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579151
haitao
网媒和平媒
从和菜头同学的愤怒说起


作者:十年砍柴 提交日期:2007-11-7 20:37:00

  
  
   和菜头同学愤怒了,原因是一位脑袋里养鱼的平媒编辑,其无由头的牛叉态度让其觉得侮辱了网人。这位刊物编辑希望刊载其博客上一篇文章,却提出匪夷所思的要求:因为在网上发过了不是首发,不能给稿费;该刊物要求提供真名。(链接: 网人的权利)
   作为一位仍然还栖身在据称是“中央媒体”的某平媒的网人,我能充分理解菜头同学的愤怒,也为还有这样自我感觉良好的平媒同行而脸红。他难道生活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如果这样的话,他又怎能到菜头的博客上寻宝呢?也不看今夕何夕,整个传媒界,已是谁家之天下。
   平媒当然不会彻底完蛋,但平媒的影响日渐式微的事实,传媒圈的从业者只要稍有常识的人就应该明白。以我个人为例,网人和传统纸媒人合于一身,应当有发言权吧。
   我在所栖身的报社里抗战了八年,这个报社的名头还算较大,属于中。。XUAN。。部直接进行业务管理的十几家所谓的中央级大报。我在1999年进报社时,当时还能体会到残存的辉煌,因为有官方的背景,记者出去牛哄哄的,日子过得很不错。可这八年来是王小二过年,记者的收入和所谓的社会地位随着报纸影响的衰减急剧下降,这绝非本报一家所遇到的,其他中央级报纸都是如此,无非因为其背后撑腰的娘家实力大小而程度不一,我在2002年就彻底明白这个趋势,于是一头扎下去做了个网人。
   这些年来,我以身份证上那个名字,在这张报纸上刊发了近百万字的报道,也获过一大串奖,可是有哪篇稿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这个社会上有多少人对我职务写作的那些东西有些许的印象?当然,报道没有影响和党八股式的写作方式有关,可刚当记者时,我也费尽心思想顶着磨盘把舞跳好,不自谦地说,有些报道还是有可读性的,但即使这样也没人尿你,文章一刊登,连一圈涟漪都不泛起。作为一个靠文字谋生的人来说,人生的悲哀莫过如此,我知道这是大势,我个人是无法改变的,你只能适应这个大势。
  自2002年“十年砍柴”的这个ID诞生后,很快其影响就超过了身份证上的名字。有三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一次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百年院庆,我被报社派遣去采访,该院的教授主动贺。卫。。方先生向朱苏力介绍:这位是十年砍柴。我说:贺老师,今天没有十年砍柴,我的采访是职务行为。某次陪全国人大某副委员长视察,到了广东,和新华社广东分社的某记者认识,这兄弟年轻而有才气,自然不把江湖声誉不好的本报记者放在眼里,接触时冷冷的。偶然一次谈起南方都市报署名“十年砍柴”发表一篇评论时,知道我是十年砍柴,态度大变,有相见恨晚之意,此番先倨后恭让我感叹不已。还有一次跟着团中央和几家“中央级”媒体去重庆,该市的团市委副书记请吃饭,此人善谈,杯盏交错之际,他聊起了自己正在看的一本书《闲看水浒》,团中央带队的一位妹妹说,你看的这本书作者就在眼前。他知道后对我从开始官场上的客气变成真诚的热情,我当时虚荣性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一起吃饭的同行中很是得意,因为这种自豪不是所栖身的那家媒体带来的,而是网络带来的。
  到了今天,传媒界的局势已经很清楚了,网络成为纸媒和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寻找新闻源和非新闻报道作品撰写者最重要的觅食地。今天在《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新京报》这类办得不错的纸媒上,长期写作的专栏作者,相当多的人在网上成名。一件公共事件发生后,首先在网络上升温,到一定的热度如《南都》这类市场化程度高的平媒根据网络反响做出判断,然后跟进挖掘;再接下来就是电视台和新华社这类媒体跟进。
  如今多数传统平媒还能撑下去,是靠政治的力量在扶持,而非市场规律起作用。如果有一天,新闻报道的准入制度做大的改革,网站可以和报纸、电视一样进行独立采访,估计纸媒将更惨。现在因为政策的瓶颈,许多新闻人才不得不留在纸媒和电视,一旦政策突破,你想想,无论从经济收入和个人成长空间,纸媒没法和网络相比。即使今天这样像李方、孟波、陈锋等一些当年在平媒界很有影响的新闻从业者,已投奔网络。
  一些平媒编辑非让署作者身份证上的名字这类弱智要求,我碰到过多次,有时真苦笑不得。某刊约我写了几篇稿子,该刊的总编还是北大中文系毕业,指示编辑将我的文章署真名,我说他难道不知道“鲁郭茅、巴老曹”这国朝文庙中六尊神像基本上是以笔名名世。他接下来的解释这“十年砍柴”太不像真名,一看就知道是个网名。说这理由太牵强了,网名难道是原罪?他学没学过逻辑,对名字而言,只有两种非此即彼的情况,要么是法律意义上的名字,即可以此名进行民事交易诉讼活动的名字,要么是非法律意义上的名字,笔名和网名都属于这类,而笔名和网名完全可能重叠。不像个真名这类判断只能是个人的,它没有标准,难道非得按照百家姓起笔名才算数?这样的话,“平江不肖生”算不算笔名?当年太祖在长沙时写稿用的笔名“二十八画生”,比我“十年砍柴”还不像个真名。在媒体上署名“十年砍柴”,反而标识性更强,因为署名“十年砍柴”的多半是我,可我身份证上那个名字,前不久我查了,全国17万3千余人。而名字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标识性。我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文章,如果署身份证上的名字,编辑还不同意呢,因为那个名字毫无影响。搞笑的是,我有两篇署真名的文章在那家刊物发表后,被一位热心人看到,网上给我留言说:砍柴兄,我在某刊某期上看到有人剽窃你的文章。
我的blog:http://szhaitao.blog.hexun.com & http://www.hoolee.com/user/haitao
--以上均为泛泛之谈--
不尽牛人滚滚来,无边硬伤纷纷现 人在江湖(出来的),哪能不挨刀(总归是要的)
网络对话,歧义纷生;你以为明白了对方的话,其实呢?

您所在的IP暂时不能使用低版本的QQ,请到:http://im.qq.com/下载安装最新版的QQ,感谢您对QQ的支持和使用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