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456] 2006-05-26 01:07:40
广州兴建文化设施
三年后要超越上海
--------------------------------------------------------------------------------
[被屏蔽广告]
● 李气虹(广州特派员)
广州将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力争三年后在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歌剧院等文化基础设施全面超越上海,达到仅次于北京的全国一流水平。
中共广州市宣传部长陈建华前天在广州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表示,“在三年内,要勒紧广州的裤腰带,建设文化设施,三年后要全面超越上海。”目前,广州的体育技术设施已经超过上海,居全国第二位。
他透露,广州市政府将把广州画院、广州雕塑院、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广州书画研究院及广州市文学创作研究所整合在一起,筹建广州艺术创作中心。
该中心将坐落在广州大学城中央区,并在下个月29日正式奠基,预计在明年下半年落成。 中心建筑面积达30070平方米,由德国建筑师设计,以两列对开的火车为造型,每节车厢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室。
吸引文化艺术名人
广州兴建艺术创作中心,是为了吸引大批文化艺术名人。陈建华表示,“‘文化名城’如果没有大师级的文化人才,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该中心将开创新的艺术管理体制,建立个人工作室制。最大的个人创作室将达到200多平方米,可媲美国际一流的创作室。
与此同时,广州也将兴建的公共图书馆和半公共图书馆(例如大专学府的图书馆),总共占地将近30万平方米,相当于目前广州市图书馆12倍大。
根据广州市政府的规划,从2003到2007年投入建设文化基础设施金额,将近人民币107亿元(约21亿新元)。除广东省政府投资项目之外,广州市政府兴建项目有22个,包括广州歌剧院、广州图书馆新馆、太古汇文化广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中心、广州沙河顶艺术苑、辛亥革命纪念馆等,总投资约人民币73.2亿元。
广州舆论界人士认为,要发展有形的文化基础设施并不难,“只要政府有决心、有钱,就一定办得到”;但要创造无形的文化氛围,则不是政府投资就能马上收效。
一位新闻工作者指出,广州在过去二十多年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商业气息浓厚,市民忙着赚钱,即使有大型图书馆也不一定能提升市民阅读风气。“要建设文化大省,更重要是如何培养民众愿意看书、愿意亲近文艺的意识,不能停留在兴建设施的层面,那样根本是在搞政绩工程。”
广州是中国大陆综合经济实力排名第三(仅次于上海、北京)的城市,是否具备足以吸引顶尖文化艺术人才常驻的条件?来自西安的一位文化评论人指出,无论是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都需要与同行切磋,而广州、深圳恰恰缺乏文艺创作的社会氛围。
另一位时尚杂志编辑认为,文化建设不能只靠兴建新的文艺演出或展览场所,也不能完全迷信消费市场力量。像上海建了国际一流的歌剧院,但门票价位太高,一般白领都消费不起。这样的文化基础设施对市民而言,缺乏亲和力。
她认为,政府可以把一部分资金用在完善现有的设施,更重要是扶持本地的文艺工作者和团体,鼓励创意。“艺术创作的关键在于个性化和创意,但所谓的艺术创作中心听起来像搞集体农场,不利于个性化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