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42685
haitao
“一胎化”政策的由来与恶果
“一胎化”政策的由来与恶果
文章提交者:kulturo 加贴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一胎化”政策的由来与恶果

何亚福

1961年后,中国从一场可怕的饥馑中挣扎出来,随即迎来了一个生育的高峰。从1953年到195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1962年上升为27.14‰,1963年更高达33.5‰。1971年,由周恩来亲自布置,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提出要制定人口规划。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但发觉这样力度仍不够大,于是又讲“最好一个,最多两个”。但一般是把两个作为目标。

1980年9月, 《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 由此定下了中国人口政策的基调:“一胎化”,其实质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奋斗目标。而这样的奋斗目标又是同人均一千美元的追求相联系的。积弱积贫的中国在三中全会之后亟须解决的是一个战略性问题——就是如何使中国尽快富强起来,如何在本世纪末尽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样宏伟的目标。在“四个现代化”的框架里,数量十分庞大、增长潜能很大、素质又不尽人意的中国人口几乎就成了“包袱”、“压力”、“问题”和“挑战”的代名词。事实上,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并不存在简单的因果关系,但当时中国的确认为:人口每增加一点,都是对“四个现代化”的冲击。以致于得出结论:“唯一的出路就是少生”。(注:中国计划生育全书. 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年;163)如果离开这样一个时代背景, 就无法理解人口政策为什么会在1980年骤然收紧,即从“晚、稀、少”迅速转变为“一胎化”。

回顾“一胎化”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当时中国在理论上是反对“人口决定论”的,但在实践中还是不幸地陷入了“人口决定论”的误区。从根上说,就是被深入骨髓的“少生就是一切”牵了鼻子走。由此可见, “一胎化”政策其实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病急乱投医”的产物.

“一胎化”政策认为,人口生得越少越好,为了谋求人们的最大富裕,应该最大限度的控制人口的增长。人少了,我们就富了. 这种论点是非常荒谬的. 俄罗斯人口密度小,资源丰富;日本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缺乏,然而这两个国家谁更富裕? 如果中国人口减少到只有三亿,靠出卖自然资源就能变富吗? 对不起,你的资源富不过俄罗斯,你的景况不会好过他。我们要靠技术,那么是人多好发展技术,还是人少好发展技术? 为什么 “亚洲四小龙”无一例外是人口稠密的国家或地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是最大的资源。

“一胎化”政策在中国城市得到了较为彻底的执行. 二十多年来, 中国媒体一直在宣传“只生一个好”, 以致于一般中国人都认为“一胎化”政策(或称为“独生子女”政策)是英明正确的. 实际上, 人们习以为常的很多东西其实是荒谬的。说穿了,就是皇帝的新装罢了。“一胎化”政策带来的恶果正在显露出来:

一是人口性别比失衡。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中国的男女比例是117:100。照此趋势,到2020年全国将有三千万到四千万处于婚育年龄的男青年无女可娶。专家们认为,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直接原因主要是B超等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普及和选择性别的引产。有人说: “人口性别比失衡不是计划生育造成的, 是由于几千年来重男轻女的思想造成的.” 然而, 几千年来就有重男轻女的思想, 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国人口的性别比并不十分严重, 而实行计划生育二十多年后中国人口的性别比就变得严重起来?

二是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口以及老年人口中高龄人口比例的增加,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的增大和社会保障系统的负担加重。35年前,中国的儿童对老人的比例是6:1。但今后再过35年,这个比例会扭转为1:2。有人说: “西方发达国家不是也进入老龄化了吗? 老龄化有什么可怕的?” 然而, 西方各国都是在人均年收入达到或超过5000美元的时候踏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是先富后老;而中国是在人均年收入1000美元的时候就过早踏进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是未富先老. 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可能建立起西方目前的养老制度. 联合国的估算数据显示,如果目前人口发展趋势不变,到204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将占总人口的28%,远高于目前的11%。退休人口不断增加,而工作人口日益减少,资金一直严重不足的社会养老体系就有可能崩溃。

除了人口性别比失衡和人口老龄化等恶果外, “一胎化”政策还带来其它负面影响:

“独柴难烧、独子难教”,古有明训。由于父母的爱过分聚焦、期望过高、养教方式不甚科学等原因,相当数量的独生子女家庭深深受到成材问题的困扰。一个孩子并不能绝对保证成材,如果孩子不成器,就可能成为大问题:老无所靠反成其累。因为一胎化政策的效应,家长保护小孩的心态,已经到达溺爱的阶段,现在小孩的冒险性格越来越低,对于人格的影响是很大的.

从军事上来说, 当独生子女参军入伍后,谁来支撑那些只剩下老弱病残的家庭?一旦有战事,谁还能义无反顾地冲上前线?若有所伤亡时,那些破碎的无法挽救的家庭又由谁来埋单?“独生”意味着惟一,而惟一是经不起伤害、更经不起毁灭的。独生子女一旦罹难, 就有可能造成这个家庭的断子绝孙.

从人口理论来说, 要维持人口稳定(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每个妇女平均得生育2.1个孩子,考虑到单身人口的存在和显著上升的不孕人口比例,每个有生育能力的已婚妇女应该生育3个孩子。高于2.1的生育率,人口相对与父母辈会增加,反之会减少。 现在中国人口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 远低于2.1 的世代更替水平. 在如此低的生育率的情况下, 现在中国仍在推行“一胎化”政策,真令人有 “不知今昔是何年”之感!

我们常常说几十年以后, 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 然而, 如果“一胎化”政策继续推行二十年, 不要说赶不上美国、日本, 甚至连印度也要超过中国了! 再过十多年,中国就要进入严重的老龄化阶段,国民经济很难高速增长了,到那时印度却还是个年轻的国家。某些中国人总以为人口降下来了,大家就富起来了. 有些所谓专业的人口专家夸夸其谈着中国人口从13亿降到3亿之后, 中国人民就能享受着美国式生活. 这种论调实在可笑! 这些专家难道有能力把现有的13亿在保持年龄结构不变的情况如刀切蛋糕般降到3亿吗?计划生育只能减少小孩的数量而不可能把老、中、青的人口同时按比例地减少. 人口规模自然萎缩与因为天灾人祸导致的人口减少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自然萎缩时还会伴随着年龄结构的不断恶化. 如果将来200年没有大灾大难的情况下中国人真的通过计划生育减少到3亿,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个2200年有一半人口年龄大于60岁的“奇妙”社会。

支持“一胎化”的人说: “中国人口已经到了自然承受的极限, 所以必须保持适量的人口.” 然而, 什么叫适量的人口? 什么叫自然承受的能力?如果在1900年算,会认为中国人口最适量是3亿,看看那时候那么多乱民。如果在1960年算, 5亿人口就是适量人口, 因为那时7亿人口也饿死了那么多人. 80年代认为人口到16亿国家要完蛋,人口最好是6亿。现在穆光宗等人口专家认为中国养活20亿人没问题。20年后、50年后......谁能规划一下几十年、上百年中国人口的适宜程度? 为什么今天13亿人口,比过去7亿人口生活得更好?

不怕人多,只怕低素质的人多!只要人口结构合理, 人口多一两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口结构恶化. 就好象一艘大船,大没关系,不漏水就好了。万一漏水了恐怕小船也好不到哪里去了。在一个合理的制度下, 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到,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并不需要剥夺人们的兄弟姐妹.


相关链接:
易富贤(水寒): 国际先驱导报:计划生育政策攸关中国持续发展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4-10/19/content_2108796.htm

水寒: 重新分析生育率数据-八十年代开始的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根本没有必要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37254&typeid=17

水寒: 财丁不能两旺--神秘的人口自控机制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27568&typeid=17
我的blog:http://szhaitao.blog.hexun.com & http://www.hoolee.com/user/haitao
--以上均为泛泛之谈--
不尽牛人滚滚来,无边硬伤纷纷现 人在江湖(出来的),哪能不挨刀(总归是要的)
网络对话,歧义纷生;你以为明白了对方的话,其实呢?

您所在的IP暂时不能使用低版本的QQ,请到:http://im.qq.com/下载安装最新版的QQ,感谢您对QQ的支持和使用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