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看电影看美剧: 贴子 457639
Fish
1999-星爷元年
标 题:1999-星爷元年 (7千字)

Published 一月 2nd, 2007 in 航海日志

当周星驰导演还是演员周星弛的时候,他一度被视为“无厘头”文化的旗手。因此在香港有人曾经提出过一个在今天看起来是个十足笑话的问题:周星弛和无厘头能存在多久?在《逃学威龙》系列之后,有人开始计算周星驰的时日,认为他和他身后的“无厘头”文化不能持久。1995年,周星驰开始转战内地市场,用他用心良苦的大制作影片《大话西游》作为给大陆观众的见面礼。因此,遭遇到了他一生中最为惨痛的挫败。

观众对《大话西游》并无任何好感,票房成绩惨不忍睹,影片甚至被评为“年度十大最差引进片”。河北省电影公司购买了4个《月光宝盒》的拷贝,全省票房收入为20万元。在上海地区,同期的《红番区》、《狮子王》、《阳光灿烂的日子》票房均超过500万元,《月光宝盒》相形之下毫不起眼。1996年5 月,《大圣娶亲》登场,票房形势变为彻底的溃败。曾经慕周星弛之名而来的观众如潮水般退去,在周星弛电影历程中第一次出现了个位数观众的场次。后来成为《大话西游》铁杆拥护者本阵的大学里,这部片子也没有被思想最活跃的大学生接受。清华大学在露天和大礼堂各放映一次,由于时间接近期末,看完全片的学生寥寥无几。

《大话西游》似乎已经注定了要被遗忘,只是作为电影人一次不成功的尝试而被锁在胶片柜里等待尘埃落下。但是从1997年开始,《大话西游》突然复活。到了1999年,《大话西游》的传遍达到了极盛,成为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超级热点。当年在票房上的失利,转化为音像制品上的巨额收入。从1997年至今,《大话西游》从音响市场上取得了超过3000万人民币的收益。无论用死灰复燃还是咸鱼翻生来形容《大话西游》在内地的命运都恰如其分。但是,又是什么让《大话西游》在1999年抵达流行文化的巅峰呢?

从时间表上来看,1995年《大话西游》的拷贝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和正面肯定。随着VCD机的出现,正版《大话西游》VCD于 1996年下半年面世,价格是80元/套。8月,少量盗版VCD流入北京,数量极少,但是全套价格仅为20-30元,在北京高校成为借出流传率最高的碟片。同年,《大话西游》台词进入网络。1997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在非黄金时间播出《大话西游》,却创下了黄金时段的收视率。随后,中央电视台多次重播。很多人都是透过电影频道的播放而接触了《大话西游》,并一发而不可收拾。

1997年至1998年,《大话西游》的传遍方式主要是从寝室到寝室,从办公室到办公室。这一阶段,大学生和公司职员针对《大话西游》的复杂情节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解释,帮助更多观众理解在“月光宝盒”的时光穿梭功能之下,剧情和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1998年下半年,北大、清华的学生开始流行在吃饭时背诵《大话西游》台词。此风一长,经由媒体的报道,一时成为全国高校学生和青年的流行游戏。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尽是“一万年”之声。

1999年,《大话西游》迷全面攻陷网络。从BBS到OICQ,《大话西游》的台词和说法方式成为网络基本语言。如果一个网民不精于此道,他将完全无法与其他人在网络上交流。同时,网络上产生了大量基于《大话西游》的衍生版,《大话考研版》、《大话灌篮版》等网络文本层出不穷,至此,《大话西游》可以说已经完全融入了年轻人的生活,成为校园文化和更为宽泛的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大话文学”这种新文化的最高体现形式,通过无数人的不断摹仿、复制而使《大话西游》赢得了更大的影响力和更深远的传播力。

这种起死回生不应该单纯看做是周星驰的个人胜利,历史事件往往都是由很多本不相关的微小因素相互作用后产生的结果。一个巨大的雪球从山坡上呼啸而过,威势窒人,但是考究它的开始,则很可能是一块小石头甚至是一朵雪花稍微移动了位置。《大话西游》在1999年的辉煌,更是体现了这种尘世间事物的诸多阴差阳错和因缘际会,让人觉得其后真的有命运的翻云覆雨手。

《大话西游》中至尊宝厉声质问菩提老祖:你为什么不是苹果?我们也会问:为什么是1999年?第一个可能的答案是VCD机的普及和盗版的泛滥。今天我们在市场上已经几乎见不到VCD机了,可是在1995年的时候,一台VCD的价格可能达到数千元人民币。随着VCD机价格的逐渐走低,使得这种影像设备进入千家万户。而盗版碟的泛滥,则为硬件提供了充足的软件供应。《大话西游》攻占大学校园,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如果没有VCD机和盗版碟,一部不受市场欢迎的影片根本没有办法获得足够的传播渠道,更不用说因为观众的“重新发现”而再度复活。因此,《大话西游》在1999年的走红,本质上是一种技术上的胜利。

这种技术上的胜利不单纯地表现在VCD机上,而且表现在网络这种新技术的兴起。从寝室到寝室,从办公室到办公室的口碑式传播毕竟有限。假设这个过程可以无限进行下去,那么《大话西游》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才能达到人人耳熟能详的地步。网络的出现,尤其是1997年以后BBS、聊天室和OICQ的崛起,打破了人们在交流上的地理限制。无数人连接上网,在网络上的公共空间等时讨论《大话西游》,使得整个网络成为电影宣传的放大器。通过不断的讨论、分析、传播、复制,这一过程反复得到加强,最终成为网络文化的主流。《大话西游》在技术上是幸运的,它独得了VCD和网络的帮助。这种过程在影片问世十年之后已经变得无比清晰,电影《布莱尔女巫》和《萤火虫》号就是靠网络的方式得以一夜走红。

在技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价格。回顾《大话西游》初进大陆,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1994年年底,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了一个建议,同意从此每年可以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文明成功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史称“十部大片”。1995年,是“大片”进入大陆市场的第一年,电影票价开始上扬。此时,进入电影院看电影被视为一种相当“正式”的娱乐方式。当一部大片口碑不好时候,人们很难对这种评论无动于衷,更缺乏掏钱买票的冲动。

VCD机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而1997年春节期间央视电影频道的播放则是全免费的。很多观众因此有了免费观赏《大话西游》的第一次体验,在全免费的情况下看大片,他们的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正因为有了这次经历,很多人有了去找VCD温习的冲动。而这时市场上的廉价盗版碟满足了这一需求,《大话西游》终于成功进入音像市场。如果《大话西游》没有经历过这种免费“试映”和廉价获得的全过程,那么很难想象在1999年它能够有足够的观众形成公共话题。

第三个因素是时间。即使从今天来看,《大话西游》的剧情也依然称得上是“扑朔迷离”。虽然整个剧本的创作过程只有两个月时间,但是影片中五次使用 “月光宝盒”所造成的时空交错让当时观影经验不足、只适应线行叙事的内地观众觉得很难接受,所以评价它“闹哄哄、乱纷纷”,摸不到头绪。观众对以往周星弛的喜剧电影的叙事风格已经完全习惯,猛然看到《大话西游》的时候,确实很难接受。在1995年,中国观众还没有看过大卫.林奇电影的盗版碟。

此外,《大话西游》的节奏非常快,中间的跳跃性极大。从一方面来说,它满足了现代人对于速度的渴望。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内地观众突然面对这种快节奏电影,脑海里就出现了大量的空白需要填补。而他们当时并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反而觉得电影交代得不清楚。最后,在1995年,内地观众几时听过类似“你妈贵姓”、“妖只要有了慈悲的心,就不再是妖了,而是人妖”这种台词?

从1995年到1999年,用了四年时间,观众终于学会了如何理解《大话西游》,并且因为广泛接触更多的影片而学会了如何欣赏它。这一学习的过程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在接受和学习能力最快的大学生率先完全接受了《大话西游》之后,它还需要时间的流逝,以获得更宽泛的理解基础。

最后一个因素是思想领域的变革。在过去的十年间,《大话西游》经历了诠释到过去诠释的整个过程。几乎所有的人都从《大话西游》里提炼出了为自己所需的“思想实质”。大学生在其中看到了反英雄,学者在其中看到了后现代解构主义,媒体在其中看到了大众流行文化的新方向。。。。。。每个人都在为《大话西游》命名,当它本身的价值一经被发现,任何理论都可以往这部电影里去塞。而周星驰自己可能都没有想过那么多,没有预计到他的电影会被诠释到这种程度。正如他到北大访问时,尴尬地面对所有观众集体背诵台词的场面一样。

幸运的是,这种诠释到1999年以后逐渐式微。现在,人们可以用比较平静的目光对面对《大话西游》,并对当年的这种狂热报以微笑。1999年前后,一个最显著的变化是:之前的周星驰是星哥,此后一直到现在,他都被称为“星爷”。而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最后一次向过往的自己挥手以后,拍出了《少林足球》、《功夫》这样一经问世票房飘红的片子,他的影片再也不需要一个1999年了。
大家都是出来卖的,何苦自己人为难自己人
那些活好的,或者活新的,或者花样多的,
或者老板拉皮条功夫好能拉到肯多花钱的客的,
拜托不要老是打击年老色衰的同行了

老鱼记事 老鱼侃棋 老鱼围脖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