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包架飞机去扶贫,奢侈了谁?
人民网社会频道 编辑:刘进
2006年11月09日00:33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事件:深圳学生包机去扶贫 爱心变成奢侈品
近日,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中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其中380名初三学生乘火车前往
井冈山,近400名初二学生则赴贵州进行“手拉手西部行”扶贫助学活动。由于路途遥远要
乘飞机往返,赴贵州的学生每人费用高达2000元。>>>详细
★学校表示,这是学生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当地的艰苦贫困并得到锻炼。这
次实践活动还要打学分,由于健康原因或者家庭困难不能前去的,需要写明原因并经过家长
签字。对于学校里的贫困生,老师称会让班里其他的学生凑钱给他们,一起去扶贫。学校校
长说,学校组织的是社会实践活动而非旅游创收,学校从中没有任何收益。他们委托的旅行
社也是经过竞标后选择出来的。>>>详细
[家长]不能参加者需提供证明 市民林先生参加北师大南山附中的家长会,班主任表
示,这次实践活动还要打学分,有健康原因或者家庭困难不能前去的,需要写明原因并经过
家长签字。林先生认为,如果让学生接受艰苦奋斗方面的教育,粤北等地方同样也可以,路
程也比较近。更多的家长认为2000元的收费有些高。
[学生]活动计入学分不敢不去 “不是说自愿的,可以不去吗?”“可是要计算学
分,而且只有生病等特殊情况才可以不去。”这是记者与一名初二女生的对话。初三(4)班
一个戴眼镜的男孩子告诉记者,班里48个学生绝大多数都要去,他们的费用都交了,很快就
要动身。初三年级共有460人,其中有两个班去年参加了贵州的实践活动此次不再参加,今
年共有380名初三学生前往井冈山,只有10多人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去。
[学校]学校从中没有任何收益 该校副校长孟志强表示,学校,没有强迫家长和学生
一定要参加。他说,参加社会实践并非放假,去不了的学生学校会另行安排,就近参加其他
的实践活动,也会计算学分。对于贫困生,学校会想其他办法解决,例如通过其他家长资助
等。
看点:教育理念被扭曲 暴露社会炫富危机
教育层面:时下一些学校的教育理念被扭曲了。鼓励学生尽可能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
动,这个初衷很好。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与贫困地区的学校建立对
口扶贫联系,挺有必要。但是,社会实践的参与主体是学生,而扶贫的主体则未必是学生。
混淆了二者之间的区别,误以为组织数百名学生不远千里到贫困地区的学校去搞“手拉手西
部行”,既完成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课,又达到了扶贫的目的,恐怕只能是组织方一厢情愿的
设想。事实上,要求中学生包机扶贫事件,正是校方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的必然反映――重形
式,轻内容;讲排场,轻效果。如此社会实践,如此扶贫助学,实在是劳民伤财,甚至将扶
贫助学当成了变相的观光旅游。作为教育部门,是该反思一下了。
社会层面:社会上盛行的活脱脱的炫富斗富浸入“象牙之塔”。学校包机扶贫就是活脱
脱的炫富斗富,是在用自身的精神贫困强奸贫困地区的孩子。学生们对如此艰苦奋斗教育感
到无所适从,家长们又何尝不是牺牲品?这哪是教育孩子艰苦奋斗,分明就是学校在用霸道
巧取豪夺,是在培养孩子们一种攀比奢求之风。
学校包机炫富危机突凸现,学生和家长在“计入学分”的环境下自然无法反抗,而要
使学校幡然醒悟自证是误入歧途,恐怕没有外力的推动是难以改变的。我们期盼教育主管部
门能及时给予学校“扶贫”措施,同时也希望这个报道的展现,能让那些接受过包机扶贫的
贫困孩子产生一种“抗体”,公开拒绝这种炫富加强迫式的扶贫。>>>详细
锐评:“包机扶贫助学”包含太多的颠倒与错乱
首先,就“扶贫助学”而言,这里显示出一种扶贫目的与手段之间的颠倒错乱格局。
一个容易看到的事实是,2000元的包机费如果直接用来扶贫助学,意味着西部贫困地区一个
孩子几年的学费,而80万的总路费,更是可以修建不止一所希望小学。现在倒好,扶贫者人
还没到,自己一屁股先就坐下去80万。扶贫之旅弄得如此奢华、糜费,其“扶贫”的真实
性、真诚性,很难不令人怀疑了――这究竟是在扶贫呢,还是在观光游玩?>>>详细
而从教育性的社会实践来看,其中的颠倒错乱同样十分明显。比如,既然学校声称此次
社会实践的初衷在于,“让学生们体验当地的艰苦贫困并得到锻炼”,那么交通出行本身当
然也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而现在这种极尽豪华之能事的包机出行方式,能算是“贫困体
验”和“锻炼”吗――岂非恰恰是对它的否定和颠覆?>>>详细
此外,交通方式上的如此兴师动众,如此“高调”扶贫,其实对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更是巨大的精神刺激。事实上,学生家庭也并不都是富裕的,包机扶贫致使一些贫困家庭的
学生本身就需要其他学生及其家长资助,真不知道这样的扶贫方式到底能够收到什么样的效
果。同时笔者也担心,如此“豪华”的社会实践活动,会不会也同时在制造贫困呢?
时下,公款出国旅游说是出国考察,瞒报灾情说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等等。在扭曲中变
得如此虚伪,如此可恶,敢问现在的中国何止学校包机扶贫这样虚伪,这样“皇帝新装”般
闹剧,不知道是苦煞了谁?又该由谁来好好反思。>>>详细
辨析:“包机扶贫”源自“中国式虚伪”
剥开“包机扶贫”这只洋葱,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层又一层虚伪的外皮:最外面的扶贫助
学是虚伪的,里边的体验贫困锻炼意志也是虚伪的,“学校从中没有任何收益”的表态是虚
伪的,学分压制下的“自愿参加”仍是虚伪的。“包机扶贫”被一层层剥开后,剩下的最后
一层皮是“一次昂贵的远足”,可就连这亦是虚伪的,有谁见过“被挟持”的观光旅行呢?
此时我们方才发现,洋葱原来是没有心的,它根本就是一个虚伪的综合体,真相被巧妙地隐
藏在了一层又一层虚伪外皮的背后。>>>详细
“包机扶贫”其实就是在这种“中国式虚伪”模具里捏制出来的。交了2000块钱飞到贵
州去“扶贫助学”的学生们很快会发现:原来所谓“扶贫助学”就是把钱“捐”给航空公
司,然后和穷孩子们一起拉拉手搞搞无聊的联欢;原来所谓“体验贫困”就像是到野生动物
园坐在汽车里观看车外的动物一样,坐着飞机吃着零食参观穷孩子们田间地头耕作的辛劳,
然后回来写下一篇“有钱真好”的感悟文章。这就是学生们能从“包机扶贫”活动中学习到
的全部。>>>详细
在这起中学生包机扶贫的背后,更应引起我们注意和深思的当是:到底应否鼓励中学生
参与到社会扶贫活动中来?绝大部分中学生并不具备独立的社会工作能力,没有任何收入来
源,所有资金几乎全部从父母处获得。学校组织中学生参加扶贫活动,到头来还是学生父母
替这种爱心埋单。这种扶贫,很难说从多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学生的个人意愿,反倒是加重
了中学生父母的负担。
网友心声:形式主义害死人啊
★教育界的“形而上学”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很多话多说无益。
★学生没有钱,慷得是家长的慨。爱心如果走上形式化、程序化的道路,就已经变了味
道。形式主义害死人啊。
★包机扶贫的背后是学校领导轰轰烈烈的“大场面意识”,“豪华型手拉手”怕是醉翁
之意不在“扶”,而在于飞机往返的山水之间也。
★真的太虚伪啦!记得以前看过一则消息,一个干部劳师动众,看望一个远在百公里之
外的困难户,开一部公车,随行三个人,用了一天时间,其间伙食开销500元,油费不计的
情况下,送上价值80元的慰问品!
★作为学生家长,我们是知情者,也从事过教育工作,总感觉学校教育为啥就这么难
呢?诚然有些担心和猜测是可以理解的,防微杜渐未尝不可。为什么不从正面去宣传学校社
会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现在的“恶搞”有点偏离了这个主旨,部分人,为了恶搞而恶
搞,为了出名而恶搞。甚至不惜以诬陷、诽谤、侮辱的方式对一个公众人物进行攻击。我觉
得,这样的“恶搞”作者,的确可以使用陈导的话“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如果这个作
者不能够矫正自己的方向的话,他最终必然不可能有多大成就,也不可能有什么好名……
★作为这批去贵州扶贫的学生家长,我们真的无可奈何,我们非常不赞成这种做法,但
学校对家长说孩子可以自愿参加,但又要求孩子必须参加,试想一下,哪个孩子不想轻松七
天,出去旅游一下,顺带和贫穷孩子手拉手一下,才不在乎你家长要为他支付二千多元钱
呢,至于耽误的学习时间,那更不用说了,作为学生家长我们极度不希望学校搞这样的活
动!
谏言:扶贫助学当彰显爱心、务实
这是一次大手笔大气魄的“手拉手”,拉一次手可真昂贵!
不知道“扶贫手拉手”活动这一次能捐出多少钱,如果路途之上的成本远远高于或者接
近于扶贫活动本身,那么这样的活动本身轰轰烈烈,却失去了活动最重要的意义:把钱送给
最需要的人。“手拉手扶贫”活动的核心词是“扶贫”,而不是“手拉手”,把贫“扶”
了,拉不拉手不那么重要吧。
扶贫助学,是一项公益性爱心活动,它需要的是真心、真情、真意,而非哗众取宠、张
扬作秀。让学生“包机扶贫”,这不但让学生的爱心蒙羞,更反映了学校的扶贫助学行为已
走样变调。>>>详细
团中央倡议的扶贫活动本身就有“就近就便、简便易行”、“自主自愿、重在教育”的
活动原则,这里的“班级给贫困生凑钱”去扶贫,已经严重背离了扶贫活动的真正意义。即
便是有些“扶贫对子”距离遥远,写封信,最多是派上几个代表,目的一样能达到。>>>详
细
中学生包机扶贫事件,正是校方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的必然反映――重形式,轻内容;讲
排场,轻效果。如此社会实践,如此扶贫助学,实在是劳民伤财,甚至将扶贫助学当成了变
相的观光旅游。作为教育部门,是该反思一下了。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063/5015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