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高校BBS实名制事件 (<凤凰周刊>4月4日) 发布人: admin 于 04-05-2005 12:26
日前,全国主要大学的校园BBS都已经进行了禁止校外用户注册和实名制的改造。据称,这是落实新一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
大陆高校BBS实名制事件
文/记者 欧阳斌 特约撰稿员 张望
大学校园BBS转型
3月19日,《人民日报》主管的北京都市报纸《京华时报》发表文章称:“3月16日,清华大学BBS水木清华站务委员会发出通知称,该站从当天已由开放型转为校内型,限制校外IP访问——校外用户将不能访问BBS水木清华站。”
至此,有关部门将对这个目前全国最大的校园BBS进行改造的传言被证实。
消息人士透露,早在2月27日,教育部门即通过校方向数个高校BBS下达了通知,要求所有校园网内的BBS向校内平台模式转变,禁止校外用户登录,并实行用户注册实名制。收到这一通知的包括复旦日月光华、西安交通大学兵马俑、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南京大学小百合、北大未名等校园BBS。3月4日,收到通知的BBS随即做出相应调整。不过据知情人士称,当时的水木清华BBS并没有收到这类通知。
某校BBS站务对记者说,当时大家接到相关通知时并没有在意。因为以前每到两会期间,BBS都会接到要加强管理的要求。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大家发现此番与以前大不相同。
水木清华BBS的一名站务告诉记者,3月16日,他所在的系党委领导带他去参加了一个会议。会上,校方通知将对校外IP禁止访问,并透露,教育部、中宣部及公安部均抽调部分力量组成专门小组,负责此次对各高校BBS的调整。后来他得知,几乎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点,水木清华BBS在校的几个站务均参加了这样一个由本系领导召开的小型会议。据称,在会上,学校的态度很坚决,并未留下太多协商余地。会议持续了约3个小时。
下午3时30分,水木清华站务们发现,在他们与校方讨论的3个小时里,外校通往水木清华BBS的路由器已经被学校切断。一名站务表示,学校此次处理的效率之高、手段之坚决,前所未见,且系全校各职能部门统一行动。
据《京华时报》的报道称,全国主要大学的BBS都已经进行了禁止校外用户注册和实名制的改造。
不可对校外开放及注册“实名制”引学生反弹
3月初,一度号称在大陆教育网中排名仅次于水木清华BBS的南京大学小百合BBS也开始进行调整,改为只读状态。但是在3月中旬之后,网上传出一份声称是小百合站务组的公开信:“鉴于校园BBS已被定位为学校内部传递信息的平台,学校有关方面要求小百合实现实名制,而且校外用户将不再有发言权,这一点已与 BBS的本质背道而驰。鉴于此,小百合BBS站务组将无法保证各位网友的个人信息不被滥用……同时小百合BBS技术组也难以完成所谓的系统改造。此次公告是小百合BBS的最终公告,关站后小百合BBS现任站务组和技术组将自动解散。”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这封公开信确为小百合BBS站务组文件,但是因为3月之后在小百合BBS上发表公告皆要通过校党委审核,所以这封公开信未“公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事人称,当时小百合BBS站务组成员与校方进行过多次沟通,尽管此前双方关系一直很好,但是此次校方态度非常坚决,最后双方未达成一致。
3月22日凌晨,拥有15万人注册规模的小百合BBS被新版的“南京大学BBS”取代,新的系统要求试图登陆者全部重新注册。
记者看到,新的BBS改变了以前注册可以匿名的规则,要求注册者填写“证件号码”,在这一栏的后面以括号注明是“身份证、军官证、护照、消防证等曾经在南京大学备案的有效证件”,在这一栏的下面还要求填写学生的学号或者教职工的工资号。若没有这些资料,或者提供错误资料,将无法进行注册。
《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9日第1版登过一篇题为《构建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的文章,开篇写道“提及南京大学的校园网络‘小百合BBS’,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它为‘第二个家’。据最新统计,‘小百合BBS’目前已成为国内高校最具影响力的站点之一。”
此言不虚,南京大学的一位学生对记者说,以前小百合BBS在南大几乎已经成为学生们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教师也都要依靠BBS”。一位今年6月即将毕业的学生对记者表示,他非常怀念小百合BBS,他说:“我觉得我的大学生活提前结束了。”
3月21日晚,近百名学生冒雨前往南大南苑喷泉旁告别小百合BBS。学生们在地上摆满上百束百合和纸鹤,人们非常安静,一名女生吹奏口琴。
而在此前的3月17日,清华大学已有学生以类似方式表达了对水木清华BBS的怀念。据称当天早上8时便有学生在清华园刻有“行胜于言”的日晷前放置百合花。后不断有学生加入,虽然有人员流动,日晷前的人数基本保持在300-500人,有人在草坪上用纸鹤摆出“PEACE(和平)”字样,后来又有人摆了 “FREE(自由)”字样,现场非常安静。一名女生坐着轮椅来到现场,费力地把花和纸鹤摆好。据称,各个系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或教师也都到了现场,但多是与学生聊天,并无劝阻等事发生。现场有多人手持DV拍摄。傍晚8时许,学生逐渐散去,几名清洁工开始进行清理,纸鹤和鲜花被收拢装入垃圾车里运走。
2004年,北京大学校园网站一塌糊涂BBS被关闭,曾引发北大法院教授贺卫方等人发表文章或者公开信,表示了担忧和不满,当时也有北大学生自发在校园内表示对该BBS进行哀悼的事情。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尽管一些内部人士表示此番全国范围的高校校园BBS改造是接到有关部门的通知,但是他们都表示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明,因为大多数采取口头通知的方式。《京华时报》在报道中也表示,采访官方时,官方全都表示无法做出评论。3月23日,《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认为:“非正式消息说,BBS大规模调整是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实行的。在正式文件被公布之前,我宁愿相信这是谣言。在经过反复登录验证之前,我也宁愿相信这是一场许多高校的BBS同时巧遇黑客的不幸事件。”
据称,自2004年3月起,教育部曾派出专人深入高校对学生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调研报告,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为核心内容,被上报中央,引起高层重视。此后,教育部又针对这份调研报告召开多次学生座谈会。
一名参加了座谈会的学生向记者描述,每次只有十几个学生参加,出席的有教育部级别较高的官员,与学生就调研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交流。据称类似的座谈会在若干高校中举行多次。
几个月后的200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件”出台。同年10月17日,教育部召开学习贯彻 “16号文件”座谈会。各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的有关负责人、教师、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50多人参加。此后,几乎每所大学都开展了相关的学习活动。据称有的大学达到了“班班有文件”的程度。
“16号文件”提及:“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但某高校教工人员称,16号文件更重于理论,从学校到老师,均有些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执行。
2004 年10月20日,人民网刊登了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学习中央16号文件座谈会上的讲话,周济此番讲话明确提到了大学校园的BBS:“网络对青年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这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情况。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是不太看报纸和电视,主要得信息的途径就是网络,但是,我们也发现另外一个情况,其实国外的那些BBS网站没有什么影响,没有多少人相信,看的人也没有中国人多,这和中国的体制和机制有很大的关系。我发现有些学生不仅看,看了很多,还信, BBS网站上可以随意乱说,而且我发现很多的持有正确意见的人并不一定发表意见,倒是喜欢发牢骚的人喜欢发意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国外组织很强大的力量在写各种各样不同的网络的信息,但是,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学生不仅看了,还相信,所以,这种情况下,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所以,中央明确的提出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几天之后,10月30日,教育部专门召开了“高校校园网络信息建设与管理工作研讨会”。有关领导提出,要求“正确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切实加强校园网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加强网络信息工作队伍建设,培养和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网络信息工作队伍。按照属地化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工作的领导。”
据称在今年年初,国内各媒体收到了《关于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新闻宣传报道方案》,方案中明确包括对“校园网络技术防控体系及行政监督管理制度建设”的内容,并提供了厦门大学实行校内用户实名登记制度、校园网BBS用户实名注册制度等典型。
近年来,网络管理越发引起领导人的重视,2004年12月8日,《人民日报》曾经发表一篇署名文章称:“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对我实施‘分化’、‘西化’。他们传播虚假信息,散布反动言论,甚至雇佣网络写手,对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欺骗网民,误导舆论……可以说,网上有政治,网上有较量。我们对此决不能等闲视之。”
对此番大学校园BBS管理方式的大调整,一位BBS站务表示,尽管现在学生可能会有不适应,但是以后可能便会逐渐习惯,他说:“网络本身就是健忘的。”
若你在年轻时上过水木, 它会一生跟随着你, 如一场浮动的盛宴
禁色和禁果仍被保存吗?
这世界有否给潜移默化?
离过家回了家仍住中环吗?
-----信有带到新居里烧吗?
一切美好的都会消失
人要是没有理想, 跟咸鱼有什么两样?
“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直觉和思维的世界。”
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FROM《肖申克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