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499] 2007-08-06 10:36:00
标 题: 一个北京土著女子对本版十大文的回应(代友发文)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Aug 6 10:48:35 2007), 站内
一个朋友给我看了这篇文章,呵呵呵,一个外埠来的朋友,一个已经在北京买房子置产业的朋友。本人看过之后,不是愤怒,而是无奈。呵呵呵,无奈,对一个年轻人来讲是多滑稽的一个词汇啊。我是北京的原著民,确切的说是第二代移民(也就是父母那一代是各个部委五六十年代留京的大学生,或者是军队系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血缘不够纯粹,应该说我是生长在北京的人而已。
本人正是文章中所说的北京的哪种年轻的嫁人的有点儿剽悍的霸道女人。好在身形不甚壮硕,还不至于混同于泼妇。哈,至于我个人的性格等等与我要表达的观点关系不大,不提也罢。在我的记忆里,北京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城市,蓝天白云,明确的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我没有生长在北京的黄城根灰砖的胡同,甚至十八岁成年之前没有去过居民密集的旧城区。尽管如此,我还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居民,在我的心里面,“北京”就是家乡。每个人都有家乡的情结,呵呵呵,北京人也应该是一样的吧。我甚至怀念当年三分一根的红小豆冰棍,冬天里一个带着白色布帽子的奶奶守着一个大大的冰桶来卖。硬梆梆的咬着暗红色的赤豆周围都是豆沙的冰,那种甜糯带来童年的满足。和兄长或者小友就那样走着,为了节省五分的车费能一路走回家品尝着我们的红小豆(距离么,是十站地大约十里地吧)。冬天是冰一样的美好,嘿嘿,伴随我们读书的有蜂窝煤炉子、土地梆硬的操场、臭臭的旱厕所、屋檐下的冰凌。现在看看那么多美好都是很怪的,蜂窝煤炉子需要大家拍班儿早上来生火;去旱厕要穿过整个操场,一个课间匆匆忙忙,回来的时候棉裤上滴落的尿尿都是硬的;部委院子里的下水道年复一年总是要冻裂的,可是流出来的脏水冻成冰就不臭了,男孩子女孩子都在上面滑跑还砸下两块拿在手里。哈哈,听上去脏脏的吧,可我们都很怀念。盛夏的天空是湛蓝的,夜空中总是有星斗,白天的暑热被高大的窜天杨遮挡着,天气总是热而不燥的。暑假就是美好的雨季,几乎每天到了午后的三四点钟天空就会聚集了黑色的云,几乎都是孩子放学家长下班都走进家门的时节,开始哗啦哗啦的下起来。这样凉爽好睡的夜,后半夜的星光,次日清晨反射着潾潾日光的绿叶。太多童年的回忆,爬乌金山(供暖存煤)、吃槐花榆钱桑椹、储存冬季大白菜,这样的那样的太多了,和普通的北方城市没什么两样。
嘿嘿,好像是扯得很远,和朋友们谈论的话题甚远。我只是想说北京于我而言,于我的发小们而言就是“家乡”。不是外埠的同龄人眼中的伟大首都、广阔的天安门广场、想往的动物园······他(她)只是我们的家。可是真的正是因为他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特殊地位,这二十多年的人口激增和近乎失控的不计划的城市发展,使得我们身在与此却永远的失去了家乡,这样的无奈和无助是其他城市的人很难体会和理解的。谁又有力量去阻挡时代的前行呢。
不得不说,同龄的外埠的朋友们有他们的北京梦,也往往比北京的原著民更努力,这也往往是生活的压力所迫。为了扎根北京,他们的努力使得他们也比同龄的北京人在三四十岁的时候有更好的生存生活状态。我也有很多的外埠朋友,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感受到了很多。但同样,我也和他们表达我的不愉快“我永远的不可逆转的失去了我的家乡,呵呵呵,都是你们这些家伙来了。”北京是一个太大的移民的城市,也是为人父母的人了,带着孩子们一起奔他们的小前途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班上三十个孩子,甚至只有我的宝贝是延续了北京的血统。和其他家长交流着,他们的春节或假期回家乡,去爱人的家看望对方父母的生活经历。我也迷茫,我想对我的孩子说的只有“妈妈什么时候带你去旅游吧。看看别的城市的风貌。”其实,整个社会都在前行,各个城市都在发展,交通都日益发达,所以我们的孩子们在任何的城市也许都不能享受到我们小时候的小河鱼虾、蝉鸣虫叫,独自和小友们在院子里无忌地玩耍······但的确对于北京来说,这种变化是惊人的。当我们在北五环看房子的时候,嘿嘿,我突然说“哥儿们,咱首都体育馆后面原来是麦子地,后面的桑树林里面有一黄一黑两条大狗,咱小时候爬树偷桑叶的时候特别怕它俩。”
嘿嘿,从小我不是贪玩儿的孩子,故而记忆中北京的风貌就是支离破碎的。我只是想要对外埠来京的朋友们说“对一个北京土生土长的人来说,他们的无奈是那样的沉重,当你们能携妻带子回家乡过年的时候,北京这座城市才真正能属于他们两天。”移民是必然的,地域的交流与融合是正常的,户口也是早晚要和地域无关的,这些也许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我只是想说,我生长在北京,这些客观的变化比别的城市来得更迅猛更猝不及防,让人不可逃离的接受它们。我记忆中的北京就这样被外来的人们指责着闷热的桑拿天、肮脏的空气、三教九流的芜杂。嘿嘿,也许是无奈吧,让我能平和的对他说“你来之前,十年二十年前北京也是有蓝天白云的城市。”我是只想告诉他,我的家乡也曾经美丽过。
一口气写到这里,没转回头改一个字。嘿嘿,后记一个事件,说说个人对个别的外埠朋友的看法。我一个朋友有四十多岁了,在相熟之前,他聊天的时候曾经问我“你哪儿的人?”我说“北京人啊!”他几乎是鄙视地看着我说:“小姑娘,别虚荣,哪儿的人就是哪儿的人。我都来北京快三十年了,都不敢说自己是北京人呢。”当时我哭笑不得啊,说:“大哥,不好意思,我比较没得选择,我真的是北京人,比您在北京多呆了两三年吧。他们没和我商量把我生在这里了。”呵呵,这个朋友和我都大笑,他说:“真的碰上北京出生的人不容易啊。” 换言之,北京人在北京是多么的凤毛麟角啊。在教育、科研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我的外埠朋友们更有冲劲儿和进取心,他们把这里当成他们的第二故乡建设着,嘿嘿,高了,这话高了,他们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努力着。哈哈,比如现在,他们在工作,而我却溜号了,花费了一个小时写这种无用的文章。嘿嘿,也不知道有没有人来看,反正我一会儿会发送给我的外埠本地的朋友们碰我的场,不然多寂寞啊。总结发言下:朋友们,无论你在哪里,想要生活在哪里,都要善待这个城市,这就是对他(她)最好的爱护了。呵呵,让我的宝贝出镜一下,昨天走过街天桥的时候,我五岁的丫丫和我说:“妈妈,过街天桥这样脏,怎么开奥运会大赛啊。人家大老外都瞧不起咱们了。”这个就是北京人的北京情结吧,家乡的情结。
欢迎访问新版:
我读书我存在
www.freecoder.org/~phil
我爱大锁头啊!我爱大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