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Blue: 发改委报告建议采取抑制性金融政策缓解房价激增
发改委报告建议采取抑制性金融政策缓解房价激增
【开利综合报道】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近日发表报告,针对目前部分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攀升的问题,建议促进住房供给的有效释放。建议把目前的期房销售制度,改为现房销售制度,并对居民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采取抑制性的金融政策。同时,采取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厉打击房地产开发商“捂盘”和哄抬房价的投机行为,规范房地产交易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
  第一,重点运用利率政策,抑制投资及资产价格过快增长。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调控手段,央行一直谨慎使用,以防止热钱套利。但是,在持续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低利率环境恰恰有利于资本泡沫的膨胀。在这种情况下,境外资金看重的是资本市场的高额回报率,利差套利显得微不足道。要针对当前实际利率为负,名义利率持续偏低,资产价格大幅上涨,投资以及整个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偏快的情况,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即采取稳中偏紧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可继续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及加大公开市场操作来收缩货币供给量。另一方面,应重点运用利率政策,抑制投资及资产价格过快增长。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仍将十分强劲,可继续采取多次、小幅提高利率的措施,抑制货币需求的过快增长。
  第二,加大节能降耗调控力度,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针对当前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加快,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的形势,要尽快采取综合性措施,加大对节能降耗的调控力度,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首先要把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坚决遏制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关键要把已出台的各项节能降耗政策尽快落实到位。其次,节能降耗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要实现20%的节能目标,通过技术手段节能只能起到部分作用,必须要通过结构性调整来实现。为此,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着力推进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尽快形成以节能、环保、土地、资源保障、安全生产、质量、技术、规模等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准入标准,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动重点行业企业联合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整体技术水平,促进高耗能高污染、技术落后的生产能力转化和升级。其三,要尽快建立节能环保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制定和实施强化节能的激励政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和价格等政策支持重点产业、重点环节和重点企业节能,坚决制止高耗能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其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密切关注物价走势,抓住今后物价回调的有利时机,果断、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第三,继续加强房地产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住房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占有过多的住房就是占有过多的公共资源(主要是土地)。征收不动产税可抑制过度需求,同时也是促进当前大量滞留在投资者或投机者手中的存量住房出售的有效手段。针对目前部分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攀升的问题,建议选择部分问题比较突出的典型城市作为试点,尽快征收物业税(不动产税),促进住房供给的有效释放。此外,建议把目前的期房销售制度,改为现房销售制度,并对居民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采取抑制性的金融政策,即采取差别利率政策和差别按揭首付比例政策,对居民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要提高利率水平和首付比例。同时,采取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厉打击房地产开发商“捂盘”和哄抬房价的投机行为,规范房地产交易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
  第四,择机加快推进财税体制及资源要素价格等领域的改革。流动性过剩、投资增长过快、外贸顺差过大等这些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关键原因在于财税体制以及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等领域的改革严重滞后。宏观调控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因此,应选择适当时机,加快推进这些领域的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协调平衡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效率,有利于我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议把增值税全部化为中央税,使地方政府与投资上项目脱离直接的利益关系,以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其次,要改革政绩考核办法,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强对“十一五”规划中制定的约束性指标的监督检查力度,建议将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与金融窗口指导政策及土地政策挂钩;尽快把地方政府重大政策听证制度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加强公众与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监督力度。
房贷猛增银行风险加大 银监会急推房贷压力测试
【开利综合报道】如果未来房地产贷款利差减少、房价下跌,会对商业银行资产产生何种影响?近期,中国银监会发出紧急文件——《中国银监会关于开展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业务风险自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资产规模在500亿元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对其房地产贷款展开风险自查。但这并非常规性的自查,在文件中,银监会要求银行展开“房地产贷款业务风险压力测试”,尤其提到进行个人住房贷款成数专项压力的测试。
首次压力测试
按照《通知》要求,各银行需在8月17日前将自查报告报银监会。而个人住房贷款成数专项压力测试应形成独立报告,作为自查报告附件一同上报。一家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信贷部负责风险管理的人士说,就是模拟如果未来银行房贷成数调整,对银行不良率、利率等指标产生的影响。风险自查是常规性的,但这个风险压力测试是全新的,以前这么大规模的从来没有过。经过两轮房地产调控,大城市高涨的房价不仅没有回落,近两个月反而迎来新一轮全面上涨浪潮,各大商业银行个贷扭转颓势,房贷日子红火,银监会肯定高度关注潜藏的风险了。
  一股份制商业银行零售信贷部副总说,前段时间,银监会请了普华永道为商业银行做压力测试的培训。其实就是模拟,如果房价下跌或者其他政策改变的各种情境下,给银行带来的压力。测试分为两个部分:房地产贷款综合压力测试和个人住房贷款进行专项压力测试。测试完成后,哪些指标对银行影响最大,哪些银行属于高危一族,最受重创,会比较清楚。
  《通知》说,各商业银行应对本行房地产贷款业务实施风险费用总成本的压力测试,测试范围包括:本行房地产类贷款(含:土地储备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商业住房贷款)、其他使用房地产作为抵押品的贷款,测试所用基数数据为2007年6月底数据,时间间隔频度为6个月,压力情景分轻度、中度、重度三级。  值得关注的是,《通知》中单独列出,要求商业银行进行个人住房贷款成数专项压力测试。
  《通知》表示,这个测试的风险压力因素为个人住房贷款成数,分65%、60%、55%、50%四档设定压力情景。对此,银行人士均认为,这个《通知》出台具有导向意义,一个是让银行提高抗风险管理能力。另一个则是,要专项测试贷款成数下降的压力,可能为未来政策决策提供判断基础。此前市场上有传言,有关部门酝酿将购房首付款的比例从最低二成,提高到四至五成,这将意味着政府有可能对房地产热采取有史以来最猛的一剂“药”。但他们均表示,目前还未听到任何有关要提高按揭首付款比例的消息。
  除了压力测试,银监会此次还要求进行房贷自查,各银行要对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房地产贷款情况和月度趋势变化进行情况分析。原则上应包括房地产贷款增长变化,不良贷款变化,贷款向房地产行业的几种情况,使用本行贷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及信用、资质情况,对同一房地产项目既发放开放贷款又发放按揭贷款情况,房地产开发项目房屋空置率和企业自有资金与使用贷款情况对比等。
房贷猛增后的变数
  最近房地产市场再度升温,而房贷一路高歌猛进,银行抗风险能力再度引起监管部门关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目前房价开始重启了新一轮上涨,但接下来,上涨可能面临新一轮紧缩的措施。比如利率持续上升,不少房贷客户将不堪重负,很可能会提高银行房贷的违约率。尽管个贷看上去风险比较小,但在房地产波动很大的情况下,风险也会加大,目前房地产又开始大涨,未来有可能会,银行应该提早预防。
  不过,多数中资银行的个贷部门人士,仍然认为个贷风险并不大,对个贷仍持鼓励态度,并无出台政策控制个贷,只有部分银行进行窗口指导,对于房价上涨过快的区域进行风险提示。他们认为,考虑CPI指数上涨和人民币升值,房价不会大跌,最多是结构性和区域性调整。
  各个银行对风险的防范,主要集中在对于假按揭的关注,而对于房地产开发贷款,一些银行则是反思此前过于谨慎的策略。中国银行业从来没有经历过房价下跌带来的痛苦调整。未来一段时间,房地产面临的市场将会更加波动,但银行其实是缺乏系统的数据和历史经验,来准确评估面临的风险压力。
房价泡沫破裂影响甚大 控制房价涨幅须尽早
【开利综合报道】相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居民的购买力来说,中国目前的房价已经浮起泡沫,如果按照现在的房价,很多中国百姓即使终其一生辛苦,也很难在一些大城市找到安身之地。即使如此,中国房价的上涨并没有因此而止步。现实就是这样残酷:据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周一公布的调查显示,2007年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1%,涨幅比上月高0.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0%,涨幅与上月持平。
而且,中国房价的这种上涨,短期内也很难看到尽头,至少目前没有这种迹象。目前中国人口红利刚刚释放、人口结构以需求为主、经济周期仍在路上,加上人民币资产仍是全球资金追逐的对象,中国的房价可能还会风雨兼程,冲向泡沫的顶峰。这就是市场,市场的趋势一旦形成,短期内将不会以人的意志逆转。不过,市场永远是公平的。总有一天,当市场达到自已的顶峰而逆转时,将会出现房地产商纷纷破产,银行被坏帐压垮,当然,那些超出自已能力的购房者也将可能血本无归。但是,对于没房的中国居民来说,如果没能在房价上涨上分到一杯羹,那么房价下跌也未必就有好运。房价下跌,银行坏帐增加、信贷紧缩、经济萧条、国民收入减少,或大量失业,这时,任何人都很难免受波及。
当然,房地产不是宏观经济的唯一晴雨表,很多因素都可以引起中国经济衰退。但是,如果中国房价下跌,那肯定是中国经济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应该在目前房价还未酿成大祸之前,控制住房价的涨幅,并提高居民收入来夯实房价的泡沫,否则,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都是双输。
【形势要点】
统计局局长:要正确认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总体是好的
【开利综合报道】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近日亲自撰文指出,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过去四年多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是及时的、必要的、正确的,宏观调控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上半年经济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涨幅呈现上升势头。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判断宏观经济形势,不仅要看经济增长速度,还要看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要全面地看,不能片面地看,防止出现以偏概全。今年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经济增幅基本在1个百分点的区间内波动。二季度经济增速加快,主要是因为世界经济比预期要好,近期IMF已将今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从4.7%调高到5%。加之部分企业对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调整的提前反应,抢在7月1日前突击出口,使二季度贸易顺差增加较多。下半年随着异常因素的消除或减弱,出口增速归于正常,从年度看,增长有望回复到正常水平。
物价方面,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今年上半年扣除食品和能源项目后的核心价格指数仅上涨0.9%。因此,价格的短期波动主要是结构性的,而且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在回落。总起来看,总供给、总需求关系并没有发生突变。就业方面,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宏观调控必须高度重视的目标之一,在一个13亿人口规模的大国尤为重要。今年以来,我国在面临就业高峰压力比较大的形势下,就业人数仍不断增加,就业形势继续向好。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29万人,已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7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6%;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4%。6月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就业增加,为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外贸方面,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对于宏观经济稳定十分重要。从2005年开始,我国贸易顺差明显增加,并呈继续发展的态势。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此,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扩大汇率弹性,二年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8.6%左右。同时,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开征出口税,降低进口关税总水平,促进进口。全面清理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政策,放宽居民、企业用汇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等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既要看到贸易顺差持续增加是我国国际竞争力提高的综合表现,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产能利用率,增加劳动力就业,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改善国际贸易环境,减少贸易摩擦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当前我国贸易顺差增加是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比较优势的客观反映,也与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有关。从历史看,一些大国在经济起飞阶段往往都经历过较长时期的贸易顺差。需要特别重视的是,要充分吸取国际经验和教训,综合考虑我国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就业压力比较大等基本国情,在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关系中,求得协调和平衡。总之,2003年至今的宏观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物价基本平稳、就业增加较多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矛盾,有的已经有效缓解,有的正在采取措施,形势是好的。
  二、判断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条件和基础上,要看到多年来特别是过去四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不能静止地看。
  过去五年,是近三十年来世界经济快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这既有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从今年情况看,世界经济增长比预期的要好,预计将达到5%。美国经济增长有望在2.2%左右;欧元区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经济增长将接近2.3%;日本经济快于上年,全年经济增长大约在2.3%左右;亚太、东欧、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大体接近上年的增速。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速提高的外部原因。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四年多的快速发展是总需求水平不断提高、总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是不断克服发展中的矛盾、消除发展瓶颈的结果;是中国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潜力不断释放的结果。
  三、判断经济形势,不能只看增速,还要看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民生等方面的改善情况。要从综合的视角看,不能孤立地看。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是近几年宏观调控的重点。今年以来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协调性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积极变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初步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提高。投资增速高于消费增速的幅度收窄。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生产和投资快于东部地区。轻重工业比例有所改善,部分“两高一资”产品生产、投资和出口增速回落。此外,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继续大幅增加。财政收入在连续三年保持20%左右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明了经济发展的成就。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得到加强,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人数继续增加。
  总之,尽管经济运行中一些领域、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问题,但从全面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综合的视角看,当前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增多的良好发展态势。这一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过去四年多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是及时的、必要的、正确的,宏观调控取得了积极成效。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还比较突出,流动性过剩问题还比较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的压力;食品价格的上涨受畜产品生产周期及国际粮价影响,近期难以回落,价格上涨压力还比较大;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消耗较多,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短期内还很难根本缓解。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贯彻好、落实好党中央和国务院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使国民经济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
央行:上半年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
【开利综合报道】中国人民银行24日发布6月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报告,上半年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交易活跃。2007年前六个月,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交易活跃。6月份,银行间市场债券发行量小幅减少,发行期限结构以中短期债券为主,短期债券发行量较上月大幅增加;货币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足,市场交易稳中有升,拆借交易量和回购交易量较上月有所增加,货币市场利率上升;本月,现券交易量大幅增加,债券价格稳中趋降,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和交易所国债指数稳步下行,收益率曲线继续整体上移并呈现陡峭化趋势;6月份,上证指数呈现宽幅震荡调整走势,股市交易量大幅减少。
债券发行情况
  2007年1-6月,债券发行量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同比增长18.25%,主要表现为央行票据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量的增加,此外,商业银行金融债券的发行量也有较大幅度增加。前六个月,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35834.5亿元。其中:财政部发行记账式国债3056亿元;人民银行发行央行票据26410亿元;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4820.7亿元;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1547.8亿元。截至6月底,债券市场托管量为10.42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量为10.07万亿元,占债券市场托管量的96.6%。
  6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发行量较上月小幅减少,主要表现为央行票据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量的减少。6月份共发行债券4491.9亿元,较5月份减少12.8%,其中财政部发行记账式国债952.2亿元;人民银行发行央行票据2170亿元;政策性银行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840亿元;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160亿元;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369.7亿元。
  2007年1-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债券以中短期债券为主,同时也发行了一定数量的长期债券。其中,债券市场发行1年及以下债券(不含央行票据,后同)3149.3亿元,占比33.4%;发行1年以上到10年债券5375.2亿元,占比57.0%;发行10年以上债券900亿元,占比9.5%。从期限结构变化趋势看,6月份,中短期债券发行量较大,短期债券发行量较上月大幅增加。其中:1年及以下债券占比47.0%,1年以上到10年债券占比51.3%,10年以上债券占比1.7%。
拆借交易情况
  2007年1-6月,同业拆借市场交易活跃,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足,交易量大幅增加,1-6月同业拆借成交29196.7亿元,同比增长312.7%。6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39%,比5月份增加38个基点;7天品种加权平均利率3.09%,比5月份上升73个基点。6月份,同业拆借成交6474.0亿元,较上月增加0.9%;交易品种以1天为主,1天品种占本月全部拆借交易量的60.8%。
回购交易情况
  2007年1-6月,回购市场交易保持活跃,交易量同比大幅增加。前六个月,债券质押式回购成交17.86万亿元,同比增长67.4%。6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47%,比5月份上升38个基点;1天品种加权平均利率为2.08%,比5月份上升26个基点。债券发行情况仅指我国银行间市场公开发行的人民币债券情况。6月份,债券质押式回购成交35734.0亿元,较上月增加19.2%。交易品种以1天为主,占本月全部拆借成交量的52.8%。
现券交易情况
  2007年1-6月,债券市场现券交易较为活跃,成交量同比有所增加。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成交58322.5亿元,同比增加18.4%。6月份,现券交易总量较上月大幅增加,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成交12457.9亿元,较上月增加34.6%。1-6月,交易所国债现券交易相对清淡,交易量同比大幅减少。前六个月,交易所国债现券累计成交659.2亿元,同比减少33.0%。6月份,交易所国债现券交易量略有下降,全月共成交115.8亿元,较上月减少4.2%。上半年,债券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年初以来,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和交易所市场国债指数总体呈现稳步下降趋势。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由年初的116.79点降至6月末的113.68点,下跌3.11点,跌幅2.66%;交易所市场国债指数由年 初的111.39点降至6月末的109.59点,下跌1.8点,跌幅1.62%。
  6月份,银行间债券指数小幅下跌,月初开盘指数115.06点,月末收于113.68点,较月初下降1.38点,跌幅1.20%;交易所国债指数较月初下降1.03点,降幅0.93%。年初以来,银行间市场债券价格稳步回落,各期限债券收益率均有所上升。6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上行,受新的10年期国债发行影响,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上升相对明显,收益率曲线呈现陡峭化趋势。
股票交易情况
  2007年1-6月,股票市场交易活跃,股指总体呈现震荡上扬走势。上证指数年初为2715.72点,6月末收于3820.70点,上涨1104.98点,涨幅为40.7%。
6月份,上证指数呈现宽幅震荡调整走势。月初,上证指数延续5月末走势继续大幅下跌,6月4日上证指数收于3670.40点,下跌330.34点,创上证指数单日下跌点数之最,跌幅为8.26%,是今年2月27日以来单日最大跌幅。此后,上证指数止跌回升,并在4000点附近展开宽幅震荡调整。本月,上证指数下跌180.04点,跌幅为4.5%。股市交易量大幅减少,6月份,沪市日均交易量为1716.8亿元,较上月减少491.3亿元。
金人庆:落实促进生猪生产财税政策平抑肉价上涨
【开利综合报道】针对近期猪肉价格上涨现象,财政部长金人庆近日表示,下半年还将抓紧落实促进生猪生产的财税政策,制定并不断完善具体操作办法和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努力发挥政策作用,保证猪肉市场供应、平抑肉价上涨。
  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指出,下半年财政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要切实落实好各项财政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目前,中央财政安排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资金都已拨付地方,各地要抓紧时间将各项补贴尽快兑现到农民手中,并加强对支农资金的监管,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着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有效性。此外,下半年农村低保工作也将稳步推进。据悉,中央财政安排的2007年度农村低保补助资金30亿元将于近日下拨。金人庆要求各地要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保障对象范围,因地制宜地制定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算办法,落实好资金并加强监督管理,对农村低保资金要实行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金人庆还指出,为完成既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下半年中央财政将加大支持节能减排工作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做好基础性工作,建立全国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审计、监测制度,并对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中西部地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经济落后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等地方有困难的方面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鼓励。
  在此基础上,财政部将进一步完善资源环境财税政策,调整污染收费政策,促进“两高一资”产品承担其应承担的社会成本。同时,实施节能降耗以及资源环保方面的财税激励政策措施,并不断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体系,实现节能者、减排者受益,高耗能、高排放者受罚。除此之外,金人庆说,下半年财政工作还将继续狠抓增收节支,积极做好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等。
【热点聚焦】
商务部副部长:调整贸易政策不是要取消加工贸易
【开利综合报道】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近日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8319亿美元,增长了333倍。2007年上半年,加工贸易进出口4409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为45%。
  魏建国指出,加工贸易在我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占GDP的19.0%,顺差增量拉动GDP增长近1.5个百分点。二、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渠道。加工贸易为国内企业融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渠道,使我国形成了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制造业平台,特别是国内企业通过加工贸易的深加工结转方式为跨国公司进行配套生产,使用外方提供的技术、营销渠道实现了“借船出海”。三、对优化出口结构起到重要作用。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的转变。2005年我国出口计算机产品的96.7%、笔记本电脑的99.9%、移动电话的94.6%、数码相机的95.3%、彩色电视机的94.3%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四、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总体来看,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和环保水平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加工贸易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新产品、新技术,直接带动了IT等新兴制造业的发展,不少加工贸易企业已由OEM(贴牌加工)向ODM(委托设计生产)、OBM(自有品牌营销)转型,技术含量不断提升。五、扩大了劳动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目前,加工贸易直接从业人员3000万~4000万,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据估测,加工贸易相关配套产业就业人数5000万~6000万。加工贸易为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岗位,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技术、管理人才,缓解了国内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六、密切了内地与港台经贸关系。加工贸易在内地与香港、台湾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我国对香港地区和台湾省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930亿美元,占加工贸易总额的23%。台港澳企业是我国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根据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数据测算,目前从事加工贸易的台港澳资企业约6万家,占台港澳资企业总数的65%。加工贸易大大密切了内地与港澳台经贸关系,有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魏建国表示,加工贸易在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的确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我国加工贸易仍处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很快,但总体而言,加工环节主要仍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和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产,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含量较低,在核心技术、产品设计、软件支持、关键零部件配套、关键设备和模具以及品牌等环节上,多数被跨国公司的母公司所控制,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低端,国内价值链有待进一步延伸。
  二、加工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2006年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出口额仅占全国的2.6%。当前,东部沿海地区受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影响,部分加工贸易产业特别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寻求转移;而中西部地区受产业配套、运输成本、物流效率、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尚未具备承接转移的条件,也难形成东中西地区之间有效的传递和转移机制。
  三、本土企业参与程度不高。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主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龙头企业的投资带动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生产网络和产业集群,内资企业融入比较困难。大多数国有和民营企业不熟悉国际市场运作,不熟悉加工贸易方式,利用加工贸易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不足。
  四、加工贸易准入门槛偏低。首先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管理亟待完善。目前除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外,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涉及商品门类较少,且仅以“两高一资”和海关难以监管产品为主。其次加工贸易企业分类管理有待加强。目前的加工贸易企业分类管理是按照海关监管情况进行分类,尚未引入环保、安全、社会保障等企业责任判定标准。
  魏建国表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能力;二是要优化加工贸易区域布局,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促进东、中、西部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三是要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魏建国表示,运用政策手段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是: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区别情况、有保有压,做到力度适当、适时调控。具体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管理办法,动态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按照国家宏观调控、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求,商务部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完善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管理办法,建立产业和产品准入目录的动态调整制度,根据进出口税则目录调整情况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定期发布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
  二是稳步推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注重运用经济措施和法律手段,引导和推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具有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比较优势,在某些生产制造领域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当地企业和政府也有极大的积极性。商务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采取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转移的集中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三是完善加工贸易企业准入管理。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环保、社会保障等政策要求,加强加工贸易企业准入审核,从企业的环保水平、工人最低工资、社会保险、生产设备水平等几方面完善企业准入管理。
对于,中央是否会通过政策调整的方式逐步取消加工贸易?魏建国表示,调整政策不是要取消加工贸易,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加工贸易。禁止和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及加工水平低的产品加工贸易,完善准入管理,推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缓解当前能源紧张、环境问题突出和资源相对短缺等矛盾,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要求,有助于抓住全球资本重组、产业转移的机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助于提高中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实现我国外贸进出口平衡发展。总的来看,转型升级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而言,既是压力,也是机遇。必须抓住机遇,向更高技术含量、更大增值环节和自主品牌发展,在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先机。
加工贸易政策重大调整
【开利综合报道】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海关总署于近日联合发布2007年第44号公告,公布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共计1853个十位商品税号,占全部海关商品编码的15%。对列入限制类的商品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指出,此次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政策调整,主要目的是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减少贸易摩擦,促进贸易平衡,缓解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此次政策调整,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政策:一是东部地区新设立的外贸企业,不予批准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业务;二是中西部地区A类和B类加工贸易企业继续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空转管理。据了解,此次限制类商品政策调整重点在于商品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并在过渡期等方面做了妥善安排。


执行力=流程+计划+组织

把理想变成计划,
把计划变成步骤,
把步骤变成行动,
把行动变成成果。

好語說盡人必易之。規矩行盡人必繁之。福若受盡緣必孤。勢若使盡禍必至。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