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itao:
尽信回忆录不如无回忆录 ——从鲁迅的“好玩”谈起
[阅读: 386] 2007-12-05 03:39:57
尽信回忆录不如无回忆录
——从鲁迅的“好玩”谈起
陈漱渝在11月27日的《今晚报》上撰文说,最近读到一位知名画家的讲演词,题为《笑谈大先生》。这位画家说,中国专门吃鲁迅饭的专家有两万人,但他们描绘的鲁迅形象都令人茫然,于是就想从“好玩”的角度澄清鲁迅的形象。这个立意是十分令人叹服的。为了让鲁迅“好玩”,他举了一个证据,说他有一位老朋友是唐弢的外甥。这位外甥私下对他说:“哎呀,鲁迅不是那个样子的。”“譬如鲁迅跑来看唐弢,兴致好时,一进门就轻快地在地板上打旋子,一路转到桌子前,一屁股坐在桌面上,手里端支烟,嬉笑言谈。”
我是一个吃了几十年鲁迅饭的人,跟唐先生也多有接触,至今仍尊之为恩师。
据我了解,从1934年7月至1936年6月的两年中间,唐除了在版画展览会上曾与鲁迅邂逅,主要是在《自由谈》作者的聚餐时见过面。直到1936年3月17日,鲁迅仍然不愿向唐先生公开他的住址,只同意由内山书店转信,他当然更不会随意到唐先生家去串门。一进门就轻快地在地板上打旋子,这相当于跳华尔兹,“一屁股坐在桌面上”,这相当于跳鞍马失误。临终前的鲁迅恐怕不会有如此矫健的身姿。1976年7月唐先生写过一篇回忆录《断片》。他说:“由于我认识鲁迅较晚,又没有具体工作关系,因此我和他的接触并不多。”我认为这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说法。
自上世纪以来,回忆文字和口述历史跟文献典籍一样,都进入了史料的范畴。但前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想套用这名言:“尽信回忆录不如无回忆录。”如果在从事学术研究时不对回忆录加以鉴别,那就可能有步入认识误区的“危险”,至少不会那么轻松“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