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172899
haitao
中国最好的报纸消失?——《南方周末》资深记者集体辞职(ZT)
--好像从来没看过《南方周末》,不包含偶尔瞥过一眼或其中某篇文章被读到过


中国最好的报纸消失?——《南方周末》资深记者集体辞职(ZT)
发帖人 : 讷言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一周前珠海开了全体会议后,因对新任主编、南方集团派来的向熹独裁作风不满,《南方周末》十名左右资深记者向报社递交辞职报告。这些记者是《南方周末》辉煌时代仅存的一批人马,知情者相信,随他们的出走,饱受弹压、苦难深重的南方周末将沦为一张普通的小报。一位辞职者说:“我们是雅典的公民,但现在是斯巴达人的臣民。”

《南方周末》城市版主编陈菊红、头版编辑方三文、消费广场主编曹西洪已经递交辞职报告,记者李玉宵、杨海鹏、翟明磊、贾明、朱强、杜卫东、甄茜、江华、贾明、周浩已经明确离职意向。

都是向熹惹的祸。让一个在体制外毫无经验的干部负责一个体制外的媒体,这是《南方日报》集团领导用人的失策。向熹此人纸上谈兵可以,但为人浮夸,不够坦诚,《南方周末》的城市版投入大,收益小,挤压原版面的广告资源,是典型的样板工程。向熹曾在三年前欲到《南方周末》当记者,为江艺平所拒,理由是向熹与南报记者气质上有差异。《南方日报》的老人都会记得几年前的“七一晚会”,向熹朗诵一歌颂党的诗,未罢居然泣不成声,给人以大伪之徒的感觉。他那一套在体制内行得通,但在《南方周末》行不通,除非对南报彻底换血。问题是南报彻底换了血,魂魄将不复存在。

南报的内部冲突,实际上是体制内外两种文化的冲突。这次事件中,率先倒戈一击的是上海记者站的两个记者杨海鹏和翟明垒,他们批评南报新任领导在内部事务中起码的知情权,居然对记者降薪一半这种大事,事先不沟通,事后不解释;在上海站对此质询时,也不予理会。按党报传统,这种事无须多解释;但按《南方周末》的传统,碰到如此大事,领导层会对大家说明,寻求谅解。向熹年纪虽轻,但一直深受体制内文化的浸润,自然不知南报的“理路”,把权力的分量看得太重,而轻视下层的反应。

在翟、杨公开批评后,南报资深编辑曹西弘深受刺激,此人一向在周末有清誉,在能力操守上无可指责,他的行动是上书《南方日报》老总,要求撤换能力及理念无法与《南方周末》报契合的向熹。但《南方日报》处理此事者主观臆断曹是“非组织活动”,要求曹及附议的翟明垒、杨海鹏道歉,遂使人们对《南方日报》彻底绝望。询问他们的人揣测,他们是想把向熹拉下马,背后有《南方周末》前领导的主使。但事实上,他们没有证据,甚至在三人(翟、杨的信是给曹的私信)的信中,观点也有很大差异,罗织罪名非常困难。何况以私人信件治人处分,于理于法不通,遂使向熹步入僵局。处分难,大家会不服;不处分也难领导威信自然扫地,他的强权会被瓦解。但让他道歉,以向熹的自负,他是不能错的。于是,因为此三人(俱为记者中的憨货)而拉开的伤口就不会愈合,南方周末就只有失血了。

对《南方日报》来说,调换向熹恐怕是最得人心的选择。向熹与《南方周末》的记者本不是同类,硬凑在一起,冲突不可避免。即便当局者,也不会想到记者们的反应会这么快,如不及时处置,《南方周末》几个月精华尽去,不是什么假设。

《南方日报》的自信,在于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投奔。在去年最受大学毕业生欢迎的中国境内企业中,《南方日报》排行三十六位。因此,他们对那些《南方周末》主张自身权力的资深记者编辑,态度简慢——虽然他们理应知道,南方报业集团的荣誉很大程度是由这些合同制记者、编辑创造的。在总体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他们更多会顾及内部职工的利益和保障,《南方周末》的合同制记者(多是广东以外投奔南报的一流人才)人均收入十几万的高成本,在南方报业集团中遂成众矢之的。在强敌已灭(《羊城晚报》境遇不佳,《广州日报》因为领导层腐败案元气大伤),狡兔死走狗烹,也是一个必然选择。降低劳动成本,招揽起薪底的新人,或许成了一个大的方向。向熹只是忠实执行命令者,这场风波的背后,《南方日报》的经济环境和广州媒体的竞争减弱,恐怕是个重要原因。

任何报纸都有她的生命周期,《南方周末》红了十几年,对中国的报纸已经是奇迹了。今年全国广告爆跌,广东媒体更是惨不忍睹。《南方周末》虽然有足够财力维持原有薪酬标准,问题是她有赡养父母责任,而且要求发展如城市版,要大量投入,这就为她布置了重重障碍。向熹一手策划的城市版定位不准,格调与《南方周末》读者期望距离很大,也为他的被攻击制造了口实。向熹理应明白,他不是沈颢,不是程益中,也不是刘洲伟,即便龚小跃、李戎、连清川也胜他好几分。一位南方周末的大姐说,以向熹的判断力、写作采访能力,如果参加南报公开招考,十有八九不会被录用,他如何能让《南方周末》的记者心服呢?她评价向氏用了“味道不对”四个字。如果用GOOGLE搜向熹的文章,难有一篇符合《南方周末》的标准。

《南方周末》最近在珠海开会,新任主编向熹在会上公布了一个决定,让一些周末老记者倒吸一口凉气。向熹说:由于近期网络上对本报不实攻击很多,为保护《南方周末》品牌,命令新组建的“品牌工作室”收集网上文章,对恶意批评将组织以“网友”身份回击。记者们对这种愚蠢的做法议论纷纷。如何界定“恶意”和“善意”?一张大报,有些恶意批评也属平常,何必在意?何必专门安排人手鬼鬼祟祟搞匿名“回应”?这与“网特”何异?

《西祠胡同》斑竹“牛吃草”,五个月前已归化《南方周末》,在进入南报后,他被要求控制那些对《南方周末》批评的帖子,这令他十分难堪。

《南方周末》的记者队伍不稳定,近期又遇大规模出走。向熹的无知和独裁,使《南方周末》处境岌岌可危。钳制网上非议,是他粉饰太平工程的一部分。

SB,这是记者们对这位从某报空降到《南方周末》的年轻主编的评价。

但向熹对他的这个“愚不可及”之举,好象甚为得意。“如果网上到处都是《南方周末》的赞美诗,小心,也许是向熹和他手下的创作。如果匿名答辩做得出,以读者名义赞美,也是可以预期的。”一位与向熹相熟的《南方日报》人士说。他还记起在某次“七一晚会”,作为新人的向熹曾当众朗诵了一首歌颂党的长诗,未罢,即被泪水遮住面孔。“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表演。但我实在无法想象他对党的深情。”

江艺平、钱刚、向熹、陈菊红、方三文、曹西洪、李玉宵、杨海鹏、翟明磊、贾明、朱强、杜卫东、甄茜、江华、贾明、周浩,数数正好十六头,看来是有关部门提前预祝了。面对整个事件,《南方周末》目前的克制令人尊敬。他们完全可以以捏造事实、人身攻击为名进入法律程序,但他们至今仍没有。两相对比,这两天已经说明了是品格而不是态度的魅力,更让人信服。

《南方周末》从独裁主编向熹到任后内部发生的人事动荡:

毛哲趁机进入《南方周末》,赶走陈明洋,担任主管新闻部的副主编;

经济部主任冯启若辞职;

《南方周末》城市版主任陈菊红已去美国哈佛大学学习;

谢方伟担任即将出炉的《新知时报》副主编;

专栏编辑拉家渡干脆回家休养,传闻去《羊城晚报•新闻周刊》担任编务总监;

头版编辑方三文、消费广场编辑曹西洪、城市版编辑甄茜已经递交辞职报告;

记者李玉宵、杨海鹏、翟明磊、贾明、朱强、杜卫东、江华、贾明、周浩已经明确离职意向……

一位辞职者说:“我们是雅典的公民,但现在是斯巴达人的臣民。”
我的blog:http://szhaitao.blog.hexun.com & http://www.hoolee.com/user/haitao
--以上均为泛泛之谈--
不尽牛人滚滚来,无边硬伤纷纷现 人在江湖(出来的),哪能不挨刀(总归是要的)
网络对话,歧义纷生;你以为明白了对方的话,其实呢?

您所在的IP暂时不能使用低版本的QQ,请到:http://im.qq.com/下载安装最新版的QQ,感谢您对QQ的支持和使用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