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630757
lingam
论公众公司与公众人物的公开捐款
·论公众公司与公众人物的公开捐款
【 原创:乙木 】
  
  
  写在前面:汶川地震,举国震痛。俺们除了为那些受难的同胞默默地流泪,暗暗祈祷,或呆呆地盯在电视和电脑前看报道之外,也许还能做些什么。地震救援,说句老实话,俺们帮不上什么,而且这次目前已经是举全国、全军之力,进展大家都看到了。不归俺评价。但受到俺自己发的一张没有内容的帖子的启发,对捐款问题,尤其是是公众公司与公众人物公开捐款问题,做了一点小小的研究。俺这张帖子发在闽发论坛,但俺第一次很希望它被转帖到别的地方,因为俺有一个可以告人的目的:俺希望在这次赈灾捐款中,形成一种企业和个人互相攀比、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局势。
  
  下面是俺的小小的研究:
  
  一、捐不捐款不是问题,捐多少才是问题
  俺想,多数普通中国人这次会捐款的,形式不同,渠道不同。对于公众人物和公众公司来说,捐款更不是问题。而且俺们已经看到很多报道了。真正的问题是:捐多少?
  反对这个观点是人的理由是这样的:爱心没有大小,只要捐款了,就都是有爱心了。
  俺的结论是:错了,而且错得很离谱。
  
  俺的结论是这样的:爱心不跟捐款数目简单地线性相关。
  爱心没有大小。但捐款不仅仅是爱心。因此,只有超出了某个度的捐款,才代表有爱心。对于一个生活在穷困线下的人来说,哪怕这次只捐了一元钱,就是有爱心了,应该得到尊重。但对于一个老板来说,捐个千儿八百的,离爱心可能就还差得远了。
  
  二、影响公众公司与公众人物捐款数目的三个要素:能力、爱心、智慧
  1、能力与实力
  有时俺会天真的想,俺要是能做慈善家多好呀。后来才发现,其实多数人都是想做慈善家的,可惜不能。因为没多少钱。当然啦,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次地震中捐点小钱,确实是献爱心。跟慈善家不搭界的哈。因为缺少了第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能力与实力。
  俺们总不能因为赈灾捐款,搞得自己活不下去,成了灾民,到时要政府或者其它人再来救助吧?因此,第一个因素。是能力。
  对于公众公司和公众人物来说,捐款能力不仅仅是自己考虑的,也是让别人要看的。
  比如上市公司,比如某些房地产企业,出手拿地,动辄几亿,几十亿,卖个厕所也值个几十万的,这次赈灾,只捐个几十万。俺大伙啥印象呢?
  也许不是没有爱心,可能是自己活不下去了吧?至少俺是这样想的。因为这个世界是,除非变态了,很少有人希望自己被别人骂的吧?
  大伙多半也会这样猜想。
  对于公众人物呢,比如演艺界、明星类的一些人,如果数目太少,大伙会想:这厮是不是吸毒了?还是拍艳照太多了?总不会这么缺钱吧?
  
  2、爱心
  前面俺说过了,超出某个度,才是爱心。
  
  3、智慧
  这一点容易被人忽略。俺估计这次捐款,很多公众人物和公众企业,未必是没有爱心和能力,也许是智慧或者策略问题。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捐了钱,表了心意。就行了。比如俺们的公务员们,最好拿个箱子,大家就往里放钱,也不用搞清楚每个人的具体数目。这样皆大欢喜了。地方政府呢,这事不太好说,毕竟钱也是老百姓的。不过大伙也会有想法,先富起来的省市和后富起来的省市,如果相差太大,大伙还是会有想法的。
  但公众人物与公众公司就不同了。因为大家伙都看着,都议论着呢。
  因此,公众公司与公众人物,在这样一个公众事件的公开捐款问题,是要好好动动脑筋的。
  俺粗略总结了几条,仅供参考:(这里假定已经撇开了爱心与实力的因素了哈,这种分析,太冷血,俺也不喜欢。)
  
  (一)评估这次赈灾及自己捐款数目。
  俺这里说的评估,是指识别这事的大小。俺想,这也许是几十年里,中国人要捐款的最大的一次了(俺也衷心地希望更长的时间里,不要有第二次)。这次地震意味着什么?至少意味着上万条鲜活生命的消失,也意味着数十万、数百万人的家破人亡。记住:是家破人亡。俺很难想象,象北川县这样地方的人,今后如何生活?因此,如果一个公众公司与公众人物经常要捐钱的话,这次也许就是它最应该,也有可能成为数目最大的一次。
  
  (二)内外有别
  其它国家的灾难,俺们有不少公共公司与公众人物,曾经慷慨解囊过。比如印度洋海啸什么的。但这次是俺们的同胞,俺想,国际主义的境界,俺们也许还都没有吧?因此“内外有别”,是一条原则。如果有人或者企业,这次捐得少,海啸捐得多,俺想,一种原因可能是考虑不周。其它原因,就只能在前面的两个要素,能力与爱心方面考虑了。比如,有些老板,在那次正好风光着呢,大有气吞万里如虎之势,现在每况愈下了,只能少捐了。俺想俺们还是要识别这种情况哈,不要一棍子把人打死。
  
  (三)中庸原则与新闻原则
  现在哪个公众公司与公众人物出来捐钱,不算什么新闻。大家认为理所当然。但如果有公众公司与公众人物出来发表声明,说自己绝不捐一分钱。那倒肯定会成为新闻,而且肯定会引起轰动。因为这是新闻的“人咬狗”原则。
  在排除了这种情况之外,还有新闻价值的,就是捐款数目了。根据新闻的“人咬狗”原理,只有两端的,才有新闻价值。
  一端,就是很少的,或者比以前低很多的。甚至于跟海啸什么的一样的(因为相对显得太低了),大家认为有新闻。可能全国人民在下面嘀咕。
  另一端,是大家觉得偏多的。这些企业和个人,有些会有让人肃然起敬,另眼相看,有些会消除人们以前的偏见,等等。
  多数公众公司和公众人物,处在中间,大家会说:“可以啦。”“还不错。”等等。
  因此,针对这种现象,公众公司与公众人物有两种策略可以考虑的:
  
  一是中庸原则:
  大家都对基金公司的追求相对排名策略颇微词,其实这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策略。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哈。这个原则的本质就是,既不太高,也不太低。也就是前面说的:没有新闻价值。没有人赞,也没有人骂。大家觉得还能交代得过去。
  
  二是出头原则:远远的拉出平均值之外。给大家一个惊喜,从而获得正面的新闻价值。
  
  这里边还剩下一下最重要的问题:谁来决定这个均值?决定啥叫合适或者中庸呢?
  
  三、相信舆论的力量,相信网络的力量,相信大家伙的力量
  家乐福事件,让人们看到了网络的力量。一个公众公司,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公众人物与公众公司是一样的,品牌的美誉度,是他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
  中国人顶礼膜拜的价值投资大厮芭菲特,在判断和识别有价值公司的时候,有一条标准,就是这个公司的社会责任感。多捐钱的公司无疑更值得投资。且不说,他至少有实力,对吧?
  其实在写这张帖子前,俺仔细想了下,写这东西,是这次地震应该做的事,还是不应该做的事?
  看了昨天的新闻联播之后,俺觉得,这好像是党和政府的鼓励的事。毕竟亲眼看到领导们在捐款了,对吧?俺希望大家多捐点,不会是坏事的哈。
  那么,网络和大家伙的力量,具体体现在哪呢?
  显然不会体现在争论捐与不捐。俺说了,这个问题不是问题。
  也不应该体现在具体的哪个公众公司或者公众人物方面。
  俺觉得应该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形成一个大致的均值。即一个大家能够接受的水平的社会评价标准。前面分析过了,这个问题很重要哈,如果均值太小,通常采用中庸策略的人,就太好混过去了。好在台湾,香港的公众人物,给俺们做出了榜样,这个均值,已经拉得不低了。目前看,是国内的太低。
  2、大家积极发表看法,表扬先进,批评后进。形成一个以多捐款为荣,少捐款为不荣,最好是你追我赶的局势。另外,大家伙也最好长点记性:记住那些有“新闻价值”的公众公司与公众人物的捐款数目,顺便对比一下以前其它事情的捐款数目。
  
  四、俺不希望大家恶毒攻击某些公众公司与公众人物,这不是俺的本意。当然,评价,表扬或者批评,或者表态,俺觉得是可以的哈。。俺的理由是:现在下结论还早。大家都有点耐心吧。俺们把目前的捐款数目,当做是第一次,第一批,肯定还会有第二次,第二批的,好吗?
  俺坚信这一点。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