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科龙危机是谁的尴尬?
近来,科龙麻烦不断,在三位独董提出辞呈后,又爆出名律师严义明以小股东名义征集提案要把顾雏军赶下董事长之事。据悉,随着证监会立案调查即将结案,科龙和顾雏军“涉险过关的可能性很小”。业界普遍认为,科龙的问题“很可能是大股东顾雏军虚构科龙业绩,以及私自挪用科龙资金用于格林柯尔系的收购”。
今年4月,科龙电器正式公布了2004年年报。其中,高达6000多万元的亏损引人注目。因为这与去年前三季度还盈利2亿多元的情况相差甚远。根据负责审计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报告,科龙电器2004年第4季度有高达4.27亿的销售收入没有得到验证,其中向一不知名的新客户销售就达到2.97亿元,而且到2005年4月28日审计时仍然没有收回。有鉴于此,德勤对这份年报出具了保留意见。科龙危机由此揭开序幕。不久,科龙正式遭到中国证监会的立案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顾雏军是否挪用了上市公司资金,是否做了假账,是否有损股东利益等等。
难道说,这个被某些专家誉为中国产权改革“旗帜”和私营企业控股国有企业“典范”的科龙也将步德隆的后尘?这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去年那场波及整个中国经济界的“郎顾之争”。仅仅半年时间,科龙就“原型毕露”,危机重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将使谁感到尴尬?
我认为,第一个感到尴尬的,毫无疑问是科龙的掌门顾雏军。顾宣称在他2001年入主科龙时,科龙巨亏14亿多元,经过他饿殚精竭虑的治理和化腐朽为神奇的手段,2002年扭亏为盈,实现1亿多元的净利润,次年更是实现2亿多元的净利润,顾也由此赢得了“扭亏明星”的美誉。
可事情远不是这样。顾的“扭亏为盈”的手法,现在看来,无非是一个“财务游戏”而已。正如郎咸平所指出的,收购当年,大量拔高各项费用,造成上市公司巨亏;第二年,压低各项费用,使上市公司一举扭亏。顾及他的财务班子采取“调控三项费用”、“虚增收入和虚减成本”、“反常内部交易为获取银行资金”等等手段,制造“盈利”假象,套取银行资金, “任意调控无所不为”,令会计师都目瞪口呆,从而导致所有与其合作过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先后挂冠而去。
在去年的“郎顾之争”中,这位“资本运作大师”口口声声说他惟一不缺的就是钱,也多次表白诚实是他最看重的品质;为“捍卫”自己的“清白”,甚至还不惜拿起法律的武器,要与“诽谤”自己的人打官司。虽然市场从来就不乏有人质疑其并购资金的来源以及并购用心,而在这之前,他也确实解释不清资金来源,但从目前披露的情况来看,他既不诚实,也很缺钱,否则就不会涉嫌做假账,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搞收购了。
在科龙危机中,第二个感到尴尬的则是科龙所在的地方政府佛山市顺德区。科龙曾是顺德最辉煌的企业,获得过“亚洲上市公司最佳投资者关系奖”,现在仍是顺德区的六大中国名牌企业之一。所以,有人说,“科龙一垮,对当地压力太大!”
科龙之所以从过去的辉煌跌落到如今的衰败,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府的不当处置有关。科龙出身于乡镇企业。它的创始人叫潘宁,上世纪80年代从手敲电冰箱开始,带领创业团队做成南方最大的冰箱王。但由于实际的产权与法律所有权脱节,公司虽然后来到香港上市,但控股权还是“集体”的,掌握在镇政府手中。这样的产权结构,要做到政企分开是很难的。当年是靠潘宁等人的创业贡献和威信,才大体维持了一个被经济学家称做“企业家控制的企业”的格局。可潘宁的身份也是“国家干部”,到年龄就要退。潘退下以后,镇政府的领导凭控股权到科龙当了家。政府“老板”亲自上阵打理,不管是由于管理不善还是外部市场或者别的什么原因,总之科龙从此就走下坡路。政府为了急于甩包袱,在和顾雏军的谈判中,作了较大让步,使得顾能够以一个较低的成本就收购了科龙。如果在潘宁的时候就完成企业改制,或现在还由其掌控,那么顾入主科龙恐怕就不会那么容易,科龙也不会像现在这般衰败。
第三个尴尬之人当属那些为顾的收购行经辩护的经济学家。在去年的“郎顾之争”中,当郎咸平用通俗而不失专业的语言,从财务的角度解剖顾雏军及格林柯尔借改制之名行席卷国家财富之实时,遭到了主流经济学家几乎一致的反对和抨击。他们不仅从产权角度呼吁要善待企业家,热情地讴歌管理层收购改制方式,还为格林柯尔并购科龙的具体措施进行辩护。比如,他们认为只有那些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为了掩盖问题,才常常故意隐瞒亏损,不摊或少摊呆坏账损失或库存损失,甚至不按规定计提折旧,用明盈实亏的财务报表来蒙骗股东和上级政府,似乎民营企业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因此,格利柯尔在掌控被收购国有企业的当年,较多地提取坏账准备金、存货减值准备金等做法并不反常,反倒衬托出顾雏军在企业兼并和财务重组上的谨慎和成熟。
最能说明主流学者们站在顾雏军一边的是去年10月召开的“科龙20年发展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研讨会,来自政府、学界的重量级官员、学者15人一起为顾雏军正名,明确表明支持科龙的立场。在这次会议上,由某权威研究机构撰写的同名研究报告甚至认为,只有将科龙的产权改革历程放到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的大视野中,才能够领略到它的意义;并赞扬顾雏军在经过“压缩成本、新产品开发”等“战略性整顿”后,使科龙迅速走出衰退境况,短短半年内便实现扭亏为盈,2002年当年实现净利润超1亿元,痛快地摘掉了ST帽子。
但是现在我们知道,科龙自顾雏军入主以来,从来就没有盈利过。对此心知肚明的顾雏军说过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一夜之间,我受到怀疑,我觉得奇怪,党和国家的国企改革路线怎么就不对了?现在又是一夜之间,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我没有问题。”
如果说顾雏军做假尚可理解的话,因为顾毕竟是利益中人,那么,那些被社会称作公德良心的学者,特别是那些自称长期追踪研究科龙的经济学家,面对顾雏军和科龙如此明显的问题却看不出来,的确有些让人匪夷所思。对此,只能这么解释:要么是他们能力不够;要么就是为了其心目中的“改革大局”,公然与资本结盟,帮着顾圆谎?
由此可见,科龙危机虽然不能说明现在实行的产权改革之路错了,但确实提醒我们要对企业改制中各种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尤其是资本与权力、资本与知识结盟的行为抱有高度的警惕。
骗子惯用的一招就是把自己与改革开放连在一起,。仿佛动了他, 就是否定改革开放了。 这个坏头是由邓xx先开的。 当年发现傻子年广九偷税漏税, 邓说: 不能动。 动了他, 大家就怀疑改革开放了。 结果, 严重破坏了法制。
现在的骗子与时俱进, 知道收买专家学者为自己‘正名’。
“郎顾之争”再起高潮顾雏军昨高调回应郎咸平
解铃必须系铃人出面出手吗?
郎顾论讼引起的国企产权改革争论是否就应该像它所展现的一样平静下来了?现在,无论是谁,想结束这场争论,已经不可能了,它像一把旋转的刀子,在旧伤口上创造着新伤口。
今天下午,顾雏军向郎咸平发起精心策划的强势反击,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市场经济研究所、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部、产业所、全国工商联、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制造了一场来势汹猛的风暴反击。
仅仅是顾雏军的胜利?
今天下午2点在北京华侨大厦二层举行的"科龙20年发展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研讨会,来自北京中央政府、经济学界、法学界的重量级官员、学者15人一起为顾雏军正名,明确表明支持科龙继续发展的立场。
支持顾雏军和科龙的一系列权威名单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陈小洪所长、张文魁副所长、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军扩、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助理巡视员贾小梁、国务院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研究员常修泽、产业所副所长胡春力、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宁向东、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卢东斌、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副所长黄速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小玄、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邹东涛、中国政法大学李曙光教授。
史无前例的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为科龙出具了一份验明正身、肯定改革经验的报告书《科龙20年发展经验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下简称"科龙报告"),而且该所所长亲自主持该场研讨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何如此为科龙这样的民企鞍前马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要为民企、要为中国的产权改革指明什么路?
"外面很多评论让我恍若隔世,仿佛回到文革时代,企业管理又不被推崇了,"顾雏军神情无辜,"一夜之间,我受到怀疑,我觉得奇怪,党和国家的国企改革路线怎么就不对了?现在又是一夜之间,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我没有问题。"说到这里,他与隔座的张文魁对视一下,会心地微笑。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执笔写出、落款为2004年10月的科龙报告的第10页中,明确肯定:“科龙”民营化重组“符合中央精神和中国企业改革大趋势”。张文魁分析了科龙必须民营化重组的原因和过程,并认为新科龙"战略性整顿"在短期内取得巨大效益的主要原因在于压缩成本和新产品开发,总算“还”顾雏军一个清白――经过“战略性整顿”,新科龙迅速走出衰退境况,销售收入稳定回升,成本急剧下降,在格林柯尔接手后短短半年便实现扭亏为盈,2002年当年实现净利润超过1亿元,并痛快地摘掉了ST帽子。"
张文魁科龙报告的可信度多大?
之前,张文魁曾表示尊重郎咸平从数据出发的财务分析能力,在张文魁报告中,也使用了11份图表,从珠江冰箱厂的年产量变化图到科龙冰箱年产量、销售总额、净利润、股权结构变化图,声明说所有财务数据均为经过审计的公开数据。
与郎咸平相比,张文魁的优势在于背后还站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资源政策优势。
张文魁接受网易商业报道采访时透露说:"虽然我认识顾老板不到5年的时间,但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跟踪科龙这个企业已经十几年了,这份报告也非一日之功。"张文魁回忆起8月28日他参加"国有资产流失研讨会"时候的情景,大叹:"往事不堪回首。"记者曾目睹他作为唯一的反方遭受激烈围攻,会上张郎二人曾亲密交谈,但会后却再无联络。数月来已物是人非。
国资委表态支持
虽然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助理巡视员贾小梁一直声称他仅代表个人观点,但他的显然有备而来的演讲很难不被认为是国资委的表态。
贾小梁阐述了五点个人看法说:"第一,科龙是中国企业改革的缩影,中国的产权改革不能停下。绝对不能走回头路,不能否定产权改革。第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将对下一步的政治体制改革产生重要意义。第三,民营企业对我国经营的贡献是不能忽视的。第四,规范企业改革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规范、公认的游戏规则,郎咸平只看到杯子的一面,而其他专家看到了另一面,要换位思考,在资产评估上,要市场评估,不能按成本购置法,要还这样,就会继续导致国资流失,结合发展的观点,要看他是不是把我们的无效资产盘活了。第五,员工持股。在国外企业员工持股都是公司的奖励性持股,不代表你成了公司的股东,这个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之前,与之暗合的顾雏军观点认为:"如何运行一个企业比买一个企业更重要。"
"争论不能停下来"――张文魁反挑战郎咸平
张文魁反对争论趋向无疾而终,他说:"就争论,我个人态度不要争论细节,而是要讨论透,很遗憾,就这样草草收场了。什么是透?就是真理标准大讨论的那样。"发起挑战的郎咸平又会如何反应?
强硬回击郎顾之争后,顾雏军不想再谈郎顾之讼了,他淡淡说:"我已经交给律师了,估计打完这个官司要一两年吧。"转身,他大谈特谈起科龙的新品――能效率为7.0的空调,并抛出消息说,目前价格为8888元的该款空调,将狂降至5000多元。据悉,科龙冰箱的目标是2006年产能2千万台,2010年3千万台,这是个极具挑战力的野心目标,那时的科龙将不仅仅是全球第一产量,而是已经垄断全球产量了。
看上去,很受伤的顾雏军已经恢复了。他承认"科龙的小家电做的不好",承认"我没有精力,没有资金,去像海尔一样把科龙品牌国际化,我只能提供OEM。",同时他放言:"如果有一天我把汽车做得像冰箱空调一样好,你们是不是才相信我是个能人?"听上去,已经恢复了的顾雏军还是难忘他曾经受过的伤。
欢迎各位参加由《财经文摘》组织的这场辩论会。题目是“郎咸平在干什么?”
辩论开始前,首先我们对郎大教授的大无畏精神表示敬意,因为有他的研究及其报告才有今天的辩论会。
周其仁(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我实在搞不懂,这位自称“世界一流、亚洲第一人”的公司财务专家,有没有受过起码的逻辑训练,为什么他的思维如此缺乏最起码的一致性?把三个案例小结一下。海尔背了大集体所有制的历史包袱,要界定存量资产,被郎咸平先后指责为“侵吞国资”以及“侵吞大集体资产”;TCL的政府与企业家面向未来签订利润分成、高管持股合约,被郎咸平指责是“国有资产稀释和转移”……我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到底怎样郎咸平才觉得对。
左大培(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教授,你说:在张瑞敏做企业的那个年代,连和尚、道士都定了行政级别,每个人不是国家干部就是国家职工。这是常识性错误。因为象海尔当年的员工,恰恰不是。
周其仁:以海尔为例,他们报告提出的中心疑问,是海尔职工持股会为什么拥有海尔集团诸多的资产权利。质疑毕竟只是质疑。可是报告紧接着就有了答案。请问这叫什么研究态度?轻轻两个“如果”,就把问号变成了句号。直接就变成“海尔此举侵吞国资”的定论!求证了吗?在哪里?
台下顿时一阵躁动。周教授“话音”未落,42名南京地区的海派学者针对“国企产权改革研讨”进行了短暂的沟通,有10名学者列了名单传到主席台,集体声援郎咸平。
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学者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的时候,不应被大众的情绪所左右,不应去迎合某些大众的心理情绪。
许小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郎咸平的批评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基本背景和最终目标,我不支持他的观点。
赵晓(国资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当公牛闯入瓷器店,许多人为牛的勇猛而喝彩,却忽视了瓷器的损失,最终是由社会来买单的。
顾雏军(格林柯尔董事长):一切法律说话,我把郎咸平告了不就得了。
………
《 望东方周刊》:小时候,郎咸平念书不用功,但打拳却极用功……
《IT时代周刊》:“这个经济学家真的会遭到暗算吗?”
《中国企业家》:你们老跑题,讨论一下“中国企业家的生存环境与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好不好。
《人物周刊》:郎咸平的意见不能成为主流,那是国家的悲哀。
好了好了,听听群众的意见。
陈伟杰 :郎咸平教授不是要针对某企业,而是指出国有资产被侵吞的现象。
子月明 :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改革后的国有企业在其增值后,是不是还属于真正的国有企业。
未名:改革的车轮滚滚向前,螳臂挡车枉费心机。
………
对不起,刚来的指示:如果我们这群人再这么闹哄哄的,大街小巷的人都涌来观光而造成交通阻塞、车祸什么的,我们全部要承担责任。今天的辩论会到此暂停,下次举办的时间另行通知。谢谢。
引子
第一章 郎咸平底三篇檄文
一、海尔“曲线MBO”
二、格林柯尔“七板斧”
三、TCL的“阿波罗计划”
第二章 企业家底反击
一、张瑞敏:海尔不是国家企业
二、顾雏军:一切由法律说话
三、李东生:以我个人声誉担保
第三章 我与郎咸平的根本分歧
一、张文魁:国企产权改革方向不容否定
二、张维迎:不与无耻的人论战
三、周其仁:我为什么要回应郎咸平
第四章 我们坚决站在郎咸平一边
一、左大培:我从来没有失语
二、林毅夫:只有剥离政策性负担,才能谈国企产权改革
三、秦晖:为什么国民这个“主人”制约不了他们的“仆人”
第五章 走向深入:各方态度
一、中间者
二、法学家参与论战——以法护国资
三、海派经济学南京研究所的回应与十教授声明
四、政府声音
五、论战的情绪与企业家的缺度
第六章 交锋焦点
一、产权是不是国企改革的核心
二、管理层收购是否应该停止
三、如何看待国有资产流失
四、经理人信托制度能否解救国企
五、民营化是不是产权改革的惟一途径
第七章 郎咸平其人
一、郎咸平是“狼”吗?
二、郎咸平的学术思想与观点
三、如何看待郎咸平
第八章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
一、国有资产流失原因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手法
三、管理层收购与国有资产流失
第九章 公平与效率: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
一、两条改革道路的论争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
三、公平与效率:重新审视国企改革
附录: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大讨论大事记
所以说在中国,不懂这个道理是没有法子生存的,那就是颠倒黑白绝对是可行的.这是早就知道的事实.唉,叹息.
非注册用户没有发表信息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