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157292
pigprince: 新媒介技术及潜在影响
新媒介技术及潜在影响

Blog和Wiki

Blog和Wiki是最近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的两种新的网络媒介技术,这些技术应用给已经麻木于E-mail、即时通讯软件、BBS、搜索引擎等广受青睐的信息沟通工具的人们以新的震撼。尤其是前者,2003年在中国因为一些意外事件的推动,而造成其技术宗旨的变异化发展;而后者,仅仅为部分研究人士所熟悉。两者从根本意义上对网络信息建构方式的颠覆还远未为国人所认知,下面先简单介绍一下:

BLOG

1、定义与由来

美国《连线》杂志给这种网络“新媒体”下的定义很简单: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其实,最初的Blog(weblog的缩写),是一些由短小并有规律更新的帖子组成的网页,它们通常都包括一些超文本链接,由此可连接到那些引起了作者(或叫博客blogger)兴趣、注意或想象的网站或者在线新闻和信息。
它们都提供了一种在网上“预冲浪”的手段——也许在网站数和信息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它将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功能。博客的格式反映了这个类型的时间敏感本质,它们通常把最新的帖子(经常更新)放在最上面,接下来再是按时间顺序倒排的以往帖子。
博客易于表现其作者的兴趣和个性,不仅表现在链接的选择上,也表现在那些伴随链接点的短小的(常常是讽刺性的或者是幽默诙谐的)阅读报告和总结。这样,一个博客不仅提供了其发现的链接记录;也为访问者提供了一种可以依赖某个人的途径——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和兴趣也许正和访问者的相共鸣;并且它还可以替访问者监视在线内容。他们通常还在一个站点内提供指向特殊条目的深层链接。

2、分类

有学者曾经把目前的一些Blog分为三种类型:1、个人杂志型;2、传统日记型;3、网络导航型。其中最为体现Blog本质与宗旨的就是第三种形式。
3、价值理念
Blog为谁而写:个体还是他者?博客中国的创建者方兴东认为:博客的主要价值和功能不是为了表达自己,而是为了给别人更有价值的内容。超越集中控制,走向开放共享,让每个个人都可以成为互联网中自主的主体,得以呈现自己、表达自己并且与网络世界建立全面的交流沟通。

4、实现技术

Blog的网页界面往往都非常简单,除了大量的文章积累与广泛的链接外,你很少看到其他花里胡哨的装饰。因而它的核心技术体现在RSS(RDF Site Summary)工具上,这种技术可以在网页上对所写作内容和所包含链接进行自动实时更新。

5、核心——链接是灵魂

综合上面的叙述,大家可以发现Blog本质上是一种以传播思想和交流知识的工具,它理应是一种真正的日志。它的书写是为了更广泛的信息平台的建立,因此,无论是她的RSS技术,还是基于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应用,实质上是宣告“链接是内容的灵魂”,它并不控制性地排列信息,它只是给你提供更多的窗口与通道,让你能够更广泛地接触相关信息。每一个这样的Blog层层叠叠,互相缠绕,才能真正体现出网络的交互魅力,也正是在这其中,信息得到前所未有地平等流通与呈现。因此它更像是一种个人媒体、一种个人搜索引擎、一种个人的信息过滤器。

WIKI

1、定义与由来

这种技术1995年由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首次创建,Wiki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指一种超文本系统,它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为小。 Wiki最适合做百科全书、知识库、整理某一个领域的知识等知识型站点。
Wiki在中国的流行比Blog要晚,甚至直到目前都很难说是流行,我们第一次知晓Wiki技术本身是通过维基百科(http://www.wikipedia.org)——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Wiki系统,也就是网上百科全书。基于Wiki和GNU FDL的百科全书网站系统可能是互联网上最大的合作数据资料馆。
任何访问该网站的人都可以对其进行更新,通过一个在线格式增加或编辑他们觉得合适的条目。他们甚至不需要事先注册。这个网站之所以成功的部分原因是它的软件用起来实在是容易,而且保存了所有被删改的全部条目内容。IBM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发现,维基百科遭遇的多数破坏活动5分钟内就能修复。

2、使用特色

(1)维护快捷:快速创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页面;
(2)格式简单: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 HTML 的复杂格式标记,类似所见即所得的风格;
(3)链接方便:通过简单标记,直接以关键字名来建立链接;
(4)命名平易:关键字名就是页面名称,并且被置于一个单层、平直的名空间中;
(5)自组织的:集中体现在整个超文本的组织结构是可以修改、演化的,是可汇聚和可增长的;
(6)开放修订:自动记载修订历史,页面的各个版本都可以被获取,社群的成员可以任意创建、修改、删除页面,而且这些变动可以随时被访问者观察到。
3、实现技术
Wiki在技术实现上延续了Blog的简约化应用风格,他们同是基于GNU自由文档协议证书,采用RSS信息同步技术。
此外Wiki根据自身特色还拥有检索功能和页面控制技术,包括backline, Interwiki等;以实现版本控制(Version Control)、格式化语法(Formating Rule)、页面锁定、版本对比、更新描述、IP禁止、Sand Box(沙箱)测试等功能。
4、核心——无限编辑与链接

Wiki 作为一种群体协作式(Collaborative)写作,其本身实际上是相互链接并可自由扩展的网页集合,是一种存储和修改信息的超文本系统。基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它最大的特色就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编辑任何页面”。由此产生编辑文字的多向性,理念的高度碰撞。有人称此为工人智能,多数人管理知识;它也同样具有Blog一样的链接灵魂原则。
两种新的媒介技术应用反映了这样一种思路:技术创新如何最简单最直接地到达才是最有效的到达。

未来的互联网——语义互联网

1、定义与由来

计算机能否像人那样在概念和物体之间进行随意的联想。这个问题是目前担任麻省理工学院万维网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协会主席地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万维网的发明人在孩提时代就思考过的问题。他现在又在致力于开发新一代的万维网(互联网),并为之取了一个直观的名称—— “语义网”(Semantic Web)。他在2004年5月份的第十三届WWW会议上所作的主题演讲中描述了 “语义互联网”的理念。其实早在六年前就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这一概念,并一直在与W3C合作开发相关技术。
所谓“语义”就是文本的含义。语义需要理解文本的意思和结构,而与显示方式无关。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词语和概念,而且还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2、实现技术

语义互联网的构想在于,利用元数据(Metadata)为数据赋予更多的含义,不但能表示一组特定的数据是什么时候、如何、被谁所选择,还能描述数据是什么格式。如果元数据被添加到目前的互联网中,语义互联网就能使人类和机器以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方式使用数据。它的实现是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auge)语言和资源描述框架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来完成的。
当然,要实现语义网并非仅有XML和RDF就行了。更主要的技术难题还在于要让电脑可以进行过多的“思考”和“推断”,而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尤其是社会问题,人尚且难以决断,更何况计算机呢。因此,要真正实现实用的语义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效用展望

目前在万维网中,网页仅仅是一个单调的内容显示,电脑只负责将一个网页链接到另一个网页,网络不能按照用户的要求自动搜寻和检索网页,直至找到所需要的内容。而语义网则是希望计算机能“看懂”网页的内容,使计算机成为“智能”的导航工具。XML允许用户在文档中加入任意的结构,而含意由RDF来表达。语义网引入后将从根本上改变万维网的性质,将信息自动进行解释、交换和处理。蒂姆·伯纳斯·李在2001年5月的《科学美国》杂志中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具体写道:“语义网将为网页中有意义的内容带来结构,创造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之下,软件代理可以从一页漫游到另一页,随时都可以为用户执行复杂的任务。”在这种设计下,万维网用户可以使用软件代理,在网站上标上不同的标签,从而告诉代理用户是否能在网站上找到有趣的或有用的信息。他和他的合作者还写道:“语义网并不是一种单独的万维网,而是目前万维网的扩展和延伸,其中信息已经付予了一个完整意义的定义,可以使计算机和用户之间更好的协同工作。”

潜在影响分析

1、信息超限与受众分化

信息爆炸时代信息节点的信息发散维数越来越广泛,从而导致信息的无法取舍,这在目前的网络信息时代尤为如此,阿尔温·托夫勒说过,信息的过载是造成 “未来冲击”的一个条件。他说,“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使系统过载将导致工作的严重倒退。”换句话说,我们是在迫使人们以一种远远超过缓慢演变的社会所必需的快速来处理信息。我们正使他们中的至少某些人处于认识上的过度兴奋,这是很少怀疑的。于是从先前在成本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下导致信息源选择的限定性,发展到面对巨大信息传递的茫然无措。也就是说信息的扩充性在实质上更易导致信息的封锁、控制与不易扩散性,而且你很难分辨封锁与公开对信息本身价值效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的广泛受众与其说在名义上的信息公开得到保障,不若说是在实质层面上导致社会分层的加剧。

2、信息惯性与依存效应

信息的极大丰富性与无从搜寻性往往导致人们更大的悲哀,心理的高度期望感与现实的混沌状态会让人们在茫茫然之间忽视了对真正所追求目标的持久力,而总是光影飘动地在各种信息表面来回漂浮,从而极其容易一事无成。于是在这个时候信息“传播(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最可能的效果将是强化现存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倾向”。因为此时“人们很可能注意到于他们的现存立场相一致的信息来源,并寻求能支持和证实他们实际行为的信息”。信息时代发展中信息的固有惯性使我们产生了极强的依存效应,在经济学的表达上, “路径依赖”也许会说得更为明显一些。
新的网络信息社会以传输技术、共同在场的替代品,按照统一编码程序,意义系统相互转换。但是,以共同知识作为传播的前提和归结可能导致三个后果:一是掩盖了在人们屈从于共同知识规则之前业己发生的充满选择和兼容的传播过程; 二是会导致产生知识权威或权威知识;三是划定了人们建构知识和人际关系的范围。
作者:周恒宇| 2005年06月20日 | 原始出处: 青年记者
欢迎访问新版:我读书我存在

www.freecoder.org/~phil

我爱大锁头啊!我爱大锁头!!!!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