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503037
wzydf: 人是怎样饿死的?
作者:贫下中农

1.老农心中的心结
老农没有文化,不会写文章。但心里老有个结:我周围有些年轻人,总喜欢过现代生活,不重视对历史和社会分析;以及走向人生在世就应担负社会义务和人生职责。却一味的吃喝玩乐。

2.现在政策好不好?
也在网上看到有不少的年轻人说早期的政策好,现在不好。我也觉得现在有太多的不好,但现在的不好毕境比过去好多了,同时还有着不断进步的迹象,只要大家努力,还有着争取以后更好的希望。或许与我的观点有所不一致,但总有了一个相互构通,相互交流,反映民生、民心、民意的平台,或须也能提供给执政领导有一个参考?

3.应该警惕错误的历史重演,应该尊重历史悲剧的事实

a.化石里才有故事
过去的不好是没有希望的一段隐痛、苦难的辛酸历史。见了不少有良知的年老者痛定思痛:警惕历史重演,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和道义,也同样在鞭策我的良知。我是一介平民,只要做好人就够了,没有什么太多的社会责任。但来人世间走一趟,每一个人都是执政者的政策实验室里的实验品,有一位网友说的好,是历史的活化石,既然是活化石,那么人死了不存在了也就化石了。

前车之辙,后事之师,如果我们不把被实验的结果告诉下一代,孰好孰坏,下一代就无从借鉴,我们就没有提供应尽的义务,对不起子孙,不配做后代的祖宗。

有一个议题是,困难时期到底有没有饿死人?饿死多少人?是怎么饿死的?年轻人如听天方夜谭,有的人还不愿意听。他们只知道自己和周围有多少人在减肥,就不信当时会饿死人。又不清楚前辈饿死人与自己辈减肥厌食的原因(当然还有不少人在贫困线争扎)。所以我想告诉年轻人,只有市场需求自然调节,社会才能平衡发展。饿死三千多万人是硬控制的计划经济造成的。

b.计划也能成祸害
“计划”一词本没错,凡事总有一个计划好。但计划者高高在上,不知下情,想当然的计划,又不让人说真话,这个计划就祸害无穷了,整整害了?代人和整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我想把被计划经济在我们身边实验的经历告诉年轻人,希望你们以后有朝一日执政为民可作一个参考。

大的国家计划经济我说不清楚,只能说说小范围内所经历的计划下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由于小农人的局限,所见所闻的也只是小地方,由于地处边缘,可见三个计划种植地区。就说三个地区的情况吧:

一是水稻区

c.生产队的口粮当年怎么分?人均全年口粮与公粮
一是水稻区,全种水稻,每亩水稻是有亩产定额的,人口也按年令定量,十八岁到五十五岁是正劳力,一年的定粮是355斤原粮,(这个数是本地,其他地区不知道。三年困难时期更少,少多少的具体数据本人也不知道,当时是核算单位的大队会计,几千人的自然村,老农还没做小队会计。原粮是谷子,碾米只有72斤)小和老,男和女都有区别的,定粮按几岁一递减。计算的方法就是;一个生产队老少青壮有多少人,算笼来就是总口粮。那么一个生产队所有的田亩产的总产量,减去一个生产队人口的总口粮,余下的就是上交国家公粮的硬任务。国家计划内的任务粮是必须要保证完成的,完不成的部分只好从口粮里挖,(有可能你在隐瞒产量)如果口粮真的不足,当然也是你自己没提高产量的由故,怪谁?都计划好了的,你少交了公粮,叫居民吃什么?居民也没吃呀,粮农必须顾全大局,没有文化的农民有多重的压力,有苦也说不出所以然。

由于亩产定得高,一般年成也很难种到,本来定下的360斤原粮已不足半饱。但上面要你们努力超产。但超产谈何容易,少有的好年成也能超点产,但超产后的分配还是按一定的比例先国家,再集体(备战备荒)后个人。当然谁都知道肚子饿,但天天在搞阶级斗争,谁敢逆潮流……

但也听说有瞒产的,虚报人口的,这些是开会听报告知道的,也有本地开批判会见的。

d.乡村口粮不够吃怎么办?
半饥不饱是可以熬的,人一下子是饿不死的,所以半年一年长期的营养补给不足,只有内耗,就生浮肿病,听当时的老年人说,这种病本来没有,是时代病,不会传染,但不传染还是大漫延。人的个体不一,所以死人也是三三四四的,又好样不是饿死的。

吃山上的刺根,吃革命草,什么东西都试着吃。拉不出屎,肚子疼,反而引来了病,但又不能不吃,这就叫饥不择食。所以水稻区虽然种粮食,种得田亩越多饿死的人也越多。

二是半稻半棉区

e.棉区乡村全年口粮怎么定?
二是半稻半棉区,亩产的粮食也同样是有定额的,一个队多少人,按人定粮一共多少口粮。就按多少定粮种多少亩产的水稻田亩。其余的田亩就得种棉花。如果只适应种水稻,不宜种棉花的地块,也收不了几斤棉花,但也只能种棉花。相对稻区来讲,是自给口粮,没有国家的稻谷任务,所以也没有用口粮顶国家公粮任务的情况。压力相对少一点,但由于种不到亩产的年成多,即使种到了,本来的定量就严重不足嘛。

f.棉花地里为什么不敢种粮?
年轻明友会说,亩产不好定低点?面积不好多种点?你们的父辈祖辈不会愚蠢的如此地步。这是国家的计划,国家的计划可违反的吗?连说几声还不敢呢,越是饥饿就越需要忆苦思甜,“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饮水不忘掘井人”,感恩载德还来不及呢。

只要有几口粥下肚,人是一时三刻饿不死的,种棉花的地完全可种粮食,谁敢种?棉花地的边缘有河塘,水面略高一点的斜面周边可种一枝大豆(南方叫黄豆),其实河的周边不多,也种不了多少,但一来检查就拔掉,还要挨批。

如果农民自己作主,宜粮种粮,宜棉种棉,应地置宜。本地区自古以来是富庶地区,当然也有很多穷人,碰上荒年亲明相互给济也就过去了。

g.计划种植能使你饿肚子还要种棉花
既然早已半饥不饱,人是一下子饿不死的,棉田马上改种粮食,种菜最快,种其他五谷也可,只要几个月就能解决问题,(一年可种三熟)。按老农所见的本地区看,只要所有的棉田都种粮食救命,不但本地可自足,还可大量支援外地。但由于计划种植是硬规定,谁也无权突破。只好饿着肚子,眼睁睁有地不能种粮食。毛主席说,忙时吃干,闲时吃稀,杂以瓜菜代之,但他老人家那里知道农民有种菜种瓜的地可以充饥?当时有那一个人没吃过草根树皮,连可吃的草根树皮都已很希缺了。

棉区相对又比半稻区略好一点,因为棉农是供应粮票,但供应的量很少,还要搭配粗粮,棉田可种一茬春粮,但春粮也要按亩产扣发粮票,宜粮不宜棉的地块当然也不能种粮食。相对饿死的人略少一些。但还是一样饿死了不少人。

六十条以后,分了一点自留地,调正了核算单位,但因定产高和交公粮,稻区粮农的口粮不是十分紧张。棉区供应粮票略有提高,但棉农还是勒紧裤带省吃粮食,因为省出粮食就是钱,(没有钱啊),去买稻区的旧房,(因为棉区的住房非常困难)当时流传着“吃我谷,折我屋”的流言。这一段历史是非常辛酸的。

h.遇上三年困难时期
三年困难时期五十岁左右和五十开外这一年令段饿死的人比年轻一点的比例要高,因为这一年令段的人都是做父母做爷爷的,大家都知道有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俗语。因为做父母的眼睁睁见着子女最会说假话……不细说也罢。

老农所讲的是江南鱼米之乡,自古以来都是比较富庶的地区,按本地的死亡人数比例故计全国……本人不知道。

六十条后的粮食虽然遂步有了好转,上海,矿区,产业工人供应有了增加。但农民由于亩产定得高,人是饿不死了,但农村粮食还是严重不足,上海粮票,矿区粮票都追亲带友各想办法去弄,大量地流向农村补给,也有布票兑换的,农民少的可怜的钱都用在买粮票上。虽然遂年有好转,但还是熬熬熬,熬到分田到户才辙底解决。

i.当年生产队帐簿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我是做过多年的生产队会计,关于粮食的核算是十分清楚的,可惜帐簿都丢了(因为现在不断的造新房,搬家,)我想千千万万的会计还健在,藏着的帐本应该还有不少。但我们这类人文化都不高,有的现在还在为生机奔命,胆也小,又说不出道道来,很少有上网的,上网也只看不说。

“以史作鉴,可以知兴衰”。如果有铁肩担道义的有心者,能做这一历史教训终结,以资将来。这一壮举无论是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告诉有心人,到农村去调研,虽有遍地的活化石,但必须先有感情投入,因为化石毕竟是皱皱巴巴的石头,不会言语。

灵丹妙药

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我们全劳动力去为公社食堂砍柴,上山二三十号人。早的时侯自己烧的柴火,一人能担一百五六十市斤,但困难时期每人只能担五六十斤了,比人担得少,落了后,是很不光彩的事,但当时都没有了雄风,谁也争不了强,陆陆续续回来,先后相差了近二个小时。最后还有一个黄姓的哥哥还没回来。他弟弟有些憔急,就约了我们几个人一起去接,远远的见有人躺在地上,放着小担柴,当然是黄姓的哥。走到跟前,一点没有反应,弟弟带着哭音叫了几声,拉拉手也不动,年长点的说肯定是饿死了,黄姓的弟弟就放声大哭。年长的阻止说,不要哭,我说的饿死不是真的死。快论流着背回家,半卧在床上,快去食堂领了粥,扮开嘴,只喂了二汤匙,第三汤匙刚想喂,他就换过气来,轻轻地说了一句,“喔唷!实在饿死了,”就争开了眼睛。这二汤匙簿粥,大不了也只有十几粒米,几辈子人都没见过什么灵丹妙药能有如此的灵验。

呵!粮食呀粮食,千万不要浪费了和毁坏农田。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