来的)钱拿出 2/3,再买了一部分千橡的股票。

千橡在 2006 年没能如约上市。不过这一年千橡收购了校内网,后发展成人人网, 2011 年在纽交所上市。
Q:谈谈你印象中的 2000 年前后的大人物。

我很早就写过一篇文章,叫《杨元庆会不会掉队》。其实是暗示他,这事没你什么事儿。联想做互联网,根本就做不成。它就是一个销售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结果导向的,谁能卖得多,谁搬箱子搬得勤快,谁是第一名。它是一个金字塔,老大说了算,全听老大的。互联网不是这样子,互联网是东南西北拼命试,试成哪个是哪个,然后大家的意见基本上都是要听,是很民主的,基本的架构是扁平的。互联网是快速,谁的话都要听,谁都可以独立地发表意见,而且要鼓励不同的意见。联想的文化就是只能有一个声音。肯定不成。所以他再做都做不成,只能卖 PC 。

我第一次见马化腾,是我们 DoNews 举办一个活动。我们在中关村一个饭店大概摆了十桌,一桌坐十个人,大概一百个人。马化腾来晚了,都没地方坐。他是一个特别内向的人,他坐哪儿我都不知道,因为我都在招呼人,等吃完饭了,然后他北京的负责人就介绍说,这是 Tony。我说,QQ 挺好用的。他北京的负责人说,我们刚把 QQ 和短信连在一起,我帮你装一个。马化腾还说,别给他装,装了要扣钱。我估计他那天都没吃上饭,可能也没有自己的车,可能也就打车,就像今天的网友一样。

李彦宏,我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在一个酒吧里教我们怎么玩“杀人”。“杀人”这个游戏确实是他带到中国来的。他在 2001 年教我们“杀人”,然后我上来就把他给“杀”了。他就说,你不应该“杀”我,我是会玩的人,应该把那些不会玩的人尽快“杀”掉。我就记得这个场景。大家都像普通人一样互相交往。对,都很真实。所以我不太相信对明星的崇拜,以及相信他们说的话(代表)未来就是这样子的。不是,他当年无法预测未来,今天依然无法预测未来。

他们把风险都看得很大。我记得原来我刚去人人的时候,马化腾就说,人人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其实我们根本就不是他的竞争对手,我们做得差得远了,他就觉得,他们懂这个社交网络,风险可能来自于那。其实我们根本就不懂。

Q:他们在创业初期是否不太顺利?

够顺的了,他们都挺顺的。QQ 的用户咣咣咣长,都够顺的了。网易那都是咣咣咣往上涨,他们还不顺?还要怎么顺?太顺了。马化腾他们太顺了。他们一开始就是个小孩,啥都没有,突然南非的人给了那么多钱,还不够顺?好几千万美元,还不够顺?马云还不够顺?泡沫都崩溃了,又给了几千万,还不够顺?胡说八道。不要说他们坚持,他们没有任何坚持,我也不认为他是坚持成功的,不可能是坚持成功的,还是很顺的,他们这些人都很顺。

李彦宏是拿了一笔钱回来的,弄了 20 多个方向,说这个试不成试那个,弄了一堆 BP(商业计划书),拿了好多钱,都挺顺的。没有一个是坚持下来成功的。就像一旦火车跑起来了就肯定能成,但是你老上不了轨道,不就肯定不成吗?你自己上没上轨道,你不知道吗?
大家都是出来卖的,何苦自己人为难自己人
那些活好的,或者活新的,或者花样多的,
或者老板拉皮条功夫好能拉到肯多花钱的客的,
拜托不要老是打击年老色衰的同行了

老鱼记事 老鱼侃棋 老鱼围脖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