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312] 2006-06-07 08:04:27
“又是一年春,花信到梧桐。”春节期间收到一张贺卡,上面如是语。
身处异乡,看到此言不禁想起故乡那满街的法梧,想起每年扬花的季节,武汉很多高校里都会飘荡的梧桐絮。可是,那些高校里的那么多学子,终究如这飞花,都飘远了,离开了江城。
俗语言:“筑梧桐树,引金凤凰”,武汉有满街的梧桐树,却引不来凤凰——不仅引不来,坐拥数量质量名列全国前茅的高校和每年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一句“惟楚有才”足以令燕赵悲歌之士都为之气夺,却重复着“楚虽有才,晋实用之”的尴尬。外地负笈来汉的学子也还罢了,如我等这般土生土长的楚人,却也不得不背井离乡。
既然流浪,为什么要思乡?既然思乡,为什么要流浪?!
春节组织同学聚会,酒酣饭足之后免不了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很多人在叹气:想回武汉去发展,可是不知道回去会怎样?话才出口,马上就被人打断了:回来做什么,在这的都准备过完年出去呢。出去的理由很多:工资低、优质企业不多故而工作机会少、论资排辈严重因而发展受限、观念落后容不下创新、办事效率低、不能照章办事、城市建设落后、市民素质有待提高……等等,然后再加一句:听说春节过后公交、煤气、水电、看病等等都要涨,听说房价也要涨——本来工资就低,还这么一涨,哪里还留得住人?
要走的理由很多,要回来的理由也很充分:不管怎么着,这是老家啊!在上海广州买了房就变成上海广东人了?骨子里还是武汉人呵。是的,家乡总是家乡,连刚说要走的也会补充一句“总有一天要回来”。可是,除了乡情,武汉,你拿什么欢迎游子归来?
不错,武汉“九省通衢”,武汉有长江黄金水道,武汉有武钢武船武重武锅等一大批武字头的特大企业,然而,拿出来亮亮名头就能当饭吃么?
武汉有光谷,有烽火集团,可是有在武汉买了房、研究生毕业在那里做了四、五年的同学们去年锁上房门离开;武汉有神龙公司,汉阳那边建武汉新区汽车是主打产业,可是做汽车后服务的朋友觉得比广州差得远不愿回来开店;武汉将医药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可是有活力、研发有后劲的企业有限……武汉有步行街,可是生意不火爆;武汉的江滩比上海外滩还大,可是成不了著名旅游景点;武汉有轻轨,可是没多少人坐……
当年很是热闹过一阵子的学习日本“一乡一品”的活动终成明日黄花;中国光谷的热度消退,武汉新区建设的号角震天;在朗咸平教授透露曾有领导要求他就“房地产业拉动武汉经济增长”建言后,武汉城市群的新构想也已出笼……普通市民并不大懂这些大战略,专家们的论证和构想肯定有其道理。只是,如果大家对家底都不很了解,对这些构想是基于什么提出的,实行过程中需要大家如何作为,实现后有哪些好处等等都不甚了了,这些战略的实际效果若何?
若干年前,《半月谈》上有一篇文章谈“长江音响,终成绝响”,讲曾在国内赫赫有名的长江音响,在有资金、有技术、有人才——发展的所有要素都不缺的情况下却垮掉的奇事。那是企业,是个例,可是站远一点看,武汉的状况和这企业何其相似:有人才和技术——在武汉有数量和质量都居全国前列的高校和毕业生;有基础——大中小企业完备,工业齐备,原料齐备,物产丰富;有地理优势——水陆空铁……这些是我们门外汉都能看到的优势,可是,为什么崛起的步伐就如此慢?想来还是有很致命的劣势或弱点吧。那弱点在哪里,是不是就隐藏在象长江音响垮掉这样的“奇事”之后?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就我们门外汉来看,也许当下武汉的发展不需要搞那么多的大构想,不需要铺那么多新摊子,先立足现有的,踏踏实实解决了类似“长江音响”背后的问题就差不多了——盖解决了这个问题,旧企业的问题就解决了。一个个旧企业的问题解决了,人才就留住了;人才留住了就有希望创新,会有新的技术和企业产生……一发而动全身,一子动而全局活?
“以人为本”的说法久矣,落到实处的似乎不多。其实,一座城市的硬件要跟上去并不很难,而对于武汉这样的城市而言,硬件建设也并不是当务之急——尽管市容市貌方面武汉和上海北京等城市比还有差距,但这个差距并没有到质的差距或“代”的差距的地步。相较而言,武汉最欠缺的是活力——不仅仅是服务业火爆那种外在的活力,也不仅仅是要求更高的高新技术研发的创造力,而是比较一般的类似深圳人那种“拼命工作然后极力享受”的那种劲头。那种劲头来源于何处呢?来源于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和软环境。所以武汉真要大步向前发展,首要的应该是更新观念,大力经营软环境,切实落实“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这样,才是根本的留人之道,发展之道。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大江东去已千载,流不尽,是乡愁。——两江交汇的三镇,就是江城在外游子的乡愁。有这乡愁在,凤凰总想回游,可是武汉,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