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军营遭自杀炸弹攻击 至少35死
【综合外电消息】巴基斯坦西北部一处军事基地八日遭到自杀炸弹攻击,至少造成三十五名新兵死亡。官员认为可能是激进份子为报复政府军日前以飞弹攻击一所伊斯兰学校,所采取的反制行动。
据外电引述目击者称,强烈的爆炸使得正在参加晨间集会的受训士兵严重受伤,肢体残骸和被炸得粉碎衣角四处飞散。
巴基斯坦军方发言人谴责这起炸弹事件是一起恐怖攻击行动,并警告死亡人数还会上升。发言人指出,至少有三十五名受训官兵死亡,二十多人受伤,许多人伤势严重。
一名巴国内政部官员表示,炸弹客是以新兵训练营基地为目标,显然是为了报复政府军日前攻击一所伊斯兰学校,造成八十多人丧生的攻击事件。
这是巴基斯坦政府自二零零一年在与阿富汗边界部署强大的军队追剿基地组织以来,最血腥的一次攻击行动。
巴基斯坦政府指控基地组织利用学校做掩护,训练自杀炸弹客。但强硬派的伊斯兰团体反而指控当局滥杀无辜的学生,并组织大规模的抗议行动。
【时事点评】在对这则消息做具体点评之前,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巴基斯坦近一个多月来的“相关新闻”做个梳理,之后,对这起爆炸案相信大家自己就会有个大致的判断。
●巴基斯坦国内就一直在“制造新闻”
我们知道,自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上个月在美国抖露出“美国威胁要将巴基斯坦炸回石器时代的秘密”、发出“求救信号”之后,巴基斯坦国内就一直在“制造新闻”:
首先,在9月30日,穆沙拉夫乘坐的巴基斯坦空军一号专机从英国伦敦希思罗机场
起飞后计划飞往巴基斯坦,但是专机在起飞约12分钟后就被迫紧急返回并降落伦敦希思罗机场,原因据说是受到了炸弹的威胁;
其次,等到好不容易回国之后,也就是10月4日,在巴首都伊斯兰堡以南约13公里
处拉瓦尔品第的一个公园的草地上,就发生了一起炸弹爆炸,爆炸地点紧挨着穆沙拉夫居住的陆军总部。
再就是,仅隔一天,也就是10月5日,巴基斯坦安全人员就在紧挨着巴基斯坦总统
府、总理秘书处和外交部等政府机构的议会大厦附近草坪上发现了两枚火箭弹和发射器。在火箭弹被发现后,穆沙拉夫就乘坐直升机抵达议会大厦进行演讲。
●在没有进一步证据之前,系列蓄意袭击案“当然”同“基地组织”有瓜葛
有意思的是,据巴安全人员分析称,两枚火箭弹为俄罗斯制造,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显然是在暗示“它们可能来自阿富汗”。众所周知的是,阿富汗毗邻前苏联国家,而且按穆沙拉夫的“一惯说法”,“本.拉登就在阿富汗的某个地方”,因此,在没有进一步证据之前,这些蓄意袭击案“当然”同“基地组织”有瓜葛。
到了10月30日,在中巴刚刚在北京举行第二次战略对话之后仅仅两天,巴基斯坦军方“就及时得到情报”,从而抢在英国王储夫妇“造访”之前,果断地动用直升飞机对一所位于阿巴边境、且引起其“访问兴趣”的宗教学校进行了“提前摧毁”,结果打死了约80名与基地组织有关的可疑武装分子(巴基斯坦的说法)。
●围绕巴军方的“那次”军事打击行动、“各方的反应”足以说明三点
事实上,对巴基斯坦军方的那次军事打击行动,我们曾经进行过详细的分析,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巴基斯坦“行动的果断”、以及企图维护阿富汗稳定的“美英”在事后“保持沉默”的“异常态度”,足以说明三点:
第一,能够引起如果英国王储夫妇“访问兴趣”的,当然是极有价值的目标。我们认为,英国王储夫妇“准备看望”的绝不会是与“美英”为敌的极端势力,显然,巴基斯坦军方果断地打掉了一个极有价值的、“亲美的”“基地组织”。
●如何理解“合理冲撞模式”
我们知道,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境非常之复杂,“美英”势力与塔利班等伊斯兰教极端势力从来就犬牙交错,显然,在这种现实下,不论是巴基斯坦军方打掉一个英国王储“有兴趣造访”的“宗教学校”、还是巴基斯坦军方的一个训练营因此而立刻遭到自杀性恐怖袭击报复,就手段而言,都可以理解为“合理冲撞模式” 中的一种。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只要华盛顿不再“以武力威胁的形式”恐吓、或者颠覆巴基斯坦政府,那么,不论是巴基斯坦军方“将来再次”打掉一个英国王储“有兴趣造访”的“宗教学校”、还是巴基斯坦军方的一个训练营因此而“再次”遭到自杀性恐怖袭击,在我们看来,都可以理解为“合理冲撞模式”中的一种。
显然,双方“打击的对象”、与“使用的工具”都被贴上了“极端组织”与“反巴基斯坦政府势力”的标签,这与那种“要将巴基斯坦炸回石器时代”的“政府式军事威胁”,以及那种“要到巴基斯坦境内抓拉登”的“美国政府式军事挑衅”有着“本质的区别”。
非常清楚,尽管朝核试验是“中俄”着眼于缓解巴基斯坦承受的美国军事压力的一种策略,但是,它在我们的眼里显然属于一种“非合理冲撞”: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中俄之所以要这样,就是因为美国对事关“中俄”全球战略布局的核心战略利益--“巴基斯坦通道”进行了上述那种“政府式军事威胁”,以及那种“政府式军事挑衅”;
所以,中俄也要以发“朝鲜保护者”的身份、怂恿“出于自身利益也愿意配合行动的朝鲜”“悍然”进行了核试验,以对美国亚洲盟友--日本进行军事威慑为手段,以冲击美国西太平洋框架为目的,对美国战略核心利益也施加了“政府式军事威胁”、“政府式军事挑衅”。
●“再谈”北京何以“愿意劝说”朝鲜回到六方会谈
第二,我们认为,围绕巴军方的“那次”军事打击行动,“美英”对巴基斯坦军事行动“保持沉默、不置一评”的意义重大,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种“难得的沉默”与朝鲜“突然愿意”重返六方会谈是紧密相关的。
我们知道,在朝鲜同意重返六方会谈之后,布什再次对中国表示感谢,说是感谢中国“说服了朝鲜”。
对此,东方评论员的一惯观点就是:朝核试验本身就是对巴基斯坦承受美国巨大军事压力的一种“减压手段”。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一直主导着朝核六方会谈的中国、在与俄罗斯联手用朝核试验掀开东北亚核竞赛之一角后,是既没有义务、也没有兴趣,仅仅就为了美国人的利益,就去“劝说”朝鲜无条件地回到六方会谈。
因此,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给出的判断就是:真正令北京“愿意劝说”朝鲜回到六方会谈的,不是北京的义务与兴趣,而是华盛顿的“行动对行动”,是华盛顿在北京最关注的、对“确保中国伊核话语权、争取中东和平进程话语权”至关重要的巴基斯坦通道问题上,以“实际行动”明显地表现出了“愿意考虑”放弃企图以武力威胁那种“非合理冲撞”的模式、去“争夺”伊核问题主导权、去“维系”中东和平进程话语权的企图心。
●“中俄美”在围绕伊核的“巴基斯坦通道”问题上的较量,似乎又暂时回归到“合理冲撞”的模式
事实上,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中俄”针对美国的“新中东”亮出阿富汗这张牌之后,华盛顿也针对伊核问题对中俄打出了“军事威胁巴基斯坦”这张牌;之后,在巴基斯坦发出“求救信号”、且“中俄”针对美国西太平洋安全框架打出东北亚核竞赛这张牌之后,随着华盛顿对巴基斯坦打掉了地一个“亲美”的“基地组织”一声不吭,且不再冲着巴基斯坦追问“拉登在哪里”,“中俄美”在围绕伊核的“巴基斯坦通道”问题上的较量,似乎又暂时回归到“合理冲撞”的模式。
其实,我们认为,“中欧俄美”围绕伊核问题、在南亚方向进行的“合理冲撞”,极有可能表现为“另一种形式”。
在一则档案资料之后,我们将继续这个话题。
档案资料:巴阿峰会主题:打击塔利班
【东方档字.NO200609060147】据报道,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同阿富汗总统卡尔
扎伊在喀布尔举行峰会,商讨共同打击塔利班武装。早些时候,巴基斯坦政府和该国边界一些亲塔利班的部族达成了北瓦济斯坦协议,要求当地各部落驱逐外国好战分子和停止越界攻击巴基斯坦军事目标,而巴基斯坦方面则减少当地的军事力量。
据BBC报道,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漫长的边境地区据信是塔利班残余势力、伊斯兰激
进分子与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和其他成员的栖身之地。阿富汗政府说,该国发生的大多数暴力活动都是躲藏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塔利班分子所为﹔巴基斯坦则把这一问题归咎于阿富汗当局。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和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周三(9月6日)举行峰会,会谈的首要议程就是确保两国在反恐战争中协调与合作。
实际上,这两位总统的会谈被视为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会谈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讨论巴基斯坦与瓦济里斯坦部落领导人签署的一项和平协议。过去三年,瓦济里斯坦边境地区一直是激烈战斗的中心。巴基斯坦做出这一举动是要向卡尔扎伊总统显示,它正在为阻止武装分子越过边境的问题采取行动。
然而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穆沙拉夫这一举措是为了不让巴基斯坦军方太丢面子,因为政府军在该地区损失了数百名士兵,成千上万巴基斯坦士兵将会从部落地区撤离,而塔利班代表也同意不会进入阿富汗境内活动。这一承诺看来难以兑现。根据协议,武装人员在部落地区可以自由活动,同时,外国武装人员只要遵守和平协议,就可继续留在当地。
【时事点评】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这份我们曾经点评过的新闻素材中,值得一提的就是那份“北瓦济斯坦协议”。不过,在给出具体点评之前,我们还是先来回顾一个之前已经讨论过的话题。
●“俾路支之虎”的归天,是对华盛顿的“釜底抽薪”
在这前的点评中,我们曾经用了大幅时间讨论巴基斯坦击毙“俾路支之虎(既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反政府势力头子)”的新闻。就如我们当时所说的那样,“俾路支之虎”的归天,既是对华盛顿南亚政策的“沉重打击”、也是对其阿富汗政策、甚至中亚政策的“釜底抽薪”。
我们知道,俾路支省是巴基斯坦最大的一省,直到几天之前,不论是在巴基斯坦政府眼里,还是在“中美”的眼里,它有着这么几大特点:
●与中国能源战略渊源甚深的“瓜达尔港”就在俾路支
第一,知名度非常高、且与中国能源战略渊源甚深的“瓜达尔港”就在该省;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由于波斯湾是美国的势力范围,数十万美军在当地有“随时制造动乱”的能力,因此,中国在能源安全上、早就开始实行“绕开波斯湾”的政策了。
显然,建设瓜达尔港口就是中国构建“脱离海湾”之能力的关键一步。在我们看来,有了瓜达尔,“中国油管”就可以“近距离”触及中国正在扩展影响的“非洲石油”了。
第二,该省是巴基斯坦“走陆地”联通伊朗的唯一通道;也就是说,它是中国与伊朗之间“保持陆地联络”的必经之地。
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曾经多次强调,保住中国到伊朗的陆上战略通道,是中国、以至俄罗斯、欧盟保障“伊核话语权”的核心之所在,更是“中俄”维持上海合作组织对中东辐射能力的核心之所在。
不难看出,对中欧俄而言,处于巴基斯坦与伊朗之间“咽喉要地”的俾路支省,更是核心中的核心。
●华盛顿破解“中欧俄”、瓦解“上合”最想施展、也最具效力的一招
东方评论员认为,如果反过来看,由于欧洲依靠中俄的“硬实力”在伊朗问题上成功地扮演着“最具灵活性”的角色,而中俄的硬实力又相当程度源于与伊朗的“地理性接近”,源于伊朗、巴基斯坦这“两个观察员”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地理联结”。
因此,“有效”切断巴基斯坦通道,分割上海合作组织“两核心国家”与伊朗之间的地理联系,也就成了所有华盛顿可以尝试破解中欧俄“抗美团体”、瓦解上海合作组织的手段中,最想施展、也最具效力的一招。
与此类似,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华盛顿在“俄伊”间的阿塞拜疆“下血本”、也是为了切断俄罗斯与伊朗间的陆地联络。
●在“拉登藏在哪里?”的游戏中,俾路支省向来就是拉登“最有可能的藏身之处”
第三,该省位于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的交界的三角地带,在美国情报部门“玩了五年之久”的、“猜测拉登藏在哪里?”的“猜迷游戏”中,俾路支省向来是拉登“最有可能的藏身之处”。
●搞武装割据、甚至分裂巴基斯坦之类的游戏,俾路支省是个“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地方”
第四,最为重要的是,俾路支省还是巴基斯坦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经济最为落后的一个省。近几年中,俾路支省布格蒂反政府部族势力和一些武装组织不断向中央政府要求更多的政治和经济自治权,同时还希望获得更多控制当地天然气和其它矿物资源的权利,并为此经常与巴基斯坦政府进行武力对抗。
事实上,也正是出于这种担心,几年来,巴基斯坦在反恐的问题上,对华盛顿也是尽心尽力。对巴基斯坦政府而言,就算是不为别的,只是将局面“再多稳定几年”也值。
然而,自2004年底以来,俾路支省接连发生袭击天然气管线、铁路设施和政府机构的事件。在我们的印象中、有两件事最能说明当地的“反叛形势”和 “美国因素”有多么严峻:在05年年12月,在巴总统穆沙拉夫视察马里部落控制下的戈赫卢地区的时候,就在其乘坐的直升机将要降落之前、其机降地点遭到了 8枚火箭弹的袭击。
在明白了上面几大特点之后,我们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华盛顿对这个地方是如此地感兴趣了:显然,如果东方评论员站在华盛顿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话,那么,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地面上“不毛”、地下却“富得冒油”,且还有反对武装割据的的俾路支省,如果 “搞搞武装割据、甚至分裂巴基斯坦之类的游戏”,那可真是个“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地方”。
●在被迫暂时回归“合理冲撞”的较量模式之后,在巴基斯坦通道问题上,华盛顿还是有牌可打的
显然,说到这里,我们也就不难明白,如果华盛顿不再以“武力威胁”等形式、以这种容易引起“中俄”剧烈反应的“非合理冲撞”方式逼迫巴基斯坦“选边站”,而是利用俾路支省的上述特点,通过搞分裂巴基斯坦、或者在这块巴基斯坦通往伊朗的必经之地进一步制造混乱,那么,毫无疑问,这将极大地威胁“中伊” 之间“巴基斯坦通道”的安全,也将极大地威胁巴基斯坦能源走廊的安全,前面说了,与中国能源战略渊源甚深的“瓜达尔港”就在该省。
另外,我们也知道,泛亚铁路的“南北路线”(也就是俄罗斯-中亚-波斯湾这一路),将从俄罗斯走“上合成员国的中亚国家”、在哈萨克斯坦与“北部路线”相交、再经“唯一不是上合成员国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土库曼、穿伊朗,一方面直接到达波斯湾的海港、一方面再绕回巴基斯坦:或在巴基斯坦与“南部路线”(中国南部-缅甸-印度-伊朗-土耳其)相联通,或者横穿巴基斯坦、直接与中国境内的铁路联通。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华盛顿想在俾路支省做文章的话,那么,它还可以决定泛亚铁路的“南北路线”畅通与否。
综上所述,我们想强调的就是,如果华盛顿想在俾路支省做文章、那么,由于这一过程将是“缓慢”与“可控”的,因此,在我们看来,这种角力完全有如一种“合理冲撞”,“中俄”也就很难象这次所做的这样:一接收到巴基斯坦的求救信号、就“立刻下决心”打出东北亚核竞赛牌。
显然,东方评论员认为,如果站在华盛顿的角度去考虑,在围绕伊核问题的巴基斯坦通道问题上,在被迫暂时回归“合理冲撞”的较量模式之后,华盛顿手中还是有牌可打的。这一点,恐怕正是“有人”在巴基斯坦想通过那一系列爆炸事件“着重证明的事情”。
●胡锦涛主席日后南亚之行的重点内容
在我们看来,对这一危险,不论是巴基斯坦、还是伊朗,更或是有意从中东获取能源、输出商品的中国、印度决策层,都应该高度警惕才是。显然,如何有效地消除这一威胁,应该是胡锦涛主席日后南亚之行的重点内容。
“泛亚铁路”给予中国的重大意义
首先,对于北部路线、也就是朝鲜半岛-俄罗斯-中国-蒙古-哈萨克斯坦这一路,如果将其延伸一点儿,就会经东欧、中欧、来到西欧,直到跨过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
如此一来,“泛亚铁路”沿北部路线的“延伸路线图”,正是那条“仍然在讨论之中的”、从亚洲大陆的最东端朝鲜半岛,横穿整个欧亚大陆、并通过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连接欧洲西端的英国之“欧亚洲际大动脉”
特别是,在“中俄日韩”已经在9月份开通了“环日本海”国际航线的情况下,在东方
评论员看来,极大的可能是,欧亚大陆桥的“最终形式”很可能就是从日本、走“环日本海”国际航线,横跨整个欧亚大陆、通过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到达英国的一条“往返”欧亚大陆的“欧亚大陆桥”;
其次,对于“南部路线”,现在的方案为中国南部-缅甸-印度-伊朗-土耳其;同样,由于土耳其在地理上联接欧亚大陆,在地理上,自古就有“欧亚大陆桥” 之称,因此,“南部路线”到达土耳其之后,也可以走巴尔干半岛,绕过“美国势力渗透甚深的东欧”、沿地中海,直通西欧,再通过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连接欧洲西端的英国。
显然,这是“欧亚大陆桥”有条件衍生出的“第二份图纸”。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第二份图纸”的另一种妙用就是就是“留有余地”:一旦中东和平路线图有所修改,从而自中东和平就是“华盛顿手中的巴以和平”的局限中走出来,实现巴勒斯坦、以色列、黎巴嫩等国家、与阿拉伯国家间的区域和平,继而令中东和平进程有“实质性进展”,那么,从土耳其开始、“欧亚大陆桥”就有可能“另发一枝”,经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跨过窄窄的苏伊士运河,走西奈半岛,进入非洲大陆。
如此一来,这条“欧亚洲际大动脉”就可能在土耳其这个“欧亚大陆接合部”转身走进非洲大陆,这条“欧亚洲际大动脉”就很可能扩展成一张覆盖“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铁路网。
如果华盛顿坚持其既定中东战略、坚持独自控制伊拉克、坚持自己对巴以问题的主导权的话,那么,美国占领下的伊拉克“车站”、恐怕很难标注在这份图纸上。
还有,对于“南北路线”,也就是俄罗斯-中亚-波斯湾这一路。显然,就目前而言,“这一路线”中有个名词非常模糊,那就是用到了“中亚”这个区域性名词,而没有具体到哪个国家。
有消息说,为了安全,“南北路线”将从俄罗斯走“上合成员国的中亚国家”、在哈萨克斯坦与“北部路线”相交、再经“唯一不是上合成员国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土库曼、穿伊朗,一方面到达波斯湾、一方面再绕回巴基斯坦。
在这里,我们想提请大家注意,如果按这一路线图修建“南北路线”,那么,只要华盛顿仍然“军事占领着”阿富汗,那么,在这张未来极可能联通三大洲的铁路网图上、很可能也没有阿富汗什么事,至少“阿富汗车站”的建设计划将遥遥无期。
对此,首席评论员就指出,这条“泛亚铁路”之所以暂时没有伊拉克与阿富汗什么事,倒不是因为“可着劲儿”建设这条交通网的“中、俄、东盟、伊朗、土耳其等不想将铁轨铺到“美国占领区”,恰恰相反,在我们看来,极力阻止建设“伊拉克车站”、“阿富汗车站”的,就是华盛顿。
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了:就以伊拉克、阿富汗这两个“美国占领国”为例,如果这个“泛亚铁路”建成,或者干脆扩展成了“欧亚大陆桥”、更或者是“欧亚非铁路网”,一旦伊拉克、阿富汗被挂在“铁路线”上的话,那么,它也就可以就近、沿着“铁路线”向欧洲、中国、东南亚提供自己可以生产的能源、换回自己无法生产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显然,一旦这种局面形成,“这两个国家”与隔着太平洋与大西洋的美国交换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交换成本、远远高于与“铁路线沿途国家的交换成本”:毕竟“铁路”比飞机、轮船要省钱得多,也便捷得多。
显然,美国是富有,科技的确先进,但是,美国人的富有与科技上的先进,都是伊拉克人、阿富汗人所享受不到的。因为,除美国与伊拉克、阿富汗地理距离得太远之外,美国与伊拉克、阿富汗在经济上根本就无法“充分互补”,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才是伊拉克、特别是阿富汗日益成为华盛顿的“负资产”、而不是“正资产”的关键。
我们认为,在中东也好,在中亚、非洲也罢,不论是伊拉克、还是阿富汗,或者是众多的非洲国家,能向外提供的“主要产品”都是能源、矿产等初级生产资料,需要进口的物资主要是生活用品、电子机械等生产资料。
对此,首席评论员就指出,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再加上经济结构的差异,美国的“高端经济”在经济上无法与中东、中亚国家“相对低端,相对单一的经济结构” “完全整合”、只好一味地企图从政治层面 、军事层面加以“恶补”、“强补”,在我们看来,这正是美国中东、中亚战略的“失败之源”。
我们认为,主要依靠军事占领、美元援助来维持对伊拉克、阿富汗、或者是中东、中亚、东欧影响力的华盛顿,其影响力必将随着这条洲际铁路网的开通、随着各国与“铁路沿线国家”、特别是“欧亚大陆两端的”东亚与西欧经济体之经济整合、而迅速下降。
然而,美国与地处中东、中亚、非洲国家在经济结构上的“整合困难”,恰恰是中国、或者说是东亚国家的经济优势。
有意思的是,以中国经济结构为例,在中国经济与美国、欧洲、日本的经济“高度互补”的同时,还与俄罗斯、中东、中亚、特别是非洲的经济也有着“高度互补”的特性。
显然,在东方经济评论员看来,中国的“这种全面的互补能力”恰恰源于中国既是世界工厂、又具有一定的高技术产品与创新能力的这一“综合特征”。
不过,必须强调的是,中国经济仅做世界工厂是不够的,必须全力提升自己的经济结构,必须在“高端经济”中站有更大的份额。
但是东方经济评论员还想强调的是,事实就是事实,事实是无法超越的。因此,我们认为,北京在必须努力改变这一事实之余,也必须努力利用“这一为人诟病的事实”来为中国的经济结构提升做好文章。
在东方经济评论员看来,中国东盟峰会就近期而言,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整合,如果我们看得远一点,那么,不论是中国东盟的经济整合,还是朝鲜半岛经济整合、东北亚经济一体化(或日本人所称的环日本海经济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间的经济整合,中国与南亚的经济整合,或者将来的东亚经济一体化,其实都可各自视作“欧亚非铁路网”的一个端点;
同样,在能源工业上、在高科技上同样具有自己特色的俄罗斯经济;在金融服务、在经济管理、在工业技术、高技术、消费市场上具有自己特色的欧洲经济;还有,有着丰富能源与矿产、有丰富人力资源、可以为东亚经济、欧洲经济提供阔市场的非洲经济;地处“欧亚非”中心地带的中东国家,也可以视为“欧亚非铁路网”的几个端点。
可以看出,包括中国、东盟、日本在内的东亚经济,可以相当程度地呑吐中东、俄罗斯、非洲的能源与矿产,这样一来,包括中国、欧洲、日本在内的庞大资金以及生产资料,就可以沿着“欧亚非铁路网”、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找到投资部位,或是输出商品,或是与当地资源结合,在当地投资设厂,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各个端点” 的和谐与共同繁荣。
同时,包括中国、东盟、俄罗斯、非洲、中东、中亚,就可以在经济整合中,尽可能地吸收欧洲、日本的先进技术;同样,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的相应优势产品,也可以“沿着铁路”交流到非洲、中东、中亚、东盟。
这就是说,这些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中东、中亚国家,或者干脆是地处非洲大陆的非洲国家,如果有相当一部分贸易产品可以通过“欧亚大路桥”、而不是单纯的海上航线与地处欧亚大陆“两端”的东亚、西欧这两大市场进行互通有无,那么,毫无疑问,不论是对极需能源、矿产的东亚、西欧经济体也好,还是需要生活用品、电子机械的中东、中亚、非洲国家而言,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节省的成本将是惊人的。
如此一来,华盛顿想仅靠军事与经济援助来维持对这两个国家的控制,或者推面是广之,华盛顿想维持对中东的主导权、对中亚、甚至是对东欧的渗透力,就会比现在还要困难得多。
我们认为,中国在半个月内连续组织“中国东盟领导人峰会”、“中国非洲峰会”,强化“中国欧洲战略对话”、并展开与日本、韩国的经济战略合作,特别是胡锦涛主席就要展开的南亚之行,特别是极力促进“泛亚铁路”的进程,本质而言,都是着眼于这一“大战略”。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也正是这种“和谐与共同繁荣”的局面“存在着实现的可能性”,俄罗斯才会加快与中国的能源整合,法国总统才会将欧洲与法国的未来、与北京的未来视为一体;东盟10国领袖、非盟48国领导人才会群聚中国,共商大家的未来;韩国与日本尽管各怀心思,也愿意与中国一起协商东亚经济战略、展开经济合作。
对此,我们的感受就是:就这一前景而言,就如我们曾经讨论的“欧亚大陆能源结算运输综合体”一样,能够成功当然最好,但是,我们认为,更重要地是努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各方都相信这种前景“有实现的可能”,只有这样,各个国家才会将这一前景作为一个 “选择项”,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从而试图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取各自的利益。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伊朗在伊核问题中之所以愿意冒着被美国核讹诈的风险配合“中欧俄”的全球战略起舞,朝鲜之所以总是在“中俄”最需要它有所表现的时候就大胆地表现一番,道理都一样:既是现实利益的需要,更是未来利益的需要。
我们认为,只要心存私心的“中欧俄”、能促进“欧亚非铁路网”上的心存私心的“各个端点”、像“心存私心”的伊朗、朝鲜那样、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时,朝着一个方向一起努力,那么,这个“努力的过程”比“最后是否成功”将更加重要。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对中国也好,欧盟也罢,甚至俄罗斯,印度、日本等、所有想成为世界规则制定者的国家都一样,“参与这个过程”的本身,绝对就是一个“从各个层面”消减美国话语权的好办法。
在国际贸易严重依赖海上航线的今天,在国际贸易结算主要用美元结算的今天,把持着海上航线的“美军”与把持着国际金融的“美元”,无疑成了维护美国霸权的两根支住,两根“相辅相存”、“互为因果”的支柱。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尽管“各个端点”出于各自的利益、会相互利用、相互制约、相互牵扯,但是,我们认为,只要“每个端点”、“每个国家”都能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多多少少地获得“不同的、或者相同的利益”,那么,最后就算是只取得了一个“共同成果”、比如说让石油“流过”横跨欧亚大陆的铁路、管道时,或者有机会从“石油美元”转化成“石油欧元”,或者有机会转化成“石油卢布”、“石油人民币”、“石油日元”、甚至是转化成“石油亚元”,总之,只要进一步地削弱了美元的地位,也就相当于削弱了美军,削弱了美国的经济、军事优势,显然,这对所有的非美势力而言,绝对是个巨大的胜利。
oooO ↘┏━┓ ↙ Oooo
( 踩)→┃你┃ ←(死 )
\ ( →┃√┃ ← ) /
\_)↗┗━┛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