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339] 2006-08-26 03:00:13
箭在弦上的倒扁形势
--------------------------------------------------------------------------------
[被屏蔽广告]
● 陈子帛
台湾新一轮倒扁运动,进入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倒计时。不到一个星期,就筹集到了原本计划一个月才能获得的1亿元“倒扁经费”,这意味着施明德的倒扁运动,已获得超过100万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关注台湾政局发展的方方面面,无论从何种角度和立场进行解读,都会对台湾政治转型过程中民众参与意识的高涨留下深刻印象。人们注意到,无论参与方式、人数、捐献金额及其速度,这次的组织和动员都创下了纪录,并将在台湾政治史上留下特殊的一页。
无法预测倒扁能否成功
一个在既得利益集团心目中早已被边缘化的失意政客,一个在熊秉元教授笔下的那位“戏路有限”的演员,终于找到了粉墨登场、登高一呼、唤醒民众和引领风骚的机会。2006年的闰七月,人们将再次领略台湾民众的政治动员力,陈水扁也将再次在政治道德的审判台上,接受愤怒的喧嚣。
正是因为施明德倒扁运动获得了台湾民众的热烈响应,陈水扁以及民进党受到了冲击和震撼,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威权时代最下三滥的乌贼泼墨。民进党对施明德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攻击和谩骂,揭疮疤、挖老底,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连陈水扁也当众羞辱和冷嘲热讽过去的“战友”和曾经的“党主席”。而反制施明德倒扁的力量,更在集结之中。
由于后续情势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局势的日益紧绷,台联党“精神领袖”李登辉以及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均临时取消了访日行程,显见台湾朝野政治势力,都在高度关注局势的发展,都在不约而同地为此后的倒扁形势预作危机处理的准备。
美国仍然保持中立,大陆无意介入。在这些因素尚未发生本质性变化之前,我们尽可以预测倒扁运动的发展趋势,但迄今为止,没有人敢妄断结局。不过,仍然有一些观点值得重视。
各种意见 难见是非
李敖在声援施明德的同时,直截了当地指出,施明德的倒扁一定不会成功,因为阿扁一定不会下台,大家不如用平常心,把这场倒扁运动看成是一场“丑化阿扁的行动”就好了。这是李敖的快人快语,但至今未见有人予以反驳。
极个别的文化人和学者不苟同倒扁运动,也不能接受街头上的诉求方式。尽管目前台湾还尊重或大体尊重每个人的政治选择,但这些人士还是被批评为“假清高”。李家同教授撰文表示自己不会支持施明德的倒扁运动,最大理由是不愿意看到台湾社会再度出现歇斯底里症状的发作。
甘犯众怒的龙应台,也煞费苦心撰写洋洋洒洒数千言的自我辩白,看得出字里行间的辛苦和努力,但显然也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小心翼翼。至少在外界看来,“目睹苏联帝国解体,柏林围墙倒塌,天安门变色,香港七一游行,又在台湾威权时代里写过野火集的人”,在难得一见的自我表白中,自有其令人激赏的一贯坚持,但却无法展现出既往的辛辣笔触和掷地有声。
南方朔最新的评论文章也发现,在倒扁和挺扁两大阵营里,最值得警惕的是,挺扁一方尽管民意支持率只有18%,却仍然坚硬如铁板一块,敢拼命,敢煽情,完全不计后果,不择手段;拥有多数民意的倒扁阵营,势头强劲猛烈,却显得畏手畏脚,瞻前顾后,或者是前怕狼后怕虎,顾虑多多,总希望在体制内抗争,无需走上街头。
这位著名的评论家叹息道,这次倒扁运动还没有正式开打,已经像淝水之战,未战先败了。
很难轻易说孰是孰非。没有人会否认,台湾的社会转型以及民主化进程的诸多尝试,无论在台湾,还是在华人社会,都是啼声初试。从宏观层面来观察,龙应台对台湾当前乱象的看法是接近客观的,至少接近理论层面的客观。近年来所发生的一切,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乱,而是新兴民主在实践过程中的必然,是一个自由开放社会在摸索新共识,寻找新价值过程中的喧声,是从威权社会到民主必经过程中的蹒跚学步。
难以避免的乱象?
从这次龙应台等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以及学者的特立独行,以及因此遭遇到的批评,我们可以发现,这次由施明德发起的倒扁运动,虽然在造势氛围上让外界感受到全民参与的热情,但依然无法跳脱出非蓝既绿的窠臼。
本质上,倒扁行动仍属于蓝绿对决的范畴。这就给陈水扁运用民粹、凝聚支持、巩固基本盘提供了整合的契机。陈水扁对施明德的公开奚落,更对矛盾的激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被“倒”的一方,力量已经集结。陈水扁这次再也没有那种低姿态和刻意的谦卑。他的咄咄逼人以及对施明德的谩骂攻击,在在显示出台湾民主转型的不完整和不成熟。而倒扁一方,已彰显出不得不在街头展示力量的决心与意志。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对龙应台和李家同表示理解和尊重。这在十年前或者六年前是很难想像的。
在这个多元的公民社会里,既存在倒扁的自由,也存在不倒扁的自由;既有民粹式的举措,也开始出现理性思考;既有让外界眼花缭乱的现象,也有努力争取依法行事的执着;既存在集体歇斯底里的危险征兆,也预留冷眼旁观的空间。无论倒扁行动趋向如何、结果会怎样,公民社会某种新形态的雏形,也许就这样应运而生。不妨跳出习惯性思维的框架,对近期台湾情势作如是观。
·作者是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