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jd:
中国人除了喝酒的时候,动嘴能力都超强;除了在夜总会包厢,动手能力都极弱。
[阅读: 798] 2006-01-05 03:40:15
中国人除了在夜总会包厢,动手能力都极弱。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分页)
送交者: 春夏评论 于 January 04, 2006 13:40:25:[新观察/xgc2000.org]
戒烟元年十一月十日,天气那么热
和菜头
连续两天,昆明的温度超过了摄氏20度,这日子叫人怎么过啊?一早一晚,我忙着穿衣服。太阳出来以后又忙着脱衣服。我觉得有必要测量一下自己头部的直径,看看会不会因此而热胀冷缩?但是有一点我可以确定:早晚觉得眼镜腿很松,而到了中午又觉得夹。不过这可能是眼镜的问题。还有一种可能是我这种内家高手到了午时,真气根据子午流注法流动到脑部的结果。无论如何,得用排除法限制条件之后做出结论。理科生就是麻烦啊!
元旦这几天过得很辛苦,主要是因为答应了报纸写一篇DIY飞机的文章。报社觉得现在有大量农民伯伯在造飞机,很辛苦,很危险。在他们看来,这应该是城市白领干的活。因此,叫我写一篇科普文章,告诉他们怎么DIY一架飞机出来拉风。报社觉得我在航空业,应该对这个很熟悉。天可怜见,现代企业分工那么细致,哪怕是修飞机的也不是全修,只精通其中一部分,我又怎么知道如何造出整架飞机来?
但是我还是接了这个活。在我这里是这么考虑的:中国人和西方人家装的最大不同就在车库。我们的车库是真用来放车的,而别人的车库还兼做工房。爱因斯坦的小板凳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很少人想一想别人从小孩子的时代就开始使用机械,制造物品。我们老是抱怨高等教育体制造出来的都是废品,科技水平不高。进而给了方舟子之流隔山打牛,跨海打假的机会。但是一个事实是:中国人除了喝酒的时候,动嘴能力都超强;除了在夜总会包厢,动手能力都极弱。根本不动手,怎么可能希望这个民族有非常发达的制造业?中国人的车库里出来的永远都是炫耀给别人看的汽车,不能出来柜子、帆船、飞机,就永远不可能有很NB的发动机,很厉害的导弹。我们可能有一流的理论家,但是不可能有一流的实验家、工业家。
所以我想写一个东西,说明飞机其实不难造,鼓励有点钱的人不要整天玩女人、泡吧、包戏子。多少干点正事,取得点个人成就感,形成动手制造的习惯。事实上飞机也并不难造,想一想看吧,1903年的时候美国两个修自行车的兄弟莱特,就已经造出了第一架飞机。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103年,我们有了更多更轻更强的材料,体积更小马力更大的发动机,更多的工具和技术,比莱特的时代强了不知几百倍,怎么可能造不出一架飞机来呢?
与此同时,全世界有无数人都在造自己的飞机。美国的EAA协会每年举办的“飞行大会”更是世界DIY飞机迷的梦想。在这些制造飞机的人里面,有农场主、知识分子、杀猪的、杂货店主以及中学生。为什么中国人不能造自己的飞机呢?为什么一定傻了巴鸡的买辆宾利去堵车,而不愿意自己造一架飞机出来享受蓝天呢?
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国内这方面的资料太少了,我只能去国外找。第一个发现极大地鼓舞了我:我发现了一套PDF文件,是一种超轻型飞机的装配图。为了转化为WORD 文本,我下载了解秘软件,解开PDF文件,否则它不允许我对它进行任何操作。由于有图片,从PDF转换到WORD文件又需要专门的软件。从54多M到4M 的工具,我下了一桌面,最终转换成功。我花了两整天研究各种DIY飞机的英文资料,觉得头晕眼花,但是却兴奋莫明。
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是国内已经有人开始DIY飞机了,但是很分散,彼此之间缺乏联系。网上有中国民间飞机网,还有河南一群中年汉子在造JM- 350飞机。这些人非常疯狂,因为他们的搞法是一步到位,连设计带制造一起干了。KM-350项目非常有意思,他们在新浪做了专门的网页。看他们的制造过程,一个会接一个会,讨论接着讨论。这些人里面包括航空专家和空气动力学专家,但是居然连怎么弯曲航空铝管都没办法。讨论来讨论去,居然想到了铸造!觉得如此才能保证铝管有相同的角度。而任何一个装修工都知道,为了防止空心铝管变型破裂,在弯曲过程中,只需要用干沙子灌满管子,两头塞好,通过沙子传递力量,铝管就能很均匀地弯曲。在他们身上,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缺乏动手能力。
另一个是国外的DIY飞机网站也非常有意思。比如说德国人的 DIY飞机过程,简直能吓死人。私人造飞机,他们的搞法是用水平仪平工作面。然后弄了200平米的车库,立了无数的柜子。柜子编好号,根据安装过程把各种原材料按顺序放好!此外,还改装了N多机械加工装置。那种德国人的严谨让人由衷敬佩,他们不造克俘伯大炮谁还能造出来?还有个网站,它提供有关文件的各种语言翻译,甚至包括中文---当然,是利用网页翻译技术,并不能真的阅读。其中非常搞笑的是阿拉伯文翻译,在9.11以后,阿拉伯文的翻译之后加上大号红字:不再提供!!!
最终,我还是把文章完成了。本来我非常抱怨编辑给了我这么份苦差,但是等文章完成了我却很感激他。要不是因为这篇文章,我根本不会知道那么多东西。至少,这一次我主动温习了英文,而且了解到很多关于航空方面的知识,甚至去海外BBS直接用英文求援。从2006年起,在中国 DIY飞机界,我也算得上小半个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