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式财富错觉
www.XINHUANET.com 2005年10月14日 13:41:37 来源:世界知识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读后感言】 【进入论坛】
【推荐 】
【关闭】
错觉是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的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美国式财富错觉指的是,美国人高估自己的资产和借贷能力并实际上扩大了自己的家庭支出和政府消费。其中有一般性原因,也有特定原因;有美国人自己的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货币是财富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每个人来说,工资、存款等都是其财富的一部分,但
财富还包括股票、房产甚至借贷能力和未来获得收入的能力等。所以,财富错觉也大于货币错觉。经济学中的货币错觉有明确的含义,即指人们心理上对货币的估价而忽视了它的实际购买力。这个错觉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只把货币同其表面价值相联系,而对其实际购买力的变化却没有足够的认识。有货币错觉的人在工资加倍但物价上涨也加倍从而使其实际工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仍有富裕了的感觉。几十年前,经济学家就发现并指出了美国社会中的这一现象,但那时的问题并不严重。货币错觉对居民消费会产生影响,在工资和物价同比上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扩大购物。财富错觉一方面产生于借贷市场的怂恿,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在美国,财富错觉还来自于收入和支出等方面的习惯。产生错觉的人也知道自己的收入水平,但夸大了自己的借贷能力,也加重了对自己消费能力的错误判断,从而使消费失控。
其实,错觉本身并不危险,真正危险的是错觉产生后引起夸张性消费而导致的后果。货币错觉可能导致个人入不敷出,财富错觉则可能导致个人破产。所以,财富错觉比货币错觉的破坏力更大,小到使家庭财富化为乌有,大到使社会发生动荡。
美国的例子比较典型。它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给人们的印象总是涨势强于跌势。长期以来,美国的薪酬支付方式和商品标价方式给人以收入高而物价不高的印象,加上美元又是硬通货,再加上消费信贷的深入人心,这些都使政府和居民养成了扩张性消费的习惯,似乎越支出政府越有钱,越消费居民越富裕。
股市和房市上的错觉
从资本市场来看,它的市值是波动的,而且波动的幅度很大。有时,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美元的价值在一天内就化为乌有,全蒸发掉了。美国的消费者都是成熟的股民,他们对这种市值的蒸发和股市的跌荡,都或多或少有过经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在股市上涨、自己的账面价值增加时,他们就会扩大消费;而当股市下跌时,却不愿意紧缩开支。这符合这样一个假定:个人消费支出的变化往往落后于其收入的变化,因为消费者的错觉已经形成,消费习惯已经培养出来了,改变它需要时间。如果不能减少储蓄,他们就会用借贷来维持支出。从房地产市场来看,尽管房产是用贷款换来的,房子已经抵押给银行,但仍在消费者名下。消费者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房产值多少钱,然后才是欠银行多少钱。前者是算给自己的,后者是算给别人的,当然计算时靠后。这是财富错觉的第一个特征。
美国消费者甚至不知道自己因房地产货款而欠银行多少钱,因为还款金额会随着市场行情和利率的变动而变动,贷款的期限一般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年,利率还是浮动的,这一切都会加重消费者的错觉。
收入和支出上的错觉
上面所说的错觉是一个普遍现象,不单美国有。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只要有股票和房地产这类波动性较大的市场,财富错觉就会出现。但因为有下列因素,美国人的错觉比别的国家更大,这正是本文要特别指出的。
从居民收入上看,美国实行的是年薪制,西欧及亚洲一些国家长期以来实行的则是月薪制。所以,美国人计算收入时,会觉得自己的工资数以万计,而西欧人和亚洲人的月薪制工资则数以千计,感觉上前者多于后者。
从居民支出上看,美国执行的是商品不含税的标价体系。商店出售的商品,其标价只是售价的一部分,付款时需要加上消费税。西欧和亚洲国家不同于美国,标的是全价,税已经含在内了,购买时付的是和价签上等同的款额。
比如,假定1美元等于1欧元的话,一件价值100美元的上衣,在纽约的商店里标价是100美元,消费者付款时就可能成了115.5美元,那15.5美元就是联邦税及州税或地方税。但在巴黎的商店里,如果标价100欧元,付款时也是100欧元。法国没有州税,地方政府的税收和国家的税收都已经包含在增值税里了。消费税的体现方式不同,错觉也由此产生。美国人在和别人谈论那件衣服的时候,常常忽略了多出的15.5美元,在他的概念里那衣服价值还是100美元,所以他会认为那件在纽约买的衣服和在巴黎买的一样便宜。反之,如果在巴黎以115.5欧元买同样的衣服,他就会认为比纽约贵。收入以年薪计算,会使人高估自己的财富;支出不算消费税,会使人低估自己的花费。人们在高财富低物价时会扩大自己的支出,这是财富错觉的第二个特征。
借贷能力上的错觉
从政府收入上看,美国似乎有无限的征税能力。理论上讲,在美国,工资收入的每1美元都是要报税并交税的。而且,美国工资所得税还是预交的,发工资的同时雇员的一部分钱已经预支给了美国政府。到年底报税时,美国政府再根据报税人的情况多退少补。而在法国,所得税是后交的,到年底报税时才向政府交纳。解释这种差别,用形象一点的话说就是,法国政府第二年才觉得自己有钱,而美国政府当年就觉得自己有钱了。从政府支出上看,美国人以世界的卫道者自居,政府罗列的单项开支比欧洲要大。如,美国有庞大的军费开支、太空防御系统计划、防范恐怖主义计划和在世界各地的干预计划等。
美国政府希望人们多消费,消费者每购一份商品就给政府多提供一份税金。对政府来说,消费税收入相比其他收入较为稳定,征收的费用又低,而且能很快为政府提供财政收入。所以,美国经济也就不像中国这样是以投资拉动的,而主要是靠居民消费,居民消费为美国GDP的2/3。
从国际上看,美国政府也以为自己有无限的筹资能力,至少目前如此。
美国政府开支不够的话,就发行债券。美国政府债券全世界任何国家都可以购买,也确实让外国政府买去了相当大一部分。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包括港台地区)就是美国债券的主要购买者。
尽管美国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逆差,但它至今没有发生支付危机,因为印美元的是美国政府,美元是世界上通行的贸易货币。国际贸易中最常见的词汇就是外汇,对大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说,外汇是稀缺的资源。获取外汇的方式只能是通过本国商品和劳务的输出,但究竟能获取多少外汇则取决于本国产品竞争力的强弱。由于美国经济太强大了,美元简直就等同于外汇。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货币能像美元一样独具外贸结算货币、兑换参考货币、国家储备货币和金融危机时的干预货币这四种功能。在这方面,欧元、日元短期内都无法达到。美国政府发行债券无需提供担保,美元的国际认同性质和美国政府自身的征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上的担保。只要外国投资者继续认同这一点,美国人就觉得自己在世界上有无限的筹资力量,可以继续发债,以新还旧,把国债的雪球越滚越大。这种高估自己借贷能力的现象是财富错觉的第三个特征。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普通消费者还是从政府的角度看,美国人的财富错觉都相当大。这正是美国的外贸赤字和财政赤字都达到创记录的水平却仍然没有节制的原因。
错觉导致的后果
美国外贸赤字和财政赤字在不断恶化,但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却说他不担心外贸赤字,最担心的还是通货膨胀的隐患。这句话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理解为:美国人不担心自己在世界上的借贷能力,而害怕在本国市场上借不到钱。其实,两者问题是一样的,只是感受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前者是需要更多的美元以便在国际市场上支付更多的货物;后者则是在国内用更多的美元去支付相同数量的货物。无论哪种情况,都要扩大货币发行量。而过度发行货币在国内叫通货膨胀,在国际上叫汇率贬值,因为美元是国际通行货币。通货膨胀会给美国国内消费者带来灾难,汇率贬值则会给全世界手持美元及美元债券的人带来灾难。
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每天要向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借钱。如果有一天美国政府在本国资本市场上都借不到钱的话,那么,其他国家为什么还要继续借给美国人钱呢?
一般来讲,相对富裕阶层的财富错觉大于相对贫穷的阶层,但并不是每个富人都有那么大的错觉,从而有那么大的消费,它还与个人性格和生活习俗有关。比如说,瑞士人比美国人还富裕,但他们倾向于低调的生活和平民式的消费,他们的财富错觉就很小。本文所讲的三种错觉中,股市和房市上的错觉是各国市场经济中的普遍现象;收入和支出上的错觉是美国特有的;而高估自己的借贷能力则是美国人最大的错觉。这种错觉是自上而下的,从美国政府开支到居民消费,从国家到个人,而且行之已久,错觉成了现实,成了现代社会流行的理念了。如果说第二种错觉是美国人自己造成的话,那第三种错觉则是全世界帮美国人形成的。各国都急于向美国出口,再将自己结余下来的美元投资于美国股市和债市,滚大了美国债务的雪球,吹大了美元的泡沫,最终也会自食泡沫破灭的苦果。(车耳)
欢迎访问新版:
我读书我存在
www.freecoder.org/~phil
我爱大锁头啊!我爱大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