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浪少年与穷孩子的互换
自9月4日起黄金时段,湖南卫视开播一档大型原生态真人秀栏目《变形计》,这是湖南卫视继《超级女声》后重点研发的一档大型生活角色互换节目,以纪录片加真人秀模式推出,号称“新生态纪录片”。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即以原生态形式播出。
据了解,首期《变形计》的主角是长沙网瘾少年魏程和青海山区少年高占喜。在短短的7天里,魏程去青海省民和县的朵卜村给一个盲人爸爸当儿子,吃粗面馍馍,下地干农活;而盲人爸爸的真正儿子高占喜到长沙,在魏程家体验魏程久已厌倦的富足生活。通过这种互换身份,交换生活,该节目希望让富家子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让贫困少年从外面的世界找到实现梦想的更多动力。
下面是这期《变形计》的内容梗概:
放浪少年与穷孩子的互换
魏程,来自长沙,整日迷恋网络游戏,初一时已经辍学,现在已经专职打了两年多的游戏,他这样说,“网络就是我的全部生活,网吧就是我的家。学习,前途,期望……都太遥远了。”在他的世界里,能让他有兴趣的,只有攻克一个个不同的游戏,生活的挑战就是将每一个新游戏玩到最好,然后,再开始下一个新游戏,继续下一个新的挑战。魏程与家人的关系淡漠,每一个人对他的劝解、开导,得到的都是他无理的无视。
青海的农村少年高占喜,瞎眼的父亲,病弱的母亲,贫瘠的土地,闭塞的交通……除了穷,还是穷,他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学习上,可是,他的父母根本没有能力再供他升学。
互换前,两人顾虑重重,魏程不愿离开网吧半步,高占喜担心被城市人拐卖。费尽周折后,两人互换实现。
离别时惊人一跪,泪如雨下
魏程到了农村,在青海的新家里,他受到了最诚挚的照顾。新父母借着钱给他办吃的,可是,他还是将那粗劣的食物呕了出来。他也睡不习惯北方的热炕头,一夜无眠。
交换后第一天,魏程走进学堂。他成了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在课堂上当起了电脑老师,在新同学面前,他大谈网络游戏的坏处,博得了同学无比的崇敬。但是,他在随后的英语课上,睡着了。第二天,魏程在电脑课上,辅导同学用word,送给同学礼物。之后上课,他没有睡觉。第三天,魏程上数学课得到老师的鼓励。
青海农家进入农忙时节,魏程帮爸妈拔了一天的麦子。忽然,他想去黄河看看,对于这个在湖南水乡生活的孩子,奔腾的黄河是他的梦想之地。
第五天中午,魏程出门挑水遭遇大雨,但是,他不会挑担子,狼狈之中,他受不了这样的苦,萌生退出互换之意。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农村的父亲拿出几年积蓄,让他去黄河玩。魏程眼角红了,他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第六天,魏程到工地打工,筋疲力尽后领到20元工资。这个时候,他开始理解起自己的亲生父母来,他说自己要悔过自新。
第七天,拿着农村父母塞给他的积蓄,魏程来到了黄河。他因想家而痛哭,说出辍学的缘由。
一周的时间即将结束,魏程的农村爸爸,为了让他在回家前洗个澡,给他挑水。但是,在挑水回家的路上,这位失明的父亲摔倒了。魏程心中愧疚不已,痛哭失声。这个时候,他农村的妈妈和弟弟也在为魏程的一家准备礼物。
农村的爸爸坚持要送魏程下山,途中,他们碰上骑车往家赶的高占喜。离别时刻,魏程把用工钱买了一个水瓢送给妈妈,只因为农村家中那个已经漏水。随即,魏程突然做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他跪在农村爸妈跟前,泪如雨下,久久不肯起来……
父亲受伤,农村孩子决然回家
与魏程在农村生活的同时,乡里孩子高占喜走进了城市,角色变换后的第一夜,他大开眼界,平生第一次坐了飞机,看了高速路。奇怪的是,坐进城里爸妈的宝马车里,他的幸福突然转变成了偷偷地流淌的泪水。剪头发、打手机,占喜接连落泪。面对丰盛的晚餐,他紧张得五次掉筷子,回家后收下200元零花钱。第一天的城里生活,占喜被电视剧所吸引,全然忘记了看书。第二天,他爱上了卡丁车游戏。这时,他城里的表弟、表妹特意赶来陪他。晚上,占喜很豪爽的请表弟表妹吃饭。第三天,占喜买了一大堆零食,他似乎开始学会花钱了。第四天,占喜逛公园和动物园,买了四本书。第五天,第五天占喜到妈妈的印刷厂帮忙,觉得很无趣。
又是一天过去了,占喜去卖报,他发现,城市里并非都是繁华,也有人活得很辛苦。
临走前的一天,占喜收到了城里父母送给他的自行车,他兴奋不已。晚上,他意外得知亲生父亲摔伤脚的消息,决然马上打包,要求回到了那个贫瘠的农家院子。
第八天,占喜拿出自己全部的钱,清晨拉着城里的爸爸妈妈,请他们吃面,还花了很长的时间,画了代表一家人的画,送给城里爸妈。
在机场,占喜拒绝了城里妈妈的拥抱,挥泪离开。
占喜平静地回到了原来的生活当中,他说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走出大山。(据《中华网》新闻)
我认为,这不仅是一个极好的创意,而且其选材也很有意义。对当前的青少年教育提供了一个很生动的材料。我们知道,让当今的青少年学会换位思考是很难的,但这样真实的角色变换,却给了他们最切实、最生动,而且是终身不可能忘怀的教育。如果说,这样一次教育活动,很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我想大概不会有人反对。不仅对当事人,对收看这一节目的青少年来说,肯定都将是一次巨大的震撼。
但是,节目播出之后,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赞成者认为:这一真实的故事令人深深感动。魏程从一个城市里的“问题少年”,变得好学、开朗、通情达理,让人欣慰而又感动;高占喜能够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路在哪里,主动提出回到农村,继续做他的农活,吃他的黑馍馍,他甚至已经下定决心,要努力读书,真正地过上那种日子,尤其令人感动。
反对者则认为:尽管这个节目创意不错,但对当事人、尤其是来自贫困农村特困家庭的高占喜来说,却过于残忍。因为度过的七天是不折不扣的南柯一梦。而对魏程来说,也未必就能有彻底的改变。
我不明白反对者的“残忍”标准是什么?难道让高占喜在家失学、甘受命运摆布就是不“残忍”?难道让魏程继续在城里迷恋网络不能自拔、虚度光阴不求上进就是不“残忍”?至于说这两个孩子客观上是做了湖南卫视的试验品,我以为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任何活动都只能选择典型,用个别来说明一般的。
如果有人非要认为这样的活动是“残忍”的话,我要说,这样的“残忍”无可非议!
我们总是怀着失望去回忆过去的希望,直到我们能BT的面对希望。直到遗忘。
blog:
http://blog.codelphi.com/fogbound
现在的
b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