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itao:
深圳告别文化沙漠: 全国六分之一博士在深生活
[阅读: 368] 2005-03-25 01:42:38
深圳告别文化沙漠: 全国六分之一博士在深生活
记者狄多华 2005/03/25
[被屏蔽广告]
“经济的旺区,文化的沙漠”,一度,有人视深圳为没有文化的城市。相信,持此观点者,今天再度踏上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会改变自己的看法。
尹昌龙博士10年前来到深圳。“那时的深圳,到处是工地,整个城市充斥着脚手架,劣质的录音机里反复播放着《九月九的酒》,刺眼的探照灯彻夜不息。熙熙攘攘的人群,皆为利来。到处是摆摊设点的生意人。那时来深圳,不做生意讲文化,是件十分可笑的事。”
10年前,每当夜幕降临,满大街是喝多了酒四处游荡的单身汉。每当春节来临,整个城市的人一走而光。尹博士记得,1995年的春节,市长要和博士座谈,他留了下来。“可到了过年的时候,满大街没有几个人,连最爱做生意的潮州人都回了家,冷清得我只想哭。回到住处,一掀被窝,是四处乱窜的蟑螂和耗子。”可今年春节,一方面是火车票、飞机票全面吃紧,另一方面又是各大酒楼全部爆满。尹博士说:“今天的深圳,已经实现了从工地、市场向城市的转变。”随着整个深圳的转变,尹博士也过起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这位北京大学毕业的“穷怕了”的高才生,在担任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同时,已经出任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
在他看来,深圳已经“填平鸿沟、跨过边界”,正在向文化大市的方向快步迈进。
尹昌龙说,看一个城市的文化,你不能单单看它的文化存量,还要看它的文化增量。过去,我们看文化,过多的是看舞台文化、博物馆文化,今天,文化的外延被大大地拓展了。深圳的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服装文化、流行文化、设计文化,在全国起着领先作用。3月12日,在一家西餐厅的雅座间,尹昌龙一次又一次地提高自己的嗓音:“连续16年,深圳的人均购书量在全国排第一。深圳书城的购书量、单体销售仅次于北京西单图书中心。深圳生活着全国六分之一的博士。深圳已经是全国第三大印刷基地。《春天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大钢琴赛事、大剧院艺术节等,让你不能不重新审视深圳的文化品位。”在尹昌龙递过来的材料中,记者看到:
2001年深圳市文化系统获得国家级奖项70项,2002年为124项,2003年增至186项,2004年是227项。
2001年深圳全市文化产业年总产出178亿元,占深圳当年GDP的2.8%;2002年的总产出为319亿元,占4.68%;2003年增至381亿元,所占比重达到4.73%,高于全国水平。深圳的印刷业与京沪“三足鼎立”,传媒业整体实力全国领先。
2004年起,深圳开始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今年1月13日,深圳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进一步把“文化产业”确定为深圳第四大产业,深圳正在努力建设“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和“设计之都”。
“这也是逼出来的!”尹昌龙告诉记者,提“文化立市”也是市委、市政府反思的结果。
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指出:深圳作为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文化根基显得不够深,文化档次不够高,文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科技、制度的渗透和融合不够强,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与现代化进程仍不相适应。如果不对文化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推进文化的发展,深圳的发展优势必然会逐步下降。
“所以说,深圳提出文化立市,是发展模式的战略转移。城市在经历了拼经济、拼环境的两个阶段后,已经进入拼文化的时代。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尹昌龙说。
同样在文化系统供职的黄士芳博士补充说:“如果深圳是一个只讲金钱、不讲道德、没有文化的城市,就不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