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331] 2006-05-29 15:41:39
“齐二药”:假药案背后的转制迷雾
------------------------------------------
据权威部门的最新检验结果,到5月19日为止,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简称“齐二药”)生产的药品中,已经有5个品种、12批产品被认定为假药。
在齐齐哈尔市,差不多没有人不知道第二制药厂:一方面因为该药厂曾经是人们公认的齐齐哈尔市“比较好”的企业;另一方面,齐齐哈尔市民都知道该药厂因为造假药被关了门。但当记者问及药厂命运的时候,人们一致认为,“齐二药”厂不应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他们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要把一家好端端的制药企业卖给个人呢?
5月17日,在该药厂家属楼里,记者同一位姓韩的老职工聊了起来。韩师傅称,第二制药厂曾经是效益相当不错的企业,职工的各项福利待遇和工资奖金在齐齐哈尔市都是数一数二的。“那时候想调进我们单位还得托人找关系,在外面说在自己二药工作是很风光的,哪像现在……”韩师傅叹息着。
据韩师傅介绍,1969年,齐齐哈尔车辆厂成立了“五七制药厂”。后来厂子更名为“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随着工厂效益越来越好,规模也越来越大,厂子的“身份”也在不断地变化,先后归过化工局、二轻局、医药局等,后来又划归给齐齐哈尔市医药工业公司。医药工业公司下面有很多企业,二药厂效益在其中一直名列前茅。2001年,工厂又归了黑龙集团。
一边跟记者聊天,韩师傅一边又喊来了几个老职工。大家讲,药厂转轨给黑龙集团后,因为还是国有企业的身份,工资也照常发放。2003年,药厂通过了国家的GMP认证。2005年10月份,药厂彻底转制变成了民营企业,“企业一下子就不行了”。最大的感受是下岗,党委书记、副书记、工会主席,还有分管生产和机械的3个副厂长都下岗了,全厂上下人心惶惶,早在春节前就没好好发工资了。
职工们反映,事实上,制药厂从2002年至2003年起就开始人心不稳了,起因是黑龙集团作为主管上级分别给副厂级以上的领导们买了房子,这让大伙“心里没底儿”,背后开始议论纷纷。因为大伙都不知道具体的情况,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干活的心气明显就没了。
2005年,齐二药以1400万元的价钱(外加1000多万元的债务)就卖给了个人,大伙怎么也想不通。大伙能知道的是,买方是北京的东盛园,法人代表是向东,但是,向东却很少在厂子里露面,日常管理都是桑红霞负责。
记者了解到,2005年7月,北京东盛园从黑龙集团手中购买了二药厂,2005年9月30日东盛园又将企业的25%股份出售给了当地一家连锁药店的老板桑红霞。
据当地人介绍,桑红霞拥有一个大型的连锁药店公司,对外叫齐泰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记者在齐齐哈尔市到处都能看到“齐泰医药”的招牌和店面,据说,齐泰医药差不多垄断了齐齐哈尔市的药品零售。
对于这次假药事故,这些老职工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改制后工厂大量解聘正式工人,60%的人下岗,而用工资水平低的临时工来替代。根据规定,参与药品生产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之后才能上岗,然而许多招聘的临时工既没经过学习,也没参加培训,他们对于药品原材料的使用也十分随意。
人们最想不通的是,北京东盛园仅仅以1442万元外加1000多万元的债务就接手了药厂,而药厂2003年仅为完成
GMP认证就投入3000余万元。另据职工们讲,哈药集团曾经打算收购“齐二药”,但是,据说黑龙集团不干。
那么,黑龙集团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记者采访的几位齐二药职工说不清黑龙集团是怎么回事。记者了解到,黑龙集团公司前身是齐齐哈尔冰刀厂,始建于1954年。1993年组建了黑龙江黑龙运动器材集团总公司,1997年7月,更名为黑龙集团公司。1997年7月15日,黑龙集团兼并齐齐哈尔造纸有限公司,随即以该造纸厂为主体上市。2005年4月21日,该公司股票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简称变更为“ST黑龙”。(王宝梅摘自5月22日《中国经济时报》作者刘树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