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见证: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1850~2004年〕(一)
————
生活的见证: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1850~2004年〕
————————————————————————
雅科夫·伊万诺维奇·布尔什维科夫
周末去看望病中的父亲。在与癌症进行了长达三年多的斗争、经历了将近二十次化疗的痛苦后,父亲已经变得异常衰老与孱弱了。看到这位躺在床上的疲惫地向我微笑着的,面色苍白而憔悴的老人,我突然感到一种异常的心痛——我实在难以接受、难以相信、难以面对为我从小遮风挡雨、让我体会到威严、慈爱与力量的父亲竟然已经如此苍老。尽管浑身病痛,父亲仍然坚持着跟儿子谈了三个多小时,回顾着他走过的这一辈子。末了,父亲向儿子轻轻地感叹道:“我多么希望,能够有人把我这一生都写下来呀。”
前叙·一
前叙·二
自 序
第一章 峥嵘岁月1850~1949
一、家庭的由来
二、废除科举
三、革命与混乱
四、冯玉祥麾下
五、杨靖宇和徐子荣
六、捕杀韩复渠
七、花园口决堤
八、中原大饥荒
九、颠沛流离
十、和平昙花一现
十一、祖父病逝
十二、内战爆发
十三、第一次解放开封
十四、跑反
十五、母亲的家庭
第二章 解 放1950~1957
一、阶级斗争
二、土地改革
三、母亲的童年
四、兄弟姐妹
五、镇压反革命
六、新气象
七、在部队里
八、霓虹灯下的哨兵
九、“双轮双铧犁”事件
十、胎死腹中的肃反运动
十一、“反社会主义坏分子”
十二、“洋劳改”
第三章 人间地狱1958~1965
一、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二、大饥荒
三、短暂的喘息
四、在大森林里
五、无名英雄
六、如此“友谊”
第四章 疯狂国度1966~1971
一、逍遥派
二、群魔乱舞
三、水深火热
四、逃亡
五、“铁八师”
六、乱世景象
七、批斗常香玉
八、文革三国志
九、血洗戴子营
十、孟塬纪事
十一、“进洞要紧”
十二、崇拜芒果
十三、家门不幸
十四、伟大的母爱
十五、彻底的无产者
十六、咄咄怪事
第五章 艰难时世1972~1976
一、太谷县城
二、我的出世
三、艰辛历程
四、舔犊深情
五、援助非洲
六、偷听敌台
七、强弩之末
八、“七五·八”洪灾
九、公物还家
十、为希望活着
十一、短缺时代
十二、也有值得怀念之处
十三、“工人阶级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十四、公元一九七六
第六章 春寒料峭1977~1983
一、解冻年代
二、《八一风暴》
三、有些动物更加平等
四、农村见闻
五、回到太谷
六、摩苏尔的中国人
七、审判“四人帮”
八、东南街小学
九、父亲平反
十、春天的几个瞬间
十一、“严打”和“清除精神污染”
第七章 黄金时代1984~1987
一、勤劳致富
二、小平你好
三、外婆去世
四、成长的历程
五、扶危助困
六、北方旅社
七、第一次上北京
八、狗的故事
九、太谷中学
十、“老战友”
十一、怀念金色的八十年代
第八章 躁动关头1988~1991(暂定)
一、通货膨胀
二、多梦时节
三、城市户口
四、我的一九八九
五、秋后算账
六、东欧演变
七、再次休学
八、建筑工人
九、知耻后勇
十、太谷二中
十一、重温旧梦
十二、知识竞赛
十三、外公病危
第九章 我的大学1991~1994(暂定)
一、如此军训
二、后悔不迭
三、苏联解体
四、艰难创业
五、外公病逝
六、知识混子
七、商业大潮
八、罢餐事件
九、感情危机
十、惨淡经营
十一、梦中的她
十二、意外的爱情
十三、走向社会
第十章 组织部里的年轻人1995~1999(暂定)
第十一章 为公正而战2000~2004(暂定)
第十二章 跋
前叙·一
周末去看望病中的父亲。在与癌症进行了长达三年多的斗争、经历了将近二十次化疗的痛苦后,父亲已经变得异常衰老与孱弱了。看到这位躺在床上的疲惫地向我微笑着的,面色苍白而憔悴的老人,我突然感到一种异常的心痛——我实在难以接受、难以相信、难以面对为我从小遮风挡雨、让我体会到威严、慈爱与力量的父亲竟然已经如此苍老。尽管浑身病痛,父亲仍然坚持着跟儿子谈了三个多小时,回顾着他走过的这一辈子。末了,父亲向儿子轻轻地感叹道:“我多么希望,能够有人把我这一生都写下来呀。”
做父亲的并不知道,他的儿子,我,早在三年以前就着手写我的父亲——这个普通中国人的一生了。这三年以来,我点点滴滴地向我的父亲母亲询问着他们这一代人的亲身经历的风风雨雨、他们的切身感触和所见所闻,想把我们这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历史整理下来,献给读者。也许,我的看问题的角度未必站得很高,目光也未必远大,但我可以保证一点:那就是我的体会是真实的。
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生命之火已如风中之烛。总有一天,无论我们做出何种努力,都不会挽留住父亲离去的脚步。我真愿意用自己的十年生命为父亲再换取十年的生命。但是,这不可能做到。我唯一所能够为父亲做的,就是忍住我悲伤的泪水,完成父亲的夙愿,把父亲和母亲的这一生,把我们这个普通中国家庭经历的一切,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呈现给世人。
前叙·二
二○○○年,我根据父亲和母亲在闲谈中的回忆,写下了一篇大约四万多字的《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1850~2000)》(以下简称2000年版)在网络上发表,当时引起了一些小小的轰动。后来的几年里,我在他们不断的回忆中增加着内容,修改着谬误。当时我初涉网络创作,一些观点未免有不成熟之处;而一些事实由于年代久远,父母的叙述也有一些不准确的地方。例如,2000年版原文中曾有一个情节,父亲单位一位姓王的工友因用《林彪语录》擦屁股而被审查致疯,但后来核实,当时她出事后确实一段时间内精神不正常,但后来好了;而我小时见到的那个姓王的疯子,并不是这位工友,而是另外原因致疯的;再比如,原文中提到文革结束后在我和姐姐被送回老家期间,我的父亲劳务输出到伊拉克,但经向父亲核实,他本人并未去伊拉克,中国工人在伊拉克的情况,都是出国的工人回来后叙述的;还比如,原文曾提到文革期间父亲乘坐火车遇到红卫兵查出身,一些报了地主、富农出身的被从丰台站押下车,“个个鼻青脸肿、垂头丧气”,但后来我向父亲核实,父亲说其他情节都对,但红卫兵没有打他们,写“鼻青脸肿”是不对的。类似的谬误在原文中还有不少,因此,本着对历史、事实负责,求真求实的原则,同时也为更清晰地反映我本人思想现状,我对该文进行了不少修改:改掉一些记叙不准确的之处,增添一些新回忆起的史实,修改一些现在我认为过时或偏激的结论。
当然,由于客观条件和笔者的水平限制,我的这次修改虽然历时四年之久,但还是难以做到十全十美。但我一定将努力做到更好,也希望读者提出修改建议和批评意见,使这篇文章最大可能地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这是一部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一个普通的中国工人家庭的遭遇、命运的文章,没有任何伪装与矫饰,它是一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经历的历史。各种各样样的历史书,我也见了不少,但是在那些历史学家们笔下写出来的历史,往往是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墨客等等大人物的历史,而且由于各种原因,经常有倾向性的取舍。这样的历史我称作“官史”,并认为,它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忽略了同样真实地生活在社会里的那些小人物的命运和感受,因而是残缺的历史。我所做的努力,就是要尽我的所能来填补那残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也希望,更多的普通人、小人物们能和我一样,站出来共同把那段残缺的历史修补完整。
《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1850~2000)》最初发表之后,曾经引起了不少人的评论,这种评论中既有褒扬,也有贬斥。我可以比较耐心地接受批评,但我不能认同某些人的说法,即:这篇文章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事实上,作为完全生长在“红旗下的蛋”,从小生活在铁路工人社区、十九岁就离家上学的工人子弟,我这一代人已经实在感受不到什么“阶级烙印”的影响了。而且,我本人在生活中,逐渐接受了左翼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只关注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这更与“阶级烙印”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于那些口口声声以“阶级烙印”为理由,像搞“大批判”一样的人来“反驳”我的文章的人,我觉得,这些人这样做,如果不是出于狭隘的意识形态,那就是在真实历史面前的无能为力,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扣一个“阶级”帽子,然后就算完事了。
本文不是小说,因为小说往往虚构情节和人物,而本文中所叙述的任何事件、任何人物,都是我的父母、我本人和其他家庭成员在生活中遇到、听到、看到的;间或穿插一些我本人对一些事件的看法和评论。既然作为历史,那么就需要原汁原味、不加任何粉饰、虚构和夸张地显示给读者。例如,在2000年版中,有一个情节:我的外婆死前想吃糖葫芦,但我没有买到,等回到家,外婆已经去世了。这样的描述,虽然读起来比较感人,但却是虚构的一个情节。真实的情况是:外婆想吃糖葫芦没有买到这个事情确有,但那是外婆去世前一个月,后来外婆临去世之前又送回了滑县老家。诸如此类的虚构在原文中虽然不多,但我都一一做了更正,以“写史”的态度,而不是写小说的态度来对待这篇文章。
现在我终于可以说,对于文中所描述的任何一个事件,虽然我表达上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但每一件事都真实地存在;而对于我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和评论,我也并不强求读者和我的意见一致,我只希望读者能够以平静的心态来看待我们这个普通家庭在150年里所走过道路,进而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多灾多难历史中,得到一些启发,以建设性的心态看待我们的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无论如何,我们今天的宽容和建设,将会给我们的后代带来福祉;而我们今天的狭隘和破坏,将会贻害子孙。我衷心希望,我国人民的命运能够在我们这一代被扭转——成为尊严地生活在一个宽容法治、民主自由、公正文明和彼此友爱的、正常国家的公民,而不再在那充斥着彼此仇恨、奴役、狭隘、愚昧和暴戾的铁屋中苟且偷生。
这一切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
自 序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弗·伊·列宁
一九七二年的五月九日子夜,在中国北方一家铁路工人医院破旧的产房中,一个男婴的嗷嗷啼哭打破了深夜的宁静。对于这个男婴的降生,他的父亲可以说是喜忧交加:喜的是,自己在接近不惑之年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忧的是,今后家里又添了一张吃“高价粮”的嘴。因为,男婴的母亲是农村户口,按照当时的规矩,她生下的子女都应当是农村户口,正如奴隶的子女天生也是奴隶一样,因此就没有口粮供应,得不到那张令六亿农民所羡慕的“红本本”。按照这个规矩,她本人、她的女儿,还有这个刚刚生下的儿子,都将不得不吃比供应价格高几倍的“议价粮”。虽然当时一斤“议价粮”只售二毛九分钱,但对于这个只有一个人有工作、每月收入只有几十块钱的铁路工人家庭来说,三张“高价嘴”怎么养活不啻是个通天的问题。
而这个男婴的母亲却没有想到这些发愁的事情,她只为儿子的出生感到高兴。尽管食不果腹,但她坚信儿子的降生会给这个贫穷的家庭带来好运气,她的心中充满希望。是啊,人活着,只要充满希望,生活就会有意义。
这个男婴就是我。我的幼年时代,中国正处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期,由于当时年纪太小,记事不多,那场全民族的浩劫在政治上给我留下的记忆就只有毛泽东的逝世和粉碎“四人帮”。
从记事开始,我所领略到的就只有饥饿与贫穷。后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我们家和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家庭一样渐渐地富裕起来,能吃饱了,能穿暖了,住上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接受了高等教育。我的家庭凭着诚实劳动,从贫穷走向富裕,从愚昧走向聪明,在为自己增加财富的同时,也在建设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我所要讲述的故事,是我们这个典型而普通中国家族的故事。我们这个家族的遭遇,也是一个半世纪以来风云激荡、变化无常的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