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355] 2005-04-25 20:30:52
还有比这更让人吃惊的事吗?刚公布的《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说,城镇居民的储蓄目的,第一位是应付意外的急需,排在第二位的才是教育。真的是这样吗?我还一直以为,让孩子受教育,才是人生存钱的第一目标呢。想一想,值此国家欣欣向荣,个人也欣欣向荣之际,GDP年增百分之九,失业率不到百分之五,非典已被战胜,艾滋已被隔离,江河已被拦坝,新交法亦已施行,未来中还有什么可怕的事,值得我们储存那么多钱,以致超过了子女教育的预算呢?
谢天谢地,我的孩子还在念小学,即接受义务教育--这不意味我不用给他交学费,只意味我不能逃避交学费。谢天谢地,我只有一个孩子,当学校给教室换窗帘时,我只用掏一份钱;换"桌套"(我始终不知这个东西是什么样子,干什么用的)时,我只用掏一份钱;玻璃被小坏蛋打碎了,我只交一份钱;学生去看展览,我只交一份票钱及一份车钱。我只需要买一顶过马路用的小黄帽。我只需给孩子买一套校服。考虑到儿童生长迅速,为了避免浪费,这些校服都是用易损却非廉价的材料制作的,而且校方要求学生每去学校都得身穿校服,也就是说,即使在冬天,你也得在防寒服外面套上校服。所有这些努力,都使校服磨损得非常快,更新也非常快。
你可曾想像过,只靠教育经费支撑的小学校,会是什么样子呢?首先,它的教室可能没有玻璃,自然,也没有窗帘;不用交取暖费,所以没有取暖设备。不过不用担心这样的教室会在冬天把学生冻死,因为不再交扫雪费之后,学校可能完全被雪埋住,而用不着开学了。有没有教材我不知道,但班里肯定没有报刊。不交保健费,也就没有校医,如果肚子疼,只好找个同学用拳头捶一捶。取消了电教费、电子琴费、上机费,教育方法又回复到可靠的老手段。--好处是,现在包围着学校的印刷商、棉布商、玻璃匠、养牛人,各行各业的推销员及种种形迹可疑的人,都会离开。不会再有豆奶中毒一类的事发生。而且,不交水费后,学生也不用因为上课时想去厕所而不敢提出,憋得脸红脖子粗了。
我曾向儿子所在的学校做过一次认真的抗议。校长约我谈话。他是个热情四溅的人,与我交谈了45分钟(他是教师出身),还送给我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希望我认真阅读。我没有读。不用读我也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个班级50名学生交的取暖费,加在一起,足能炼出钢铁了,说不定还有剩下的来熔化许多东西,除了我对面这个人以及教育官员们的心肠。
我听说小学只是小巫,中学是中巫,大学是大巫。中国花在学校教育上的钱,来自教育经费的占一半,来自"社会"的占一半。这后一半的钱,有的是厚着脸讨要来的,有的是笑着脸骗来的,有的是黑着脸敲诈来的。--别说我说得不客气,我已经说得非常非常客气了。不过,我不是在批评渐渐失去人们尊重的教师,甚至也不是在批评渐成肥缺的校长。我只是时时提醒自己,别把钱花光,无论如何得储存一点。至于那些无钱可存的人们,去走别的路吧。
前几天本市有一个"人才招聘会",光是将要毕业的大学生就来了10万人,使维持秩序的警察非常紧张。这些学生中间的多数,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只在600到800元左右!中国的父母真是不会算账。为子女的"教育投资",大概是所有投资中最不划算的了。
但不划算也没办法。使目前这种教育政策不但能实行,还实行得顺风满篷,得意洋洋的,乃是来自社会底部的压力。这是个没办法后退的地方,社会的落差太深,深渊底部是那些受驱赶的乞丐,难以糊口的"低保",领不到工资的"民工",看一眼都头晕。竞争的残酷被利用了,用以顺利推行一些政策,包括教育政策。谁都知道让孩子多读书并不划算,还会生许多气,不过你有别的办法吗?身后的大坑等着你的孩子呢。牵着你不走,赶着你总得走吧?
教育投资、教育政策、教育产业化等等,这些事说了许多年了,都是白说。我今天的唠叨,也不是给教育的立法者听的,而是给父母们听的。我真希望他们别再让孩子受教育--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只好坚持只生一个小孩,或者说,只受一次盘剥。看来,这是目前惟一的可行之计,也是许多人正在采用的办法。所以,别跟我提什么教育政策--那不是教育政策,那是计划生育政策。说到底,有了目前的教育政策,我想不出为什么我们还需要计划生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