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269442
JoJo
这都有人研究出来了:武术内力源自力的微积分训练
普通人发力,例如向前打,先要向后拉出架势,身体重心向后移(数值均为假定)10CM,肘关节弯曲到50度等等,这比好一个蓄力过程。
  然后腿蹬腰拧,手向前打,手向前移动一尺,肘关节弯曲到150度等等。
  这完成一个做功过程和力的释放过程,将前势积累的肌肉紧绷释放出来。这个过程和距离相当长,形变可见(如所假定数值)是一次性的。
  
  什么是内力或内劲呢,就是先天之力。举例为人打个激灵或冷颤,那种力就是先天之力,无思想预定,神经反射般发出的一股弹抖力,其力的威力相当大,而且距离短。例如打激灵时,手是无意识的并没有使力,但手会把(相当近的)人下巴或牙齿打掉。打冷战时,一股激灵的感觉或神经信号传过,所通过的(其实是全身)的肌肉等(运动相关器官)均快速短促地收缩放松一次,于是释放出所谓先天之力。
  以此可方便理解内劲。将发力相关比喻作一段橡皮筋,那么这断橡破筋进行微分,其每一段微分距离收缩放松释放一次微分力,然后下一段落微分距离的橡皮筋收缩放松放出一段力。这样释放出来的力大,而且连续,并且具备再次施力的过程,即蓄力的过程在微分力释放后放松收缩后具备荒下一次释放力的条件。也可以说象蚂蚁搬东东接力赛。所以内力强调放松,放松后具备下一次充分释力的过程,即在微分累积即完成,一段收紧,一段放松。放松时神经系统更加灵敏,才能使力的反应尽可能接近神经信号反应的速度。所以说内力的发力“冷”脆,可以发出“寸劲”。即在尽可能短的距离内,利用释放出微分力累积成整体力
   内力经常称为“整”力,强调力要整,又有“六面浑圆力”“整体惊弹力”“整体爆炸力”等,实际上力是有方向的,不会向四面八方发力,也是不必要的,也没这么多力可以浪费。这个“整”力即来自浑身筋肌快速收缩释放的微分力的集合。表面上看只轻轻动了一下,就将人击出。所谓力不出尖力不露形。
  
  为了说明,可看有内功的人身上,一用意(或力),身体上即有一块疙瘩,可以随意移动。功夫高全面的人,全身都练到了都可以打人。武术的气与养生内丹所讲的气不是一个层次,通常指的是这种有形有象的。当然丹田内也会有气团。
  这个疙瘩是筋剧烈收缩形成的(当然是经过训练的,且神经反射式而非思考决定的)就象前面所讲的”激灵“劲。神经信号所到之处,疙瘩那处筋是紧张的,其余放松以利神经灵敏和连续发力,这样”疙瘩“在身体一移动一下,或是身上一大”条筋“鼓一下。即所相关部分筋肌剧烈收缩放松一次,整体力就发出了。如有功夫的练招,可以看见相关的筋鼓起,并以此示范气的运行。力的节节贯串也就是从肢到腿到腰肩肘这一路线上的筋按神经反射的速度收缩一次,力也从从各段各关节节节贯通了。
  
  内功就是气。意念、力、呼吸的融合和谐的训练,这种俗称练力找劲,即是”内家“,而招式,外形的训练属于”外家“。有了这种力,就可以神经反射式的发力,也就无须大脑思考动作,招式了。所以外家发力快为什么不如内家,因为有形有长距离的作功发力,再快也赶不这个一”激灵“式短距离发出的力快。一般人蓄劲摆POSE有相当长的距离,并且肌肉紧绷,这样肌肉群之间相互磨擦僵化,人越使力就会绷紧僵化,再次发力要再收回来。而内家对松紧控制自如,可以达到微分控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距离内可以追加一个微分力,也可以放松,以化力,或改变力或再次发力。
  
  内家练习者讲究要经常浑身一”警“,然后快速放松。据说李小龙曾用电击训练肌肉。
  经常讲的弹簧力和圆,这种圆不是外表可见的手脚划弧沿弧开路线运动,这种是大脑思考的动作决定的。而是关节和筋的轻微运动拧转造成的,比如手向前运动肘关节肩并节的轻微拧转,造成手好比千斤顶式的螺旋力。
  重力加速度打人:人的关节阳面的和阴面的肌肉群是相反的,一侧放松一侧紧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就会僵持,所以内家反对“双重”要求松紧控制自如,“一处只此一虚实,处处只此一虚实”有虚必有实。比如敌人向前按来,用手托。如果一侧肌肉激灵式的快速放松,一侧快速收缩,对手失去对峙力,要么会回收,要么失去重心。在一侧收缩一次放松的快速过程中也是蓄力的过程,相反的收缩放松(原来放松的收缩,收缩的放松)就会快速施加一种托力,在对手收回按力的时候,对手无法发出相反的对峙力。
  
  内功的训练以站桩为基础,先要训练自己对自身意,气,力等的调控和谐。
  例如普通人单脚站立,会左摇右摆,幅度相当大。因为为了控制平衡,而要求肌肉收缩放松,而这种超过了限度和平衡就倒大幅摇晃。所以要求放松,以尽量减小力的僵持,这样平衡了。但是肌肉并不是松的,如果松,就站不住了。
  内功的训练就要是求对体内微小距离筋肌的控制的运用。人表面是不动的,其实静中有动。人一呼吸,人的身体,并节肌肉等都会有轻微的运动,要体会并控制住这种运动。
  一般人迈步或做动作,是停不下来的,必须落到原先假定完成的动作。而有内功者可以随意运动,意到手(足)到,也可以随时停下来。就好比截图一样。截下来的一种姿势,也可以成一式桩功,并了解相关内气,筋的运行等决窍。
  
  意念。内功比养生讲究意念,养生放松即可以了,但内功对意念的要求是很微妙的,也很矛盾。对于秘决的要领,有许多相同的说法,也有许多完全相反的说法,其中还牵扯武林各派的历史矛盾名誉地位。而且说法也是一种”说法“,各人的譬喻也不一样。孔子就教子路要学习懦弱,而鼓励其它学生勇敢。
  内功的训练有意念矛盾。如脚要有踩提之意,脚心收吸,膝有上提之意。即要下踩双要上提。又如肘关节外侧向外横撑之意,肘关节内侧要有内夹之意。
  这就是矛盾的意念,肌肉其实会紧张。。而要求是要全身放松的。事实上关节的阳面和阴面的肌肉都要训练,训练就是为了松紧的控制。
  用意念关注(或达到要领)就会紧张,意念在哪哪就会紧张。这种紧张是不符合要求的。所以要求意念到哪就要用意念放松。但又不是完全放松,胡思乱想走神等。松了达不到姿势的要求,有意为之又会僵化,将力量肌肉束缚住了。
  放松和紧张都可能站桩时歪头或挺伸着脖子,耸肩等等。这就是放松和紧张的矛盾没处理好。
  所以这是个很难说清的说法。
  例如某式太极拳讲了秘决,如某势时意想某穴位,某穴对某穴,下动时意念又变到某处。但也有某太极拳家(二者间应无门派矛盾)说是不必要的错误的,因为有意用意会僵化紧张,不利于放松。
  大约应是那种意念,气,动作的统一的那种,气到意到。。。
  又杨吴式太极讲腰要松,腰不松就会弯,紧张,力就发不出去。而赵堡式(和式)太极说腰绝对不能松,气如车轮腰是轴,轴弯了就不转了。。。。。各种门派还有意念关注命门,命门后贴衣服或后突的说法。。所以要睡硬板床。
  
  站桩为培养内力,就是要站到肌肉酸麻站不住了为止。和养生不一样,养生摆成某姿势后放松,气就会自动运行,有气运转就是有效要了。
  而内功要求的是对松紧意识,肌肉,力,关节呼吸等的微妙控制。而且对筋膜的刺激还会导致发炎,骨刺增生等病症,这要求一定要符合要领,还要从练时就泡药酒(与排打的不同)并且站功和动功交替以防局部过长时间单调受力。。
  当最开始不累时精神抖擞时,自以为很合标准的时候,还没有达到内功的阶段,那是有意为之,自以为用意念控制住了姿势。其实是僵绷着姿势。
  就是在站的站不住,又要保持动作要领,被强迫式的放松时,所谓放松也就是肌筋酸楚到了极点,只能放松才能更长时间站下去,平时呼吸你都感觉不到,这时一呼一吸间关节和肌肉都会剧烈的运动,难以忍受的动。外表还是看不出来,这是在此时达到内功训练的积累。
  
  意念也不是固定的,这样肌肉就会僵化,而且相反的意念(向上或向下的。关节阳面和阴面的意念)也不是均等的,这样会发僵,属于双重。要随着呼吸和气,让意念自动运行,意念到哪就用意识放松。站桩时身体躯干虽然也是有意念要求的,用意念检察一番就忘记了。站时是四肢酸疼,感觉在四肢,因为站着能不酸麻吗?不放松就站不住了。还要保持住这种姿势。
  一般先讲姿势正确,然后尽量放松,然后熟练了,用意念检察和加意念(但动作上不能露出来)意念不能重。意念随着感觉走,用意念体会(所要求的要领)。仍然要放松。也不能违反要领和改变了姿势。所以意念到处就要用意念放松,不然就会憋气憋着力,这是不符合要求的,不放松也站不久。
  而且身体枝梢也要练到,手指有向前撑之意,但手心要内含,脚心也要内含,脚趾扒地。这样让枝梢都充满气胀感觉。形意拳的劈拳,实际是掌,也是为了劲达四梢。要站的四肢沉重,如同灌铅。然后才能达轻灵劲化劲的阶段。
  训练对自身的控制之后,通过推手等感知对手的力等到训练,还有一系列实战训练,。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人理论也量不同的。有功夫的了解自身气、筋的运动,还能看出徒弟的气和意识,功夫到哪个阶段?哪里松没松紧张?是不是达到了要求。吴式太极拳家吴图南讲:凌空劲达到了对手的精神控制,首先与对手是呼吸成一体。可以想象为与对手的呼吸,肌筋达成了共振。并震慑了对手。通常黑夜里窜出一个人来,人会猛的紧张一下,就是肌肉收缩一下。利用对手的肌肉收缩完成共振。
  
  正是因为如此对肉体和精神的磨炼,所以都要将此当作信仰一般的人才能练成内功。因此本人没练过,太苦了。以上是本人对收集来的武功秘决的理解。暂时说这么多。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