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83] 2007-12-07 14:01:43
北大的胸怀
最近,北大接连发生两件事,都备受争议,甚至为人所诟病。一是拆除三角地,一是对进入教学楼的人员要抽查学生证件。
北大三角地不大,也并不比那些校园里商业摊点和带有傍富趋利企业学习班的横幅标语更有碍观瞻,它存在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实用的意义。众所周知,北大三角地存在,体现了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伊始时的民主自由的政治与学术的风气,彰显着那个时代学子们的心情和表情。
抽查进入教学楼人员的证件,无疑等于对那些没有学生证却想听蹭课的外来户说不。同样众所周知,北大听蹭课有着悠久的传统,而成为北大一种特殊的景观,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沈从文,北大没有拒绝这位当年从湘西来的贫寒学生听蹭课,而是以北大的营养免费哺育起码滋润了这位未来的文学家。
无论拆除北大三角地也好,拒绝听蹭课也好,是我们在整治环境工作方面的一种惯性思路,那就是为了整齐而划一,为了秩序而一统。我曾经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校园里,看到在主校区学生餐厅旁有一个类似北大三角地一样的地方,不大,高高的一个圆筒状的建筑,四周高高低低地贴满了各种广告和通知,校内校外的都有,一层贴上一层的,很厚的盔甲一样了,并没有人觉得它脏乱差而取缔它,或者只允许校方张贴自己统一的布告。一所学校,一个地方的宽容度是需要的,更需要的是眼光和胸怀,才能够真正保留住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把什么地方都铲平,一律种上草坪;给什么东西都一律穿上漂亮的新衣裳,以为这样才是最好。(摘自12月4日《中国质量万里行》作者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