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609] 2007-01-31 09:07:40
中国为何“国富而民难裕”
[英国《金融时报》1月29日报道]能记住2006年流行的经济术语吗?贸易顺差、流动性过热、投资过热、人民币升值…..请再记住他们吧!2007年这些词还会挂在中国经济学家和公众的嘴上。
很难想象,在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新兴市场中,一个只能分配国家和企业吃剩的残羹冷炙的居民收入,能使消费支撑起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同时能使这个国家的产品不过剩?出口不会顺差?流动性不会过剩?据统计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增长10.7%,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4%,低于GDP增长幅度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4%,低于GDP增幅3.3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入库税款增长21.9%,比GDP增幅高11.2个百分点;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1万亿圆,同比增长19.7%,比GDP增幅高出9个百分点。
不管某些经济学家把人民币升值的效用说得如何天花乱坠、不管中国采取多少措施来减缓贸易顺差,也不管中国采取多少措施来启动内需,只要上述的中国政府、企业、居民收入分配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贸易顺差、投资过热、需求不足就会象幽灵一样,随时将灵魂附体。
事实上,中国财政和企业收入的大幅增长,也是中国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重要原因。政府和企业的收入增幅远高于GDP增幅,从财富分配来看,很显然,无论是中国GDP初次分配还是再次分配都出现了问题。
从初次分配看,虽然近年来中国居民的收入确实在增长,但其增幅远远落后于政府和企业,其根源乃是中国扭曲的收入分配机制,显然这是中国为何国富而民难裕的重要原因。
而在再次分配上,税收增长远高于居民收入,无疑是政府于民争利的一个缩影。世界银行与普华永道近日联合公布的全球纳税成本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以每年872小时的纳税时间、47项需纳税的税种、繁琐的纳税条目和落后的纳税手段,在175个受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纳税成本高居第八位。
而即使在居民这种收入增幅情况下,中国居民还在负担着巨额的医疗、教育、住房,在这样一种分配格局下,中国想启动内需,可能比搬掉这三座大山还难。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中国用居民消费不足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为发达国家“补贴”;另一方面,中国却不用大幅增长的财政和企业收入,来大幅提高中国居民的收入和大力构筑中国的社会保险体系,却用人民币升值来对贸易顺差隔靴搔痒。
当然,近几年中国也在根治收入分配失衡的沉疴。如免掉农业税、改革个人所得税等,但是,如果中国政府、企业、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不能根本扭转,目前束缚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仍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