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374] 2005-09-08 01:07:30
中国须庄敬自强与日本交往
--------------------------------------------------------------------------------
● 伟达
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了60年,这些年来让人想了又想的问题是,中日关系应如何发展。
笔者在数年前遇过一位“历史老人”,他就是前香港《大公报》的著名国际记者朱启平。1945年9月2日他曾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亲眼目睹了日本法西斯向盟国投降签字,随后并发表了其记者生涯的颠峰和传世之作——纪实报道《落日》。
他在这篇著名文字的结尾处写到:“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犹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
启平先生60年前的敏锐观察,一直激荡震撼到今天。
中国对日本问题的关键反思和举措,应是知己知彼,庄敬自强,以大战略挂帅。
首先,自强必须是全方位的,应从娃娃做起。如果总还停留在“温饱思淫欲,太平成懈怠”的农业社会积习与短视,那就无疑等于现代的自虐和自杀。其实,日本侵略留下的惨痛历史教训,应该是最好的“防腐剂”。
如果自强还过多局限在愤懑和“抵制日货”的层面上,那就说明还很被动很不强。关键的解决,是要多拿出自己的拳头技术和产品,与日货形成有力的竞争。
避免两极情绪
另外,要善于正确把握日本。中国对日本的文化观察,往往摇摆于对“小日本”蔑视及对“大和民族”钦佩的两极情绪之间。
笔者以为,如果“菊花与刀”勾勒出了古典日本的文化性格,所谓“机器说”其实对近现代日本有更入木三分的定位,即整个日本民族和文化更像一部机器,可能挺精密,可以连轴转,不是软豆腐,但机器的哲学和战略智慧并不很高,在这方面经常是刻板、机械的。
日本主要是通过机器产品形式与当代世界交流互动的。这就像时下的日本电器和日本车,质量虽说不错,但还要靠人来掌控驾驶,于是这机器既可造福于人,更可以加害于人。
有中文媒体最近讨论当年美国对日本的原子弹该不该扔,打击目标是军队还是平民,是打击日本还是别有用心?等等。
但有两个不争的历史事实:“日本机器”当年被天皇和东条英机指挥调动得走火入魔,丧心病狂,负隅顽抗。再者,整个战争期间,这架侵略机器是颇为“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南京这里日军在屠城,东京那里则在全民庆祝。
仅从三件事情上就不难看出日本缺乏战略远见和策划。第一件是申请在联合国“入常”。但其首先对中国美国的游说都不能到位,这样的申请还有何意义?
第二件是当政与在野政客频繁参拜靖国神社,其根本上代表了一种机械的愚顽和宏观视野的迷失。
第三件,是以日本当年的强大,却从大局上致命地落败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再后来,又由于中国优先发展了核打击能力,使日本从战略高端失去了中日关系的主动权。
自二战结束以后,日本这架机器主要是由美国来掌控的。美国的办法,主要是通过对日本政治和军事能力的监管限制,甚至干涉代理。经济上则利用了日本对有形机器和制造产品的过分执迷,而重点依靠信息核心技术流的研发创新,金融运作和石油资源等手段的弥补,来制胜日本。
这样的策略,应该给中国一个很好的借鉴。
·作者在美国从事国际文化与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