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退休
活足两辈子
--------------------------------------------------------------------------------
[被屏蔽广告]● 蔡新友(插图)
不久前去世的世界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下一个社会》中预言:人类的退休年龄应很快地会定为75岁,才属合理。
上一期的台湾《商业周刊》根据杜拉克的理论,进一步向读者建议,若以25岁开始工作算起,不妨考虑在50岁(工作25年后)开始事业第二春,75岁才退休,这样人人工作50年,一生有两个25年的事业,可以活足“两辈子”。
畅销书《年龄的动力》(Age Power,台湾译为《抢占二人市场》)的作者戴茨华(Ken Dychtwald)是另一个大力主张设定75岁为退休年龄的学者。
他认为,人类的退休概念一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产生。从有人类的时代开始,人类一辈子都在工作。即使老祖父不能耕田了,也会去做些修篱笆的较轻松工作,绝无退休这回事。
1889年,德国铁血首相俾斯麦定出全球第一个退休年金制度,选定65岁为老年指标。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退休制度陆续出现,进入退休的第二个时代,人类开始有退休概念。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美经济的繁荣,一些社会精英和中产阶级,在很年轻时就已赚到足够余生吃用不尽的财富。因此,趁着年华正富时就急流勇退,躺在海滩晒太阳,才被认为是成功的典范。
在90年代,资信科技和互联网狂潮缔造了科技新贵。这些电子科技暴发户,延续了70年代以来的“越年轻退休就越成功”的观念,不少人不到50岁就退休享福了。
退休后创事业第二春
但是,许多人在太早退休数年后,觉得无所事事,重出江湖,创造事业上的第二春。
而也正在这个时候,1946年至1964年出生的婴儿潮世代(Baby Boomer),洪水般冲进退休年龄,他们退休后的时光原比上一代漫长,对社会和下一代造成的负担超乎想像。
于是,此前许多人退休后创造事业第二春的经验,和眼前社会的大趋势结合,为人类退休概念的第四场拉开了帷幕。
戴茨华指出,对一个健康的人而言,退休生活肯定太无聊,而多数退休者的储蓄,并不足以应付他们未来漫长的退休生活。他们有体力、有能力,希望继续参与具生产力的社会主流活动,而不是突然被放逐到边缘。
杜拉克和戴茨华都认为应将退休年龄定为75岁,主要是根据欧美社会“抚养比率”(工作人口抚养退休人口的比率)来设定的。100多年前世界人口平均寿命是45岁,直到19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将退休年龄设定为65岁时,美国的平均寿命是63岁,只有少数寿星能享有社会提供的养老福利。当时的抚养比是40比1,但今日在婴儿潮世代大退休前夕,抚养比已达3比1。今日意大利的抚养比已接近2比1,5年后的2010年,希腊和日本的抚养比也会接近2比1。
退休准备做得不够
戴茨华也是一个老年学学者,他认为,人类社会对婴儿潮世代的退休与老化所做的准备非常少,这是非常可悲的。因为随着医学日益昌明,许多人退休后将活上数十年。错误观念使得目前在发达国家的许多退休者,每日只能看电视,没有机会再工作,创造新财富,在他们生命的最后10年、20年或更长的日子里,他们将异常贫困地等待死亡。
戴茨华呼吁,每个人都应改变观念,为日后退休的日子做好准备。社会也应把退休但却未衰老的银发族融合进各层面,让他们继续作出贡献。否则社会将面对的是一片人类历史前所未见的“老年荒原”(Elder Wasteland)。
各国退休年龄比较
六大工业国的退休年龄如下:
*日本:大多数公司的员工退休年龄是60岁。(由于人口迅速老化,2015年将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达到60岁。政府去年要求所有公司最迟在2013年之前,提高退休年龄);
*美国:目前是65.5岁,1960年以后出生者将在67岁退休;
*法国:民营企业的退休年龄为65岁,政府部门则因性质而不一;
*德国:政府考虑把退休年龄从65岁调到67岁;
*意大利:目前的退休年龄为57岁,到2008年,男女退休年龄分别为65岁和60岁;
*俄罗斯:男女目前的退休年龄分别为60岁和5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