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突厥主义与“东突厥斯坦”迷梦的历史迷误- -
寄信人: USC ( USC)
标 题: 泛突厥主义与“东突厥斯坦”迷梦的历史迷误
发信站: 飘渺水云间 (Wed Dec 1 00:23:00 2004)
来 源: USC
泛突厥主义与“东突厥斯坦”迷梦的历史迷误
--------------------------------------------------------------------------------
2004年11月25日 16:08 深圳新闻网
昔日突厥今何在
---泛突厥主义与“东突厥斯坦”迷梦的历史迷误
叶 边 吴宏伟
唐朝与突厥的战争
大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关中丰熟,而漠北频年大雪,六畜多死,国中大馁。
是年冬,唐太宗命十万大唐兵将兵分六路,北出雁门关。
唐军主帅是兵部尚书李靖、并州都督李 。此二人都是战功卓著的大唐开国名将,一同出兵
,战果可想而知。何况唐太宗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们的心里一定想起了700多年前北逐匈奴的汉代名
将卫青和霍去病。
他们的敌人,就是正在称雄漠北的突厥人。
于都斤山下的牙帐
自两汉对匈奴发动决定性打击后,匈奴分裂,南匈奴内附,渐迁至内地并逐步汉化。北匈奴
逐渐西迁,给欧亚大陆政治格局带来剧烈变化。还有一些别支在广阔的北方草原生息繁衍。
有人认为突厥人就是其中的一支。他们迁居到金山(阿尔泰山)之南,游牧为生,又工于铁
作。当时正值柔
然汗国强盛,突厥人受其奴役,为他们充当“铁工”,但势力渐盛。公元546年铁勒部将
伐柔然,突厥首领土门率众击败铁勒,实力大增,土门乃向柔然求婚,柔然主大怒,辱之曰
:“尔是我锻奴,何敢发是言也!”土门乃于552年发兵击柔然,灭柔然汗国,自号伊利
可汗,自此建立
突厥政权。
突厥建国后,牙帐设在于都斤山(又称郁督军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脉)。突厥人以狼为
图腾,帐前大旗称“狼头大纛”,在漠北逞一时之盛。
“世界七国之主人”
此时,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正为中华帝国、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所统治,刚刚兴起的突
厥汗国正处在几大帝国势力的真空地带,继续扩张,则阻力重重。
突厥人先与波斯萨珊王朝结盟,于公元562年联合灭掉了突厥西部的劲敌 哒王国并瓜
分其地。但突厥人立即撕毁与波斯的议约,占据了
哒故地全部,与拜占庭帝国在西亚的边境直接建立了连接,控制了丝绸之路。他们将在与
中原王朝作战时获得的丝绸等财物转手卖到西方市场,获利甚丰。但面对强大的波斯帝国,
他们必需有新的盟友。公元568年,一个突厥使团来到君士坦丁堡,与拜占庭皇帝查士丁
尼二世结成同盟
,于是爆发了双方联合进攻波斯的长达20年的战争。
突厥与拜占庭的结盟没能维持多长时间,它们随后就发生了利益冲突。突厥可汗在给拜占庭
皇帝的信中自称“七姓大首领,世界七国之主人”,但狂傲的突厥领袖显然是坐井观天,突
厥人的势力远远不能与高度文明和高度强盛的拜占庭帝国相抗衡,正像他们远远不能与即将
建立的大唐帝国
相抗衡一样。他们当然不会想到,将近900年后,一支被认为是他们后裔的强大势力再次
来到君士坦丁堡,那时,他们是以彻底灭亡了这个千年帝国胜利者的姿态到来的,并把它的
首都当作了自己的首都,直到公元1923年。
“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但突厥军队确实曾经逼近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甚至差点迫使大唐帝国迁都。此时的突厥
汗国,已控制了东至辽河上游、西至里海沿岸、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
中原内地自然早成了他们觊觎的对象。
突厥初起时,正逢内地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分裂和动乱时期。强盛而骄横的突厥人时时闯
入内地劫掠财富人口。但当隋朝于公元581年建立后不久,突厥却因内讧而分裂为东西两
部。这就使中原与突厥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改变。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则控制
着东起兴安岭西
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
东突厥趁隋朝立足未稳,从甘肃一带向隋朝发起大举进攻,隋文帝不得不发兵抵御。
隋朝对突厥的战争主要是防御性的。一战成功后,隋文帝利用突厥内部的矛盾,“远交而近
攻,离强而合弱”,使突厥内讧更甚。但到隋末,由于隋炀帝挥霍无度,又远征高丽失败,
国力衰弱,突厥势力又起,隋炀帝北巡时,曾被突厥围困于雁门。隋末群雄并起,北方各路
割据势力为倚突
厥为外援,大都向其称臣,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时也曾向东突厥称臣求援,突厥号称“控弦
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便桥之盟”,太宗下了决一死战的决心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不久重新统一全国。突厥统治者看到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从各个割
据者手中勒索财物了,因此趁此时唐朝国力还不十分强大,连年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
。东突厥颉利可汗曾亲率大军15万入攻并州,掳男女5000余口;又曾率骑兵10余万
大掠朔州、进袭
太原;更于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之时率兵2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
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京师震动。唐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臣下及将士隔渭水与颉
利对话。颉利既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与之结盟,乃领兵而退。
这次紧急情况加强了太宗与突厥决一死战的决心。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始终坚决主张反击突厥
。两年前,由于突厥严重进扰,唐高祖李渊曾听从臣下建议,打算放弃长安,另建新都,李
世民坚决反对。同年突厥颉利和突利二可汗进犯幽州,李世民曾亲与对阵。“便桥之盟”后
,太宗进一步加
紧备战。他亲自垂范练兵,每日“引诸卫骑兵统将等习射于显德殿庭”,于是“士卒皆为精
锐”。而此时国力逐渐强盛,反击突厥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于是,贞观三年冬,李靖和李 的六路大军,拉开了唐代与突厥30余年战争的序幕。
汉家大将西出师
唐太宗的决心是剿灭突厥,彻底消除内地遭受的祸患。唐代对突厥的战争是分两阶段进行的
。
第一阶段先灭东突厥。贞观四年正月,李靖出奇制胜,在定襄大败突厥,颉利逃窜,李
在白道截击,降其部众五万余人。两将又督兵疾进,大破敌军,颉利西逃吐谷浑,途中被
俘。时值当年三月,东突厥灭亡。慑于大唐天威,“西北诸蕃,咸请上(太宗)尊号为天可
汗”。颉利俘献京师后,太宗赐以田宅,授右卫大将军,几年后死于长安。
第二阶段对西突厥的战争,是在唐高宗时期完成的,伴随着唐与西突厥对西域的激烈争夺。
唐初,西突厥势力极盛,“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
对唐朝形成严重威胁,并阻碍着中西商业交通。
从太宗起,唐朝就开始了打通西域的斗争,贞观年间降吐谷浑、平高昌、讨焉耆、征龟兹,
西域震骇,中西商路复通。此时西突厥首领为阿史那贺鲁。他曾因突厥内争失败而归附唐朝
,受封左骁卫将军,参与征龟兹之战,太宗死,贺鲁即起反心,自号沙钵罗可汗,建牙帐于
千泉(在今吉尔
吉斯斯坦),与唐为敌,数扰西域。唐与之力战多年,逐个击破其联盟或附属各部。高宗显
庆二年(公元657年),平西突厥最后一战开始。唐军由大将苏定方统辖,兵分南北两路
,合击阿史那贺鲁,激烈的战斗接连不断,天降大雪,平地深二尺,唐军踏雪兼程追敌,士
气高昂,阿史那
贺鲁战败跳伊犁河逃往石国(今塔什干),被当地人擒获,送与唐军。西突厥自此灭亡。
中亚历史上的突厥语各族
唐灭东突厥后,将大量突厥降众安置在内地,保持了他们的部落和习俗,又在颉利故地设都
督府和都护府管理其地。平西域及灭西突厥后,设著名的“安西四镇”驻军镇守,又设安西
、北庭两个著名的都护府,以天山为界分别向西统辖西突厥故地及西域各部、各城邦。突厥
人对唐朝的威胁
消除了,他们再也不可能深入中原内地。此后,中国史籍中的突厥事迹逐渐消失,而在波斯
人、阿拉伯人、拜占庭人和后来的西方人的史籍中,一批批名为“突厥人”的部族却在中亚
大地上纵横驰骋,给世界历史留下深远的影响。他们是谁?他们和被唐朝打败的突厥人是同
一个种族吗?
这些“突厥人”是什么人
突厥内部支派复杂,他们的社会形态尚处于较低阶段,社会结构十分不稳,他们居住的中亚
地区民族混杂、播迁频繁、动荡不安,很多地区文明发展程度很高,具有强大的融合和同化
他族的能力。这些因素都使突厥社会迅速发生着变化,使他们与其他民族混杂融合。因此,
活动在中亚的这
些“突厥人”,已经不是同一个民族或部族集团。
把生活在欧亚大陆上一批不同民族(部落或部族)的人统称“突厥人”的应该首先是阿拉伯人
。当阿拉伯人在征服这些地区的部落、部族或民族时,面对一个个从没见过、又在一些方面
表现出共同特点的群体,无法将它们互相区别开来,只好先入为主,把他们统统称作“突厥
人”,把他们居
住和活动的地方称作“突厥斯坦”(突厥人居住的地方)。阿拉伯人的这种称呼逐渐为其他一
些民族所接受,成为习惯沿用下来。
后来,使“突厥人”这个指称所指代的对象不断扩大、并真正在他们之间建立起相互关系的
,在相当程度上来说,是18世纪以来的语言学家。从那时起,东西方国家的语言学家对这
些部族、部落和民族语言进行了研究,他们把这样一批从历史上看可能有共同来源、或是发
生过密切接触关
系的语言群体,划归为阿尔泰语系中的一个语族,称为“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一般称为
“突厥语”、“突厥诸语言”或“突厥语族语言”。
随着欧亚大陆越来越多民族的语言得到研究,那些和已知的“突厥语”结构和特点相同之处
较多的语言,就不断被归入到该语族中。也就是说,学者们基本上是依据语言特点,把一些
操相关语言的民族归入到“突厥诸民族”这个群体中的。从上述情况看,中国史籍中记载的
“突厥人”,和
现代西方语言的Turk(突厥)一词所包含的内容和所指对象是完全不同的。当西方学者把
这一语群及其使用者称作“Turk语族”和“Turk民族”之后,中国学者用“突厥”
这个现成的词汇来翻译它,并赋予它新的含义。由此延伸,用“突厥民族”、“突厥诸民族
”或“突厥语民
族”泛指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各个民族。研究这一多民族群体语言、文化、历史、风俗等方
面的学科被称为“突厥学”。
这些操突厥语的民族或部族成分混杂、起源多样,在亚洲大地上的各种活动持续了十几个世
纪。本文择要叙述他们的一些史迹,从中可以看到它们的流变过程和地域分布,也可以看到
它们并未形成过统一的民族或国家。为简便起见,仍将它们统称为“突厥人”。
一次次地由奴隶变为主人
在遭到唐朝的决定性打击的同时,西突厥居地以西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兴起一支新的强大力量
,这就是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征服的脚步如旋风般迅速,7世纪中叶他们就越过波斯进入
中亚,到8世纪初已直抵唐帝国边境。他们征服了突厥故地,但突厥各族统治者仍被留用以
管理当地民政。
阿拉伯人更失策的却是,自9世纪起,他们每年从中亚输入上千的突厥奴隶,以充实他们的
军队并担任警卫。这些突厥将领和士兵逐渐取得权势,参与宫廷阴谋、左右朝政,把哈里发
变成他们手中的傀儡,后来他们竟成了阿拉伯人的主人。还有,从这时起,突厥各族逐渐接
受了伊斯兰教。
突厥人都是出色的战士,充当雇佣军本来是突厥人受到压迫和奴役而不得不从事的职业,但
他们却好像乐此而不疲,最后总是要设法变成雇主的主人。阿拉伯人在中亚的势力衰微后,
当地各族贵族建立了一个个小王朝,突厥人就曾在强大的萨曼王朝中充当宫廷卫队,10世
纪末,他们就借
机建立了著名的伽色尼王朝(其首都即今阿富汗的加兹尼)。而几十年后,他们又被另一支
突厥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塞尔柱人,他们充当着萨曼王朝和伽色尼王朝的边防军)打败
。伽色尼王朝还在11世纪初灭掉了伊朗语族建立的花剌子模第一王朝,突厥奴隶出身的伽
色尼军官建立了
短暂的第二王朝,而第三王朝则是塞尔柱人建立起来的,但统治者仍然是突厥奴隶出身,他
们后来摆脱了塞尔柱人的统治,臣属于西辽,又打败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最后于13世纪
在一场空前惨烈的战争后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灭亡。
中亚历史上的突厥语各族(续)
阿拉伯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塞尔柱人是雇佣军出身而攫取最高权力的典型。这批突厥人在公元
10世纪从北方南下进入穆斯林地区,接受伊斯兰教,受编为萨曼王朝边防军,又称臣于伽
色尼王朝,势力增长,参与中亚战争纷争,遂反叛伽色尼,很快拥有伊朗大部分地区,到公
元1055年径
直进入阿拉伯阿拔斯帝国首都巴格达,迫使哈里发授予其首领“苏丹”称号,自此,虽然哈
里发名义上仍然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领,但实际上阿拉伯帝国已落入塞尔柱突厥人手中,史称
塞尔柱帝国。此后塞尔柱帝国继续四面出击,并于1071年大败拜占庭军队,小亚细亚和
地中海东岸尽属
突厥人所有,在这里建立了罗姆苏丹国,曾顽强抵御十字军入侵,后败于蒙古入侵。
当突厥人成为穆斯林世界统治者的时候,欧亚大陆政治格局再次发生重大变化:蒙古势力兴
起并开始了他们的征战。蒙古人的攻势同样迅捷无比,他们于1221年征服花剌子模,1
237年越过伏尔加河,1241年越过多瑙河直抵亚得里亚海岸。1243年罗姆苏丹国
战败;1258
年巴格达陷落,阿拔斯帝国灭亡。
冒险家帖木儿和他的后代
突厥各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又吸收了所到之处各种较高形态的文化,他们虽然受到蒙古
贵族的统治,却对蒙古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致使许多蒙古贵族突厥化。而且,蒙古人也犯
了与阿拉伯人同样的错误,招募大量的突厥人入伍。随着蒙古帝国的分裂,这些突厥人立刻
占据了显著的地
位。14世纪后半期在中亚登上历史舞台的帖木儿,就是一个最成功的冒险家。
帖木儿出身于突厥化的蒙古贵族家庭,他于1370年推翻撒马尔罕的蒙古统治者,建立帖
木儿帝国,将突厥各部组成强大的军队,在30余年间,他消灭伊利汗国,打败金帐汗国;
向南侵入印度,洗劫德里;向西侵入小亚细亚,与奥斯曼帝国展开激战,俘获奥斯曼苏丹。
1404年(明
永乐二年),帖木儿踏上进攻中国的征途,但次年在途中病逝。
帖木儿帝国不久就灭亡了。但他的后代在南亚次大陆建立了功业。1526年,帖木儿的后
裔巴布尔打败印度的十万大军,攻陷德里,建立莫卧尔帝国,这个帝国在17世纪~18世
纪几乎统治了整个印度次大陆,是当时欧亚大陆上的强国,并且最终使伊斯兰教在次大陆站
稳了脚跟,帝国
直到1858年被英国殖民当局废除,但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斗争直到现在仍在激烈进行。
奥斯曼帝国——三大洲的祸患
当巴布尔在德里巩固他的统治的时候,突厥人的另一支后裔——奥斯曼土耳其人已经把他们
的星月旗插到了维也纳城墙下。他们本是一支游牧的突厥部落,随塞尔柱人定居在小亚细亚
。
到14世纪中期,整个小亚细亚都已处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控制之下。1354年,他们渡
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欧洲,在此后一个世纪里,他们对欧洲人不断取得军事胜利,进占马其
顿、攻克索非亚、剿灭塞尔维亚帝国,并于1453年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这
距离他们的突厥
人祖先第一次向这座伟大的首都派出使团已将近900年。然后他们渡过多瑙河、击败匈牙
利、围攻维也纳,对欧洲保持了一个多世纪的巨大压力,到1683年最后一次围攻维也纳
惨遭失败,其后这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就开始了漫长的解体过程。
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在黑海海峡西岸的伊斯坦布尔(即君士坦丁堡),但它的领土中心在小亚
细亚。这个帝国地跨三洲,西部伸入东南欧,向北达到克里米亚以北及外高加索地区,向东
直抵波斯边界,向南伸入阿拉伯半岛和埃及,并沿北非海岸向西延伸。它的衰落过程漫长而
痛苦,饱受欧洲
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但它在愚昧、落后、野蛮和垂死挣扎状态下的霸权野心也令人痛恨。内
忧外患之下,帝国统治者祭出了种种法宝。18世纪后,帝国苏丹把在伊斯兰世界实际上已
经废弃了几百年的哈里发的桂冠戴到自己头上,并在境内推行“奥斯曼主义”的观念,强调
所有民族、所有
臣民对一个帝国、一个朝代的忠诚;后来,他们又看到了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可资
利用的价值。
泛伊斯兰主义是19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潮,强调所有穆斯林团结起来,共同抵御欧
洲列强的入侵。泛突厥主义则是此时处在沙皇俄国残酷统治下的一些突厥语民族中的知识分
子,为联合境内外突厥语各族共同反对沙皇俄国而提出的一种主张,他们的领袖因遭到沙皇
迫害而逃到土耳
其。他们都错误地把实现自己理想的希望寄托在了奥斯曼苏丹的身上,而帝国当局立即把这
些思想变成了推行反动政策的工具,既迷惑境内外穆斯林和突厥语各族群众,又借以抵抗西
方列强,维持其帝国的梦想和统治。即使190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上台的“青年土耳其党
”,也依然继承
了历届封建统治者的内外政策,并把帝国拖向了与欧洲列强争霸的战场,使它成为第一次世
界大战的主要交战国之一。
浴火重生的土耳其
瓜分解体中的奥斯曼帝国的遗产,是欧洲列强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大战
中的失败,使奥斯曼帝国终于分崩离析。境内各被压迫民族纷纷摆脱帝国的统治,而战胜国
英法等国乘机企图进一步瓜分土耳其本土。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之际,土耳其爆发凯末尔
领导的资产阶级
革命。他们联合民众,组建革命军队,经过艰苦奋战,终于驱逐协约国列强支持的希腊入侵
者,赢得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
随着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奥斯曼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在土耳其重新滋长。凯
末尔坚决拒绝了这些思想对革命的侵蚀和影响。他反对恢复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和统治的想法
,坚决主张建立独立的土耳其民族国家,废除苏丹制,建立共和国;他提出“亚洲的新口号
不再是泛伊斯兰
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废除哈里发制度,建立了世俗的而非伊斯兰教的政权;他拒绝那种
“建立包括从爱琴海到中国海的各个突厥民族和鞑靼民族在内的新的大突厥帝国”的主张,
认为其他地方的突厥族兄弟可以得到我们的同情和友谊,但他们必须自行确定各自的政治前
途。在凯末尔主
义指导下,一个现代的土耳其国家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迅速成长起来。建国后的土耳其,
基本上一直遵循了凯末尔为它确立的方向。
当今世界的突厥语民族及其分布
从历史上可以看到,突厥汗国在唐朝打击下灭亡后,突厥后裔并未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民族,
“所有突厥人组成的统一国家”在历史上从未存在过,“泛突厥主义”也早已被历史抛弃,
“独立的东突厥斯坦国家”更是一个荒诞不经的神话。
“突厥人”包括的民族及其分布
目前,突厥诸民族这一群体包括了多少民族,还没有见到准确的材料,只能从该语族包含的
语言种类推测出大概数量。按突厥语言学家的一般说法,全语族包括了30余种语言,主要
有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吉尔吉斯语)、维吾尔语、乌孜别克语(乌兹别克语)、塔塔尔语(
鞑靼语)、撒拉语
、西部裕固语、阿塞拜疆语、土库曼语、雅库特语、阿尔泰语、土耳其语等。与此相适应,
现在正在使用这些语言的民族都应该算作突厥各民族。多数情况是一个民族使用一种语言,
但也有一个民族使用多种语言的现象。
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国、土耳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
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伊朗、阿富汗、蒙古等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人口超
过一亿。中国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裕固、撒拉、塔
塔尔以及新疆蒙
古族中的一部分,人口近千万。这些民族的形成时间各不相同。在一些民族已经形成的时候
,另一些民族可能还只是众多部落或部族中的一个,或还处于形成的最初阶段。这些民族之
间由于历史的原因,或者很早以前有过共同的血缘关系,或是不同的民族因长期生活在同一
地区,在语言、
风俗习惯上确实有了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而且在伊斯兰教征服这些地区的时候,操突厥
语的各部落、部族和民族大多被迫或自愿皈依了伊斯兰教,使他们又有了新的共同特征。当
然,在伊斯兰教影响没有到达的地区,一些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依然保持了原来的信仰或
状态,如我国的
裕固族、俄罗斯的雅库特族、图瓦族等。
现在出现的“突厥语国家”这个概念则是指主体民族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国家。这样的国家
现在有五个,即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
疆。五个国家中,土耳其建国时间较长,1923年10月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其他四个国
家都是1991
年苏联解体以后宣布独立的。
“突厥”和“土耳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从现代突厥语民族的名称看,和Turk一词有直接联系的民族一个是土耳其,一个是土库
曼。不过,这两个民族自从形成之后一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发展的,和一般人们在泛指
突厥诸民族时使用的Turk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当然和历史上的“突厥”、现代语言
学所称“突厥语
族”中的“突厥”以及被一些人称为“突厥斯坦”地名中的“突厥”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操其他突厥语的民族,不论是在民族形成之前的各部落族和部族时期,还是在民族形成之后
,都有自己的专门的名称,根本不会用“Turk”来称呼自己。
“土耳其”和“突厥”两个词,因为在一些语言中形式上相同或相近,给人们造成了相当大
的混乱。英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Turk一词既可以解释为“土耳其人”,又可以解释为“说突厥语,居住在从巴尔干到西
伯利亚东部地区”的“突厥人”。现在绝大多数语言在指“土耳其”这个国家时一般都有固
定的词(如英语的
Turkey),但在有的语言里涉及到“突厥人”和“土耳其人”这两个概念时常常无法
区分,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这种混乱往往会使人们错误地得出“突厥人就是土耳其人”
,“土耳其人就等于突厥人”,“使用突厥语族其他语言的民族也是土耳其人,都是一个民
族”这样荒唐的?
崧邸?
突厥各民族有共同的来源吗
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起源于共同的祖先的说法,应该说最初也是出自语言学家的口中。根
据某种语言学理论,每个语系的语言都是从一种最原始的共同语分化而来的,当然按照这种
学说,被分在同一语系同一语族的语言之间的关系就更进一步了,这些语言被称做亲属语言
。于是,就有了
“突厥语来源于同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的说法,也就有了“操突厥语的各民族也有共同来
源”的说法。
必须指出的是,在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中,除了一些民族之间的亲属关系已经得到肯定
和证明外,整个突厥诸民族都有共同起源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历史学、考古学和人种学的充分
证明和检验。
上述语言学理论虽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效,但用它来反映语言普遍的发展规律显然是极不科
学的。它的致命弱点,就在于用理想的单一程序化和模式化的东西,来概括语言复杂的多元
化的发展过程。
有时,一种语言现象能够反应社会发展规律,但有时也会掩盖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阿尔泰
语系语言的亲属关系始终没有得到最后证明就是一个最突出的例子。毫无疑问,就民族的起
源来说,操突厥语的民族中有很多在来源上就是多元的,在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中,我们可
以看到许许多多
的古代部族、部落和民族历史上都曾经在现在的突厥诸民族地区生活和活动过,如突厥人、
匈奴人、塞人、吐火罗人、蒙古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等。来源多元化的程度甚至超过
了那些定居的有较长从事农业历史的民族。这些民族形成过程各不相同,来源成份非常复杂
,有的甚至在体
质上有明显差别,但它们在语言、风俗等方面却有相似之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
但最主要的还是历史上长期的游牧生活、连年不断的战争,以及由此而出现的部落、部落联
盟和民族不断的分化、迁徙、重新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