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345] 2005-10-27 00:31:24
一位山乡教辅站长感叹
贫困山区教育太难了
------------------------------------------
“贫困山区学生苦,老师更不易,跑山路,离家远,住危房,垫学费,付出多,待遇低,西部贫困山区教师的生存状况应得到更多关注,生活、工作条件亟待改善。”这是贵州省惠水县摆榜苗族乡教育辅导站站长罗天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的呼吁。
摆榜是西部地区典型的贫困山乡,山大沟深行路难,农民地少生活困难。1987年从贵州省贵定师范学校毕业后,罗天祥就一直在该乡教书。这些贫困山区的老师基本都在校住宿,住宿条件非常差。很多老师住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危房,阴暗潮湿。一间14平方米的房子住4个人,吃、住、办公,全在一起。谁的家属来了,其他人就得四处借宿。有的连床都没有,睡的是木板。
为了不让孩子辍学,几乎每学期每个老师都要为学生垫一笔学费。这些年算下来,他已经为800多学生垫了5万多元学费,现在还有1万多元没有收回。有些学生要等到毕业后,外出打工两三年才能把钱还给老师。他说:
条件艰苦,教师们理解,也能克服;但许多不合理的支出教师们想不通。每年上面要求搞各种各样的培训、考试,可费用总是老师自己掏腰包,还占用时间。贫困山区的教师拿到的都是‘挤得干干’的工资,原本就少得可怜,代课老师更少,每月才300元。可一学年下来,每个老师用于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评比等活动的费用将近1000元。不参加还不行,否则职称不能评,年终考核受影响。每次活动完还免不了验收检查,尽管没有实质意义,可机构照样得成立,图片、表格照样要制作,对学校和教师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学校的费用原本就不够,这里教学用的粉笔都实行“计划经济”,小学一个班一周一盒半,初中一周两盒,有专门教师负责。水电费有时也得校领导垫交,罗天祥7月份就垫交了860元。可是每学期,许多农村学生用不上的教材照样要买,有些教材价格高,对农村孩子也不适用,还有内容重复的,也没有足够的老师来教,但不买不行,上面有硬性规定。
相反,搞一些实用教学创新却没教材。贫困山乡学生能上完高中的极少。面对这样的现实,学校想根据学生和其家庭的经济情况,将初三学生分三类施教,对想参加中考的重点培养;对想外出打工的,进行一些技能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对在家务农的,教授一些传统农业知识,但教授这些实用技术时,教材又欠缺。
贫困山区的教育太难了!(摘自10月17日《经济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