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56600
zhong: 嗖嗖嗖:从牛书记的酒量说开去……
嗖嗖嗖:从牛书记的酒量说开去……
文章提交者:嗖嗖嗖 加贴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俺已经许多年不看电视了,除了与工作有关的一些专业报刊外,近年来也基本不读报。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网络论坛获知。远的不论,像今年的马加爵杀人案、台湾大选、阿拉法特之死、乌克兰大选包括俺们国家领导人的变更等重大事件等都是在论坛上看到的。前几天在论坛上看到有网友议论“牛玉儒”这个人,凭着俺受党多年教育,对党的宣传机构工作方式了然于胸所培养起来的政治敏感,俺意识到又一个孔繁森、任长霞式的好干部诞生了——尽管这种诞生多半伴随着死亡。诞生指的是宣传领域一个新的形象的诞生,是一种精神指向,而对于被宣传的那个具体的人,却已经是盖棺论定了。可不是嘛,如果让他活着,指不定什么时候一犯浑,又干出些蝇营狗苟之事,那先前精心雕琢的纪念碑就一下子全塌了。

看到有网友惊叹于牛书记的酒量,说他在招商引资时一口气喝了一斤白酒。当下就觉得诧异,心中感叹毕竟是时代不同了,如今这宣传的口径也与时俱进了,喝酒都可以作为先进事迹拿上台面。这一下子拉近了俺与牛书记的距离——敢情这牛书记也与俺们小老百姓一样啊,也是要吃喝拉撒睡的!以前的政治宣传中的正面人物可几乎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啊!看来现在搞宣传的笔杆子们也在研究受众心理。俺得承认,起码就俺在读到这条信息所产生的感受而言,他们的目的部分程度地达到了。

出于对牛书记酒量的好奇,俺就用狗狗去搜索他的相关信息。输入“牛玉儒”三个字,共查到73100条结果。哇,跟牛书记一样海量啊!

在拜读了牛书记的若干先进事迹后,俺的目光不可救药地停留在有关他喝酒的报道中。唉,谁让俺只是个俗人哩!据牛书记身边工作人员介绍,牛书记喝酒是真喝啊!一杯一杯地见底干。俺就担心,这牛书记的癌症没准也跟喝酒有关系哩。这当然是大不敬,不是俺的初衷。俺倒是希望,牛书记这样的官员多多益善。俺也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惋惜和痛心——如果那些报道都是真实的话。

只是那些关于牛书记喝酒的报道总让俺感到有些异样。比如说有一次,牛书记去工地视察,看到工人们吃饭时喝着二锅头,他也拿起酒杯说:来,我也跟大家一起喝。宣传的本意当然是强调牛书记平易近人,跟工人们同甘共苦。可俺却觉得这也恁便宜了点!喝人家掏钱买的酒,却做成了自己的牌坊,这酒喝得安逸呀!领导的与众不同就从这点点滴滴的细节中体现出来了。俺在想,如果换了俺,跟人家素不相识,端起工人的酒就喝,没准人家一巴掌把俺的脸都抽肿了。

还有一次,牛书记向园林工人敬酒,一口气干了32杯(老天!跟喝水似的,不服不行)。俺估摸着,这牛书记倒底有多大酒量呢?北方人喝酒,酒杯一般比较大。俺保守点估计,一杯按5钱算吧,32杯应该是1斤6量。想到这里,俺真替牛书记心疼啊:牛书记呀,这酒钱是不要您出,可身体是您自个的啊!您就不能换种方式表达您的心情吗?再说,您这样玩命地喝,您手下那帮人谁敢偷懒呢?大家成天这样革命的小酒天天醉,您那市委的红牌牌不要改成黄底黑边的酒幌子了吗?这中央为了严禁大吃大喝可是下过32道金牌的哦。您干革命工作也不必总是脸红脖子粗地吆喝嘛。当然,俺知道你有你的苦衷,俺只不过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您的政策水平肯定比俺高,想必您不会跟俺一般见识。

许多年前,俺看过一个资料,是说当年俺们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周恩来向江西调粮。当然江西当时也不宽裕。为此周恩来请江西省委书记(好像是程世清吧)吃饭。酒酣耳热之际周向江西省委书记敬酒。周接连向该书记敬酒三杯,然后亮出底牌:呵呵,这酒不是白敬的,一杯酒一万公斤粮食,你得给我三万公斤粮。当然,按照当时的宣传纪律,这种喝酒调粮的事当时是不会报道出来的,而是在当事人故去许多年后作为名人佚事披露出来的,目的当然也是宣传伟人生活化的一面。俺当时读过后也觉得不可思议:这堂堂国务院总理调粮食怎么搞得跟黑社会似的?难道国务院正式下文调拨粮食,江西会硬扛着不给吗?即使不给,江西方面肯定也有不给的理由,哪能这样通过喝酒来霸王硬上弓呢?这不是正常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呀!是不是为自己大吃大喝挥霍公帑找借口呀?当然,这可能又是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没办法,这就是俺这种庸俗的纳税人思维。俺不敢把党政官员想像得太高大,尽管俺不知道俺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纳税人的地位。

以上俺啰里啰嗦这么多并不是为了指责万人景仰的牛书记,俺其实想说的是另外一层意思。在说破之前,俺还是再举一个例子来做个铺垫。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各家报纸曾广泛报道过一个有良知的县委书记。其根据就是,这位县委书记在组织生活会上剖析自己。他说自己虽然没有贪污受贿,但自己平时吃的喝的基本不花钱。他举例说他抽烟就从不自掏腰包。他的这番话被报道出来后,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称他为有良心的县委书记。俺当时看了报道心里又打开了小九九:一个县委书记抽烟,那香烟的价格恐怕不会低于20元吧(这是当时的水准,现在俺想这个级别的干部大中华以下的香烟是不会抽的)。每天按一包算,一年就是7200元。这7200元如果是公家埋单又是什么性质呢?须知那个年代,1000元以上司法部门就可以立案的。就在那同一时期,俺一个儿时的伙伴从事汽车运输,指使人下了别人货车上的两个轮胎(价值800元)卖给他,结果东窗事发,给关了一个多月,花了几千块钱才弄出来。两厢对照,颇可玩味。

说到这里,俺就可以破题了。随着民族道德水准的整体下滑,人们的价值观随之发生变化,所谓良知的底线被一再突破。以前人们所深恶痛绝的,现在已经变得稀松平常;以前人们普遍遵守的,现在却显得弥足珍贵。而且这种滑坡不仅仅是道德上的,也是法律上的。也就是说,法律条文不变,但人们却更接受潜规则所彰显的处世之道。并且在这种潜规则下,官方和民间达成了某种程度的默契,或者说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合谋。当然,就民间来讲,更多的是无奈下的屈从,见怪不怪罢了。任何时代的世风日下都是官场主导的。

俺在想,今天是书记喝酒抽烟受到肯定,甚至被大肆宣传,明天会不会有“张局长多次赴赌场豪赌,却决不动用一分钱公款”、“王书记嫖娼后坚持按价付款”、“李公安打人后及时支付医疗费”之类的新闻面世并被人们所备加称道呢?

不可说,不可说呀!谁知道呢?正像有网友说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