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517112
sealw: [转]生于七十年代初
之所以强调生于七十年代“初”,是因为我一直觉得,将七十年代划分为一个阶段是不合理的。大家知道,七十年代最大的事件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之后开始的改革开放,那是个明显的分水岭,其前后的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对于一个小孩子的记忆来讲,假设我们3岁时开始有明确的记忆,那么1975年出生的人,他们的记忆完全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了,可以说和现在的社会也就是发展程度不同而已,对于社会的本质变化过程没有记忆和对比,因此很难产生强烈的感受。而对于1975年以前出生的七十年代生人,其记忆则可能经历改革开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因此内心的感悟与1975年后出生的人大不相同。同时,由于这一阶段出生的人已处于文革后期,等到有清晰记忆时文革已经结束,因此又截然不同于六十年代生人,没有太多关于那段扭曲人性的特殊记忆。所以我个人以为七十年代前五年出生的人可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待。我本人即在此列。



  从以下本人的回忆、感悟和心路历程中,各位应该可以找我所说的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



一、我本“社员”

  本人72年生于农村,记忆从“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开始。那时我们村叫“大队”,所在的乡叫“公社”,农民叫“社员”,“大队”下面还分“小队”或“组”,我们家属于“第三小队”(简称“三队”);父母天天早早就去出工,从不缺勤;队长很凶,本来说是根据社员的出勤情况“记工分”(社员年底根据所得工分分红),可社员如果缺勤,不仅要扣工分,还要被没深没浅地骂,弄不好还要被扣“政治高帽”——其实就是侮辱人格啦——那是比扣工分更厉害的惩罚,对本分老实的农民来说,这招更加管用。所以不管年底分不分红或分多分少,他们从不旷工。至少我记忆里从没有过。



二、包产到户

  这样的日子没几年就发生了变化。现在众所周知是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开放啦,当时可不懂。只记得“公社”改成了“乡”,“大队”改成了“村”,“社员”改成了“村民”,“小队”也没了。印象最深的是“分家”。分的是原来大队的公共生产资料,说白了就是些牲口和农具什么的。都被编了号,然后抓阄。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父亲就让我去抓,结果真的手气不错,抓了头大骡子!全家人喜出望外。其他人家也都抓到了价值差不多的东西,都挺开心。当然,还有原来的庄稼地也都按人头平均分给了家庭,后来知道那就是 “包产到户”。就连原来大队存放农具的仓库和牲口棚后来也被人承包了,变成了“翻砂厂”(其实就是“铸铁厂”,有个高炉将收来的废铁烧成铁水,将铁水倒进模具,等冷却后拆除模具就成了“产品”,粗糙得很)。没有了大队总部,人们才意识到,大队真的不在了。



三、生活改善

  之后的日子感受最大的是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过去一年到头也分不到多少红利,人累得很、家却总是很穷,过春节衣服全是母亲做,而且一穿就是一整年。为了让衣服适应长个的需要,每次都要做大一号,所以每年的新衣服都要等过了夏天才勉强合身;吃的就更不用说了,水果是没有的,蔬菜也很少,一年四季天天是咸菜、土豆,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蒜苔、芹菜、苹果等东西,香蕉听都没听说过。而“分家”后,除了种那30来亩分来的庄稼地,农闲时,父亲不知从哪弄来些钢管、轮胎什么的,自己用电焊造了一辆马车,套上那匹我抓来的骡子,做起了运输生意(给城里的建筑工地送沙子,做混凝土用)。有时我替父亲赶车,他就能睡一会儿休息一下。于是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过年可以买新衣服穿了(虽然还是要买大号的穿一整年),平时也偶尔可以吃上水果了,记忆最深的是一个石榴。



四、汗“骡”功劳

  那匹骡子为我们家生活水平的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应该是汗“骡”功劳,呵呵),我们都很爱护它。每次一收工我就把它从车套中解开放出来,用手搓搓它脖子根部拉车受力的部位,每次它都很安静地享受我给它的按摩,一动不动,偶尔用头蹭蹭我的身体,可能是表示感谢吧。然后它就去土地上躺下来“打滚儿”,等于给全身做按摩吧,看它舒服得很呢!后来它老了,父亲不舍得让它再干重活,就不再搞运输了,只是给自己家收割庄稼时拉拉粮食,也不很重。但它还是越来越老,什么活都干不动了。我们又养了它一年多,后来有一天父亲背着我把它卖了,我为此伤心了很久,从那以后再也没见过它。



五、脱去“农皮”

  进入80年代,虽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值得记忆的事却越来越少。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后来知道那是国家为了实现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而搞的“剪刀差”,城市越来越富、农村发展缓慢,差距必然越来越大;同时国家还严格限制农村人进入城市,也就是户籍政策,以至于至今农民还被排挤在城市之外,即便进了城也总是低城市人一等,而且城市越发展,农民越低等。那时唯一缩小城乡差别的办法就是考学,对我们这样的农村孩子来说,考学的初始目的非常单纯,就是为了脱掉“农皮”,变成城市户口。根本没什么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有也是假的。我从小很听话也很懂事,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也深知他们供我念书极其不易,因此学习很用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六、立业成家

  1990年我顺利考上大学,开始了另一段生命历程——进入了城市。“城市”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大学生活对我来说是不敢想象的,我第一次坐火车长途跋涉、第一次经过伟大的首都北京、第一次接触到了城市生活、第一次改用普通话跟别人交流,而且,第一次跟女朋友谈恋爱。。。从农村娃到大学生、从农村到城市,这样的转型过程对我来说是革命性的。四年后,我顺利毕业参加工作,第二年和女友登记结婚。对她而言,这一切都顺理成章,但对我而言,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我几乎还没从农村的记忆里醒过来,就已经在城市里扎根、立业成家了!这令我在很长时间里感到不适应。



七、都市迷茫

  婚后的城市生活并没给我带来预想中的快乐和享受。有些失落的情绪并非出于工作原因或者感情问题,而是城乡文化的巨大差异或思想观念上的重大分歧。比如在农村结了婚生孩子是求之不得的天经地义的顺理成章的再正常不过的事,可在城市却因考虑什么事业呀发展呀学习呀个性呀什么的一拖再拖不急不躁;再比如身边的朋友今天这个出国学习去了、明天那个出国劳务去了、后天哪个出国不回来了!弄得老婆天天嘟囔我们啥时候再往前发展发展吧?于是考TOEFL、GRE,办什么新加坡劳务输出,联系出国考察学习,等等等等,忙了个不亦乐乎,却都无功而终。我很纳闷儿,怎么一说发展就非要出国呢?难道在国内就不能发展吗?我从小以为和农村比城市就是天堂了,怎么等我到了天堂,天堂的人却嚷着要离开呢?



八、思念故乡

  终于,我们没出得了国。我觉得关键因素是我没有内在动力,因为没想清楚出去干嘛!不过几经周折还是卷入了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从一个城市搬到了另外一个更大的城市,也算是实现了一次发展吧。老婆虽然不十分满意,但总归觉得有所进步因而开心了许多。然而我的心情却并没有随着学位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而好多少,反而因为要承受更多的压力更快的节奏而感到烦恼。每次走在街上,听身边汽车呼啸而过,看高楼大厦遮天避日,呼吸的是被污染了的空气,体会的是永无休止的奔波和劳累,不禁想,这是我曾经希望追求的生活吗?当初费尽力气要离开农村,如今真的进入了梦想中的城市,却发现城市原来是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是我不适应城市的生活还是城市的生活出现了什么问题?是我思想老化了还是时代发展太快了?在这繁华和喧嚣的城市中,我竟如此怀念故乡和亲人!却无法回头,也无法止步。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