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366] 2006-08-05 02:08:29
--看来台湾也是类似。。。。共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本文说是【在内耗空转下成长的七年级草莓一族】,大陆并不是如此啊。。。
[中国早点-台北超快感]
七年级草莓一族
--------------------------------------------------------------------------------
[被屏蔽广告]
● 林琬绯
与台湾“七年级生”(民国七十年代、公元80年代出世的一代)的直接接触,除了台北西门町,就是办事处两次招聘记者的经历。
第一次,招聘条件定得松,来了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台大、政大、东吴、文大都有。招聘广告上要求提供文字作品,有人来电问:我还得准备考试,没空写,可以不寄作品吗?我说:把学校平日的作业寄来也行。对方说:学校作业没存底,要找出来很麻烦,我没那么多时间。我说:那好,谢谢来电,你不用来应征了。
面试时,七年级生的对答,令人“大开眼界”。问台湾当前经济面对什么困境?答案是“年轻人挥霍无度消费太多”;问怎么看两岸关系发展?答案是“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不可能解决”;对台湾当前媒体作业有何想法?“小妹妹”忽然眼睛一亮兴奋地说:“哦,我在平面和电视媒体都实习过,电视媒体好玩但紧张多了,采访回来要写稿、剪片、兵慌马乱……”滔滔不绝分享了她的“电视采访实习经验”。
隔了大半年第二次招聘,吸取了前车之鉴,多定了两项条件:25岁以上,最少两年新闻工作经验;希望将粉嫩草莓族排除在外。这样的条件,总该算见过世面了吧?却似乎不是那么回事。有个27岁新闻研究院硕士生来应征,承认自己不懂政治但愿意学,“因为政治其实也很有趣,像今天看到立法院为了那个什么直航条款打起架啊……”面试后离开,把厚厚的履历文件夹落了没带走,连我递上的名片也躺在桌上,完全被遗忘。
两次招聘经历,见识了台湾草莓一族的典型面:活泼有余、自信满满、沉稳不足、应对不及格;带着年轻的清新眼光看世界,目光所及却出不了自己小小的生活范围,别说不知地球有多大,怕是连台湾有多大都毫无所悉。相较之下,倒是不少前来应征的马来西亚留台学生更显成熟,语言文字或许未及台湾学生来得花俏,却有着“侨生”特殊的勤恳朴实认真,从海外离乡背井而来,更能以海外眼光旁观台湾、放眼世界。
两次招聘,我最终都选了马来西亚留台生当兼职实习记者,再请来30岁以上、经验丰富的台湾新闻同行,出任全职记者。
台湾好比新加坡,小岛最大的资源其实就在“人”。三四年级生经历政治转型时期,代表从无到有开地垦荒充满理想的一代人,如今是政经商企文教各领域的领导者。五六年级生在经济高峰期成长,顺着台湾腾飞的翅膀站上世界舞台,如今是三四十岁的社会中坚阶层充当台湾与世界的桥梁。
而80年代出世的七年级生,在人生最关键的青春成长期,却很不幸地恰逢社会颠覆错乱的年代。过去近10年的政治恶斗媒体乱相、近6年的“本土”教育“锁国”心态,让七年级生在还未建立起价值认知之前就必须选择唾弃政治厌恶媒体,在还未看得懂世界之前就先关闭了看世界的窗口。环境的养分让草莓族的创意依然蓬勃,却转化为只有这代人才看得懂的火星文和Kuso 文化;热情依然沸腾,却更多体现在日韩美式的流行次文化风潮。
有位经常带台湾学生到大陆交流的老师很感慨说:大陆学生谈的是世界大事,台湾学生谈的是流行文化;大陆学生关注哪门课学得最多,台湾学生关注哪门课最容易取分。老师说,看两岸年轻学生交流,会心慌。
台湾面对的竞争还不仅仅是大陆,更来自日韩、东南亚、全世界。在内耗空转下成长的七年级草莓一族,如今正要步出校园踏入社会,这个以“人”为本的小岛要如何让折损的一代人重新建立起与世界竞争的能力,最终带领台湾重新与世界接轨,恐怕远比建立“台湾主体性”更迫切艰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