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itao:
【非常时期,别的不敢贴了】土办法也能培养“神童”
[阅读: 542] 2005-03-04 04:12:10
土办法也能培养“神童”
------------------------------------------
王福志是个有头脑有想法的新式农民,他用自己的“土办法”培养了被称为“神童”的儿子。他儿子王京9岁读完小学,16岁时已两次考入清华大学。以下是他培养孩子的感受。
我家住在河北省昌黎县团林乡潮河村,祖辈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我读高一时,因为家贫辍学了。1991年,我在东北做生意时被合作伙伴骗了,损失了不少钱,气愤之余,我意识到被骗是因为自己没文化造成的,于是我回到村里,全力教导自己的孩子,不想让我的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
我的大儿子王京是1986年出生的,当时已经5岁。王京3岁多时还说不清话,5岁时从1到10都数不全,是村里孩子们戏弄的对象。
我家当时有台9英寸黑白电视,只能收两个频道,王京最痴迷的是8点30分播出的动画片,每天必看,看半个小时还嫌不过瘾,我就给他买来动漫画册。我从电影上知道,城里人的孩子天天晚上都要听故事才肯睡觉,我便不管每天劳动多累多苦,天天睡前给王京讲故事。我经常告诉王京,学校里有好多好看的书,等你上学就自己能看了。所以王京非常盼望能上学。
我给全家定了个规章,不能用农村沿袭的方法恐吓孩子,比如“狼来了”,“马猴来了”,这只能培养出胆小怯懦的孩子。要放开孩子的手脚,孩子心智才能放开,才能培养出他的胆识和性格。我还经常领孩子上山下地地奔跑玩耍,启发儿子认识大自然里的很多东西。更重要的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王京身心健康,为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尽管我农活很忙,但从不忽略王京问的各种问题,有一次带儿子去赶潮卖水产品,海水漫上来,又哗地退下去,我问儿子,你知道海水为什么会涨潮吗?
我要求他自己先想5个答案,不管对不对都可以。
王京想了一路,一进家门,他就说了自己想出的原因:1、是风把水刮上来的;2、太阳把水晒开了……不管他的想法多荒唐,我都鼓励他。而且我也不会不懂装懂,显得家长总是比孩子高明,而是承认自己不懂,跟儿子一起去找答案。有时,一些老师来买我的水产品,我们就带着各种问题向他们请教。为了回答王京的种种提问,我自己也拿起已经生疏的书本进行学习。有时我们还一起讨论在城里文化人看来很幼稚的问题。
一次次类似的经历,使王京变得非常好问、好想问题,而且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怎么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呢,以我的经验,有几个方面值得一说:要运用更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孩子主动地参与学习。因为孩子读书,我也开始琢磨小学一年级课本,发现里面有许多内容可以重新按自己的理解编排。比如说,古诗《春晓》,课后的生字是:晓、眠、觉、闻、啼。我让孩子发挥想象组成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来记忆。王京写道:“春眠我闻到鸟啼,不知不觉天晓了。”学习的主动性就更强了,对字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后来孩子一直用这种自我编排小短句的方式记忆生字,以保持学习兴趣。
鼓励是最好的动力,不管孩子发生什么事,父母永远要给他信心。一天放学,王京对我说:“爸爸,你看我拼音才考了80分。”我温和地告诉他:“没事的,就像爸做生意一样,赔了本是有原因的。”然后我故作恍然大悟说:“是不是王花花考了100分?”王京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我说,她上过幼儿园,她考100分是应该的,你才上学,学了这么短时间就得80分,你比她强。
王京三年读完小学,考上了当地最好的初中———昌黎县三中。第一学期考试,全班65人,王京考了55名。他很沮丧,很没信心。我到学校去看孩子,他让我帮着分析原因。他拿给我看他的日记。我读了他的日记,了解到孩子是第一次离家在外独立生活有些不适应。我给他写了张纸条———我经常给他写一些励志的纸条,他都收在一个文具盒里。我在这一次给他的纸条上写道:“自古英雄出少年,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不会更多的好词汇,但支持鼓励的意思到了。
王京的成绩后来慢慢爬升到了第32名。我又鼓励他,“你真了不起,全年级600人,你的成绩一下超过了200人。”
王京后来考上昌黎一中,高二就被推荐高考,考上清华大学,因他坚持要读计算机系,2002年再考,现在学的是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专业。
在我看来,教育不是一种技术,而是心灵的交流,是爱的结果。孩子第一需要的是亲情,第二需要的才是我们的教育。如果能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培养一个品学兼优的人才,家长有小学文化也就够了。(黄艾华摘自《中国妇女》2005年2月(上半月刊)作者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