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436] 2006-05-23 04:30:56
香港寻宝热
--------------------------------------------------------------------------------
[被屏蔽广告]
● 易锐民
为什么排队取认购表格?
“当然啦,中国银行是国家银行,未来10年中国经济都向好,国家银行的股票,当然值得买。”
作为亚洲历来最大型的招股活动,中国银行接受公众认购将于今日结束,由于出现认购狂潮,估计将冻结超过3000亿港元(约610亿新元)资金。
上周四第一天开始接受认购时,香港几乎每家派表格的银行都出现长龙,而清晨就抢着排队轮候的人,许多都是年长者,当中不少人首次认购新股。
当记者问他们怎样看中国银行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认购中行是因为该行是国家银行。总之,因为中行有“中国”二字,就令他们充满信心。
其实,已在香港挂牌的交通和建设银行,也是中国的国家银行,招股时也非常热闹,但与中行相比,显然相差很远。香港投资者只看重“中国”二字,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令他们充满信心。
除“中国”二字外,引发中行的认购狂潮,还有香港传媒的推波助澜,其中一份报纸在首日认购时,就这样报道:
“中行倾向以‘一人一手’方式分派股份。换言之,任何认购的散户,都很有机会最少分得一手中行股份。分析员建议,散户宜动员全家成年人认购,以期分得更多的中国银行股份。”
另一份报章则如此分析:“由于抽新股须年满18岁,现时18岁或以上的港人约570万人,按中行300万份表格计,约每两人可获一表格。”
中行掀起香港全城新股的寻宝热,有学者发出预警:“万一全民皆疯狂、新股泡沫将骤现。”;但也有投资专家唱反调:“我深信至少有一个指标并未引爆,足证股市未见顶。”
过去,香港曾出现多次认购狂潮,甚至连新股表格也是洛阳纸贵。例如,在1997年回归前,北京控股招股,40万份表格在两小时内抢罄。
当时,立即有人就提出以100港元买一份表,最高甚至炒到300港元一表,因此,被戏称为北控“失控”。
到2000年3月,香港首富李嘉诚的tom.com招股,由于正值网络股狂潮,于是,50万份申请表首天全被抢光,有人出价10港元求表。
有学者认为,投资者在认购新股前,正确做法是应首先了解企业的运作,若盲目跟风,可能要承受一定的风险。
不过,有多少人听他的警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