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411950
amo: 讲过的话是赖得掉的吗?— 评丘成桐委托律师写的一封信
from dingweiyue's blog
http://blog.sina.com.cn/u/4aaaf369010005zj
讲过的话是赖得掉的吗?
— 评丘成桐委托律师写的一封信


最近的一条消息说:据《南方都市报》报道[1],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日前委托律师在个人网站发表声明,称《纽约客》杂志8月28日一篇报道对他个人进行诽谤,他要求该杂志和报道的作者娜莎(Nasar)对错误作出更正,并为文中侮辱性质的描述作出道歉。

在丘教授的网站上还附有一封由律师H. W. Cooper署名的长达12页的信[2],这封信是写给《纽约客》报道文章的作者Nasar和Gruber,以及《纽约客》核对事实的职员Rosenberg的。这封信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它用了3页多的篇幅来论证 “关于谁解决了庞加莱猜想”是一场所谓“虚拟的战斗”。[The fictitious “battle” over who solved the Poincare conjecture.] 作为一个最主要的证据,这封信否认杨乐教授和丘成桐教授说过任何分享解决庞加莱猜想的功劳的话。信中引用丘给Rosenberg的邮件中话:“我没有说过这种话,是别人塞到我嘴里的。[I did not say it and people put that into my mouth.]”这封信还说,杨乐关于百分比的说法是“一个中国报纸记者虚构和捏造的 [the quotes were fabricated and had been made up by a Chinese newspaper reporter]”。而且,这个说法(见于6月4日的报道)被新华社的同一个记者在6月9日所否定,在他的报道中“杨乐说他不具有评判功劳问题的资格,而且反对这样的评判。”

其实关于用“百分比”来分配各人的贡献一事,我在“庞加莱的困惑”和“关于‘30%’的进一步调查”两篇文章中已作了详细的调查和描述。我甚至提醒记者先生,若是没有可靠的证明,可能会有麻烦。现在不幸被我言中,丘成桐通过其雇用的律师果然把一切责任推到了新华社记者的头上。

但是,既然丘成桐通过律师把这个问题提到了法律的层面,不排除进入正式的诉讼程序,那就更有必要对整个事情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先来看杨乐的讲话,“如果按百分之百划分,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的贡献在50%以上,提出解决这一猜想要领的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的贡献在25%左右。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包括丘成桐、朱熹平、曹怀东等,在30%左右。”这段话是新华社记者李斌在6月4日的报道[3]中透露的。一个对庞加莱猜想毫无研究的记者怎么能够编造(fabricate)出这样一段话来,现在看来成了一个谜。也许丘成桐的律师Cooper先生会有自己的解释。然而,在6月9日的报道中,杨乐表示,用比例来定量描述各国科学家为破解庞加莱猜想所做的贡献,或者将我国科学家的300多页论文类比成“长篇小说”,“都不完全确切,我也不同意。”[4]请注意,这里并没有直接否认杨乐讲过6月4日报道中的那段话。一个人讲过话以后又改变了主意,这是完全可能发生的。我们注意到,在回答外滩画报记者最近的提问时,李斌说:“新华社的发稿很严格,是文传过去给采访对象看过,没有异议才发表的。” (见“庞加莱猜想再搅数学江湖”一文。[5])如果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的信誉是可靠的话,合理的推断只能是杨乐教授确实讲过这段话。当然,他及时地作了某种更正。不过到了8月25 日,在回答《科学时报》记者的提问时,杨乐断然否认道:“我从来没有给过这个百分比。”可是当记者说从媒体上看到“丘成桐在谈到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过程中曾经说中国数学家的贡献应在30%左右”的时候,杨的回答是:“丘成桐先生是几何分析方面的权威学者,他的提法可作重要参考。”(见“杨乐:美国俄国与中国数学家的贡献不可或缺”[6])请注意,杨乐只是讲他“没有给过”而不是“没有说过”。如此看来合理的解释是,用百分比来划分贡献的说法,发明权当属丘成桐,不过是借杨乐的嘴先说了出来。

我们再看丘成桐自己又说了些什么。 Nasar和Gruber在《纽约客》的文章中说丘成桐也曾讲过“中国数学家起了30%作用”这样的话。现在丘成桐不承认他说过这种话。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我在前面提到的两篇博客文章中就考证过,6月20日,新华社记者仇琳和俞铮报道[7],丘成桐说:“中国数学家证明庞加莱猜想所做的贡献,可以占到全部成果的30%。任何一个伟大的猜想,都不可能由一个人来完成。中国数学家绝对可以抬起头来,不必谦虚。” 6月21日《新京报》记者申剑丽报道[8],丘成桐说:“整体来看,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应该绝对大于30%”。我们还发现,《中国新闻周刊》7月10日出版的一期上刊载了记者安然的文章“丘成桐:中国数学家当走新路”[9],其中引用了丘成桐的讲话:“我相信,中国人的贡献加起来应该不少于整个工作的30%”。三个不同媒体的不同记者报道了丘成桐完全类似的关于“30%”讲话,难道说这些记者也都是在“虚构和捏造”吗?

还要指出,丘成桐还有过一次关于百分比的谈话,见6月13日《解放日报》的“‘庞加莱猜想破解’再追踪”一文[10]。丘说:“汉密尔顿的工作,好比建设跨海大桥,在海水里打下了整个桥梁全部的桥墩,确立了大桥的构造,贡献占50%-60%。” 很好,汉密尔顿占50%-60%,中国数学家占30%以上,那末留给菲尔兹奖得主佩雷尔曼的还有多少呢?

我在9月14日答《青年周末》记者问中指出,“随着国际上舆论压力的增强,丘成桐教授这边也开始否认原来自己的一些说法。”现在这种情况进一步证实了我的说法。俗话说“好汉做事好汉当”,说过的话就要敢于承当。把在几亿人面前说过多次的话一笔抹消,甚至归罪于记者,让人真不敢相信这是丘成桐这样的大数学家所为。我们非常怀疑丘先生是否有勇气把建筑在谎言基础上的官司打下去。

最后我想指出,对于丘成桐教授是否曾经想抢一份功劳的问题,《科学时报》8月25日刊载的“专访张寿武教授”一文[11]中的一段话是很有意思的,摘引如下:

“据张寿武说,前不久看到有关庞加莱猜想被证明的诸多报道后,他就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给丘先生,‘我们有问有答,很有意思。我问这个定理是不是应该叫Perelman—朱熹平—曹怀东定理?丘先生说不对,Hamilton的工作是最最重要的。我又问,是不是应该叫Hamilton—Perelman定理?丘先生说也不对,严格来说,Perelman发表在网上的文章只是证明概要,不能代表他证明了庞加莱猜想和几何化猜想。我再问,是不是应该叫Thurston—丘成桐—Hamilton—Perelman—朱熹平—曹怀东定理?丘先生说,这个说法是对的。名字虽然长一点儿,但点明了每个人的角色。’”

丘成桐教授是否也要指控张寿武教授的话是“捏造”的呢?这里再重复一下我讲过的话:对于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附:本文所引资料的链接
[1]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djjz/200609210006.asp
[2] http://www.doctoryau.com/9.18.06.pdf
[3] http://news3.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6/04/content_4644722.htm
[4] http://news3.xinhuanet.com/tech/2006-06/09/content_4670748.htm
[5] http://news.sina.com.cn/c/cul/2006-09-18/182411040600.shtml
[6]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6/08/25/14/35/08.htm
[7] http://news.sina.com.cn/c/2006-06-22/06269265993s.shtml
[8] http://tech.tom.com/2006-06-21/04BI/85962849.html
[9] http://gb.magazine.sina.com/chinanewsweek/20060710/2006-07-16/225714056.shtml
[10] http://news.sina.com.cn/c/2006-06-13/09249190587s.shtml
[11]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156/article.htm1?id=78084
oooO ↘┏━┓ ↙ Oooo
( 踩)→┃你┃ ←(死 )
\ ( →┃√┃ ← ) /
  \_)↗┗━┛ ↖(_/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