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78] 2005-08-21 15:18:36
房地产“支柱产业论”实质是“破窗论”
时下有一种极具“说服力”的论调是说:房地产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带动了钢筋、水泥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计,房价下跌不得,否则会造成经济的衰退。
说“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话不假,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就是这么表述的。经济增长的确需要一个主导部门,一些国家经济起飞的历史证实了“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比如英国在产业革命时期建立了以纺织业为主的主导部门,由此带动了棉花种植、畜牧、纺织机械、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整体经济的增长。如今政府认定房地产业是支柱产业,是基于如下事实:居民对住房有需求的欲望、房地产的发展也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发展房地产业,是既满足了居民的需求、又刺激了经济增长。因此,认定房地产业是支柱产业的确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这话到了开发商和某类经济学家的嘴里,就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基于这样一个特定前提:由于住房价格太高,老百姓买不起房子,政府于是出台了抑制炒房的政策,使得以“卖房”为目的的“买房”行为退出了市场,炒房的人没了,而现在的房价超过了购房者的承受能力,开发商必须降低房价才能促进销售;房子降价了,开发商就会损失一部分利益,要维持高房价,则又必须鼓励炒房者进场。在开发商的利益会因降价受损这一特定情况之下,开发商和某类经济学家祭出了“支柱产业论”,言下之意是说,从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大局”出发,现在的调控政策必须改变方向,要从抑制炒房调整为鼓励炒房,让房子能快速地卖出去。
语言这个东西真是有趣,明明是为维持高房价寻找合理性,可一旦抛出“支柱产业论”,开发商马上就站在利益中立的立场之上了。不,是站在为全体老百姓谋福利的立场之上了。
当然质疑开发商的动机是没有道理的,没准开放商真就有这么高的觉悟,是为了“整体经济增长”才唱高“支柱产业论”的。则就有必要分析一下了,是不是调整了政策调控方向、鼓励炒家进场、使房子高价卖出去了,就真正能够带来整体经济增长呢?
先说一个小故事。有个小孩打碎了邻居的玻璃,然后溜走,某个“聪明的”路人看见了,讲出了这么一番道理:小孩打碎了玻璃,这户人家就必须花钱去买玻璃,这将给玻璃制造商带来生意,他赚钱了可以去买矿泉水又给水的生产者带来生意,如此推论下去,小孩打碎玻璃的行为带给了社会许多的生意和就业机会,社会应该表彰小孩对社会作出了这一连串的“贡献”。这应该是“歪理邪说”吧,否则98年的大洪水作出的贡献可就大了,可似乎又看不出破绽,毛病出在那里呢?问题出在“机会成本”上。可以这样反驳:邻居家本来准备用这笔钱去买电视机的,可现在不得不去买玻璃了,于是电视机厂商减少了一笔生意,如此推论下去,社会将减少许多的生意和就业机会,这个减少的“GDP”正好抵消小孩的“贡献”,本来邻居可以有一台电视机和一块玻璃的,现在只有一块玻璃了。
回到房子问题上来。如果房子价格下跌了,购房者有一笔钱是可以买一套房子和一台电视机的,这样创造出了“房子”和“电视机”两块“GDP”,于是经济增长了;但由于调控政策变了,房子继续维持高价,购房者的钱只够买房了,后果是什么呢?购买“电视机”的“GDP”凭空没了。
房价要是继续上涨,老百姓就不得不买涨不买跌——否则明天的价格更高,房子是卖出去了,开发商也挣大钱了,可是对“整体经济增长”而言,30万买一套房与50万买一套房对于创造真实“GDP”而言并没有任何不同,但20万本可用于其它产品的消费需求就被抑制了。这20万也并没有消失,它只不过是由“经济增长额”变成开发商的“利润”罢了,但体现在全社会层面上,这就是一场经济衰退。
所以,如此“支柱产业论”,不过是“破窗论”的翻版罢了。经济持续增长的真正实现,必须以房价走低、以拉动其它产业同步均衡发展为前提。开发商和某类经济学家唱高“支柱产业论”,固然打着“拉动经济增长”的幌子,真实目的不过是混淆视听、为高房价寻找一块遮羞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