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348] 2006-05-25 04:51:59
腦植電極片 可覓快樂
不用借酒澆愁 毋須吞藥忘憂
人類自古以來便不斷追尋快樂之泉,原始人知道某些草藥令人興奮飄然,石器時代的祖先已懂得借酒忘憂。今天,科學家亦致力尋找通往快樂的捷徑:在腦部的「愉快區」植入電極片,受刺激即產生快感甚至狂喜。這種「人工快樂」目前已應用於抑鬱症及身罹劇痛的患者身上。
早於半世紀前,心理學家已找到老鼠腦部的愉快區域,繼而亦精確點出病人腦部的快樂區。
1954年,兩位專家米爾納及奧米茲以老鼠進行先進的實驗:在牠們腦部植入電極片再通電刺激,發現每次刺激都令老鼠樂不可支。讓老鼠自行按動控制桿刺激這「開心穴」的話,他們竟廢飲忘食地在一小時內按桿2000次!
應用於治療抑鬱症
在1960年代,美國新奧爾良圖蘭大學的精神病學家希斯為治療抑鬱症、痛症及上癮問題,開始在病人腦內植入電極作實驗,並因向男同志進行同樣試驗而引起爭議。希斯的實驗發現,微量電力刺激令病人感受到歡愉,以致不能自己地重複控桿達千次。
今天,這種人工快樂多用於治療柏金遜症及嚴重痛症。其中個案是因意外切除一腿的馬修斯,他在截肢後忍受錐心之痛,情緒墮至谷底,對自己及家人俱木無感覺。他形容:「那時,只覺幸福已跟我永別。」
令馬修斯重拾生趣的,是牛津神經外科功能組織的阿齊茲教授。
阿齊茲在他腦內植入電極,將刺激掣鍵接連到他胸部,讓他感到劇痛難當時自行按掣「吸收快樂劑量」,果然讓他活得開心振作多了。
振奮精神重拾生趣
這種人工快樂療法是否可廣泛應用?牛津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克林巴哈認為,仍須經深遠的研究,才可憑此法讓病人享有永久快樂;而目前而言,它還是較適用於改善痛症、抑鬱症及柏金遜症等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