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yuan
2000年4月--“筷子树”的故事
“筷子树”的故事
作者:张琳(甘肃日报记者)

  2000年4月23日,从商学院到教育学院,从东方红广场到亚欧商厦,沿黄河一路到黄河母亲雕像,沿途的人们看到一队大学生抬着一棵由卫生筷做成的“筷子树”走过,这棵“筷子树”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惊讶,或者好奇。

而此刻的袁国术心里暗暗地有点激动,这正是他主持进行的一个活动。前不久,袁国术看到中央电视台报道说,沙尘暴离天安门只有190多公里,他就想: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点什么?这些年来大家每天使用卫生筷,对森林造成很大破坏。由此便产生了一个创意,就是把卫生筷收集起来,再做成一棵树,沿市区的主要道路展示,并进行万人签名,作为一种环保警示。当时他正应聘于青少年摄影报,他组织的有100多人的记者站已经成立,他任站长。于是他带领记者站的成员们,将这一创意付诸实施。

  “做这件事很不容易,特别是收集筷子,我们十几个学生从学校附近、从农民巷等地方一根一根地拣——那都是非常脏的筷子。干净筷子饭馆的老板不愿意给,他以为我收集了去卖呢!那些用过的筷子都和着好多的油和辣椒,扔在垃圾堆里,他们指一指,让我去捡,我就用一个塑料袋把手套起来,然后一把一把地捡起来,装在准备好的塑料袋里。”袁国术说。

  “有一天,我在农民巷用自行车驮着很多收集到的筷子走,突然那一大包筷子掉在地上了,筷子很脏很臭,旁边的人一下子就躲开了,还有很多人远远地看着,这让我有些心寒。恰好旁边有个卖面的,我就走上去请他给我一个袋子,把筷子重新装一下,他没答应,说要我给五块钱才行。啊呀!当时我想我现在在干啥呢,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默默地一个人把一把一把的筷子捡起来往袋子里装,心里非常难受,眼泪就在眼圈里面转,我想我这个大学生现在正在做的这件事,可能连拾垃圾的都不会干……”

  袁国术的眉毛拧在一起了,但他的嘴角依旧带着笑容。

  “筷子拉到学校后就在我们住的三号楼底下堆积成小山,恶气冲天;水房里,我们在盆子里倒上洗衣粉,往筷子上泼,可是那些辣椒油啊什么的,实在是很难冲掉。冲完以后,我们把这些筷子重新扎成一束一束的,再做成一棵树状,这是我们保护母亲河活动的一个实物。还配写了一点文字……”

袁国术说着,递过印在纸上的那些文字:

  “她曾经是绿色,是生命,是歌,是笑傲严酷自然的巨人,是烈日下虬枝戟天的舞者。而如今,她却被人类‘碎尸万段’。当万千片散落飘零的灵魂被招回,却是那样惨烈,那样悲怆……”

他们还请了电视台,希望通过媒体的宣传,使活动提出的“杜绝使用卫生筷”取得一些社会效果。

“现在想想,我们的力量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而作为学生来讲,我觉得大家能有这个热情,去关注环保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许多事儿,如果我们学生都不去做,社会上做的人就会更少。在这个事情的运作中,为了得到经费上的支持,我也找了很多企业,最后得到了黄河源的资助。”他说。

  袁国术在大学里组织了不少活动。刚上大一时他就在学生会工作,兰州商学院举办了第一届服饰展,香港一家服饰公司在兰州的专柜提供了所有的服装,并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从前期的策划到同公司的接触,再到选择模特、培训模特,一直到后来的演出,袁国术参与了整个过程,这件事情的运作思路对他的影响很大。

  2000年7月,残疾人尹小星手摇轮椅走全国时在兰州与袁国术相识。后来尹小星从新疆和田返回,袁国术还邀请他在兰州停留了一段时间,并且在兰州商学院做了专场报告会。袁国术认为这也是他在大学里组织的比较有影响的一个活动,当时他找了很多企业,希望能给尹小星一些帮助。后来袁国术在东部市场看到上海的一家制衣公司在西北的总代理,也跟他们谈起了资助的事儿,但是对方不愿意,觉得帮助这么一个人意义不大。袁国术从他们销售的衣服上看到了公司老总的电话,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打了老总的手机,说自己是学生,遇到了一个残疾人,很想助他一臂之力。没想到那位老总很爽快地答应了,给尹小星赞助了1000元,钱是通过在西北的总代理支付的。袁国术又试着让他对这个活动本身给予资助,他就给了50条领带、50件衬衣。

  袁国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贯穿着一个思路,就是尽力和企业联合,最好不要向学校要钱。就这样,他慢慢走向了社会。

  他还充分利用暑假和寒假,带着问题进入一些企业,了解情况,特别是现在提倡西部大开发,那么了解一下西部到底是怎么发展的,和外地相比有什么差距,过去总是听别人讲,现在他要自己去体会。

  袁国术也去了南方的一些地方,像上海、深圳、广州。他是去年暑假去上海的,在那里,感受到和兰州截然不同的一种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他想寻找和同龄人之间的差距,为此他去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同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

  “在走了好多学校,和许多老师和学生交流之后,我觉得我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但又好像也不全是这么回事。我参加了上海的一个人才交流会,我去的是第二天,给我发的号已经是1600多号,我选择了一家大型传媒企业的公关部经理和策划这样两个职位,递上了我的推荐表。我前面排的是上海交大当年毕业的一个学生,当我和他的两份推荐表放在一起时,招聘的老总更看重我的推荐表上的一些内容。这给我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我能更好地与社会融合,有些学生可能在理论上比我学得好,但是就走入社会这一方面来讲,我已经远远地走在了他们前面。当然理论的学习也是我以后要努力的。”他说。

  在上海,袁国术还拜访了很多企业和企业的老板,直截去找,或者通过别人的介绍。刚见到他的时候,那些企业和老板并不看重他,但是袁国术通过和他们交谈,告诉他们自己做过些什么,对方慢慢地都愿意了解他、接近他了,觉得这个人还不错,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变化。

  “在上海待了一个多月,前半个月里我的心态和这个城市的距离很大,对那里的快节奏生活和气氛不太适应。”袁国术笑了,又是那种带些羞涩的笑容。“半个月以后,上海的12个区我已经跑得非常熟了,跑得脚上都打了水泡,但是我和上海的差距越来越小。上海之行回来,我虽然心理上有落差,但是却自信了。”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