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330] 2006-06-20 05:14:53
解读会宁的高考神话
------------------------------------------
会宁是上个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后会师的地方。这是甘肃省中部的一个面积近6500平方公里的大县,又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国家级贫困县:十年九旱,严重缺水,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极差,有些地方甚至被认为是人类不适宜居住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县,却是一个全国闻名的“高考状元县”。2004年的全国“两会”上,就连温家宝总理都对甘肃代表团的会宁代表说:“你们会宁是状元县,我的秘书也是会宁人。”在会宁,教育局长高生云脸上带着自豪的神情,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字: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截至2006年,全县已经累计向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了4万名优秀毕业生,其中有一组“百千万”的数字,即近200人获得博士学位,1000多人获硕士学位,10000多人获得学士学位。
在会宁,如果你要问老百姓,究竟为什么这里会考上这么多大学生?会有很多人把他们早已总结出来的“三苦精神”说给你:“家长苦供、教师苦教、学生苦学。”
党岘乡一位名叫党俱兵的老人,家里所有的家当都卖掉了供养儿子上大学。没有地方住了,只好寄居在早已出嫁的女儿家里。翟所乡焦河村的焦如琏夫妇是老中学生,本应该是殷实的家庭,可为了供四个子女上大学,家里什么东西都没有,住的房子只能算是草棚子,负债累累,据说债主遍布县内外十多个乡。更多的家庭,当学生考上大学后,家长立刻给孩子贷款。家长一般都到县里农行、信用社去贷,求有工作有固定工资的人给担保。学生走了,家长便开始了还贷的日子,负担往往越来越重。
会宁的学子们的生活大致是这样的。早上5点半,学生们就起床上早自习了;6点半左右上早操,然后吃早饭。早饭多是孩子们吃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馍馍,就着开水吃,有些学校连开水都没有。上完一上午的5节课后,男生花1元钱,女生花6角钱,买上一碗或半碗米饭,就一点咸菜就吃完中午饭了。晚饭和早饭差不多。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有30%至40%的孩子甚至不吃晚饭。记者曾问过一些学生,这样的生活苦不苦,多数都说苦,只有很少的学生说“还可以”。为什么还要这样刻苦?学生们说,家长辛辛苦苦送自己到这里学习也不容易,看别人家孩子都上大学了,自己和父母都觉得也要那样考出去,“否则就太没面子了”。有的说,在学校教室里,看大家都那样学,“自己想偷懒也不敢啊!”“没有办法,只有使劲学了,大人都说等考上大学后就不会这么苦了!”
在兰州,就有教育界的朋友告诉记者:“在会宁当老师太累呀!”县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会宁不但学校建设基础差,教学设施差,而且师资水平也不高。以高中为例,教师骨干中多是大专学历的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仅有49%。但就是这样的教师队伍,靠着夜以继日的敬业工作,为会宁的“高考神话”做了“铺路石”。头寨子乡中湾村小学教室无法使用,校长冉树苍辛辛苦苦地用自己的钱加上借来的募集来的钱,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了一所造价20万元的完全小学。而为了建学校,家里欠了一身债务,常有人上门来催账要钱。
在会宁,在所有职业中,老师是最受人尊敬的。可能人们不知道现任县长是谁,可那些有名的教师却是尽人皆知的。在会宁的乡村,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路上遇到老师都要问好并主动让路到一边去,让老师先走。在会宁,教师的工资是比较高的。在许多村子里,记者采访时看到,许多住着砖房的人家几乎都是当老师的。有老师对记者说,老师每个月工资至少都有一千多元,多的能达到一千五六百元,而盖个二层小楼也不过两三万元。
会宁每年的财政收入仅在1000~2000万元之间徘徊,而全县一年的财政支出却高达900多万元。然而,在这样的财政窘境下,教育支出在全部财政支出中竟高达57%多,接近60%。一位会宁的教育界人士对记者说,会宁县几乎没有工业,农业半死不活,也没有投资扶贫的价值,就只有办教育了。会宁穷,所以民间和官方都愿意在教育上真正地下大力气投入,为的是让后代摆脱贫穷。会宁县汉家岔乡乡长高维杰说,现在增加农民的收入很困难。该乡已经十多年没有下多少好雨了,60%~70%的家庭吃粮都要靠出去打工挣的钱来买。于是,教育成了人们走出贫困的唯一寄托。
早在十多年前,会宁县邮电局有意识地做过一个统计,会宁在外地工作的毕业生每年寄回家的钱达到1430万元。近乎当时会宁县财政收入的两倍。而最近几年,这个数据已经达到了每年一个多亿。有几位从会宁考出来的学生说,他们过够了苦日子,考出来其实就是逃离出来了。而许多先考出来的学生,为了让自己的弟弟妹妹也能考出来,不遗余力地提供学习及费用上的帮助。等大家都考出来了,参加工作了,就把父母带到城市去生活。
应该说,会宁的神话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会宁现象”能给我们以很多的思考,这种思考如果能深入一些,也许对中国教育的良性变革是有帮助的。在中国可以作为高考现象研究的地区模本中,东部发达地区的江苏南通地区、中部发展中的湖北黄冈地区,再加上西部贫困地区的会宁县,应该是高考研究专家们在研究中绕不过去的三个典型地区。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会宁的“高考神话”透露出的更多的是在无奈中的挣扎。在这里,对高考的依赖、痴情与感恩心态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很多地区所难以企及的。
(沈山青摘自6月5日《现代教育报》作者朱寅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