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网: 论坛: 程序员情感CBD: 贴子 663723
haitao
深圳断供者房值140万欠银行220万
深圳断供者房值140万欠银行220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8日 23:46 中国经营报


  深圳“断供”风波再调查:养不起的房 “断”不起的“供”

  伦理学有个争论了多年的题目:一个家庭里,夫妻感情淡漠,双方应不应该离婚?弗里德曼站在经济学的角度,略显粗暴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切要看离婚的成本有多高。”

  同样的,楼价急挫,深圳不少房子已经“房价不抵负债”,那购房者是否就一定会“断供”呢?

  一个帖子引发的讨论

  2008年6月,各大网站开始流传两篇文章,《深圳断供已过千亿,次贷危机浮现》和《负资产已过30万,深圳中产很受伤》,文章表示,深圳实际断供的资金已超过千亿元。两篇文章立刻引发热烈讨论。

  当月,记者询问了深圳某银行的支行经理。

  “深圳总共的房贷都不过3000亿元,即使是当年香港楼价狂跌,也没有1/3的房贷断供。这绝对造谣。”对方笑称,“如果真是有千亿元资金断供,按国内的环境,恐怕每天都有十几个人从地王大厦跳下来。”

  2008年7月,央视播出了《深圳楼市断供潮不断扩大,银行烂账率翻番》的报道,一夜间,深圳银行界、房地产界风声鹤唳,大有化身为“98香港”之势。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一只狗在央视晃多了,它也是一只名狗”,央视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也就在央视报道前后,全国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跟进。然而《羊城晚报》的记者在总结这些报道时发现一个情况,所有媒体关于断供的案例共有8起,但多是重复报道。而在媒体的“地毯式”搜寻下,实际上只有“陈先生”、“李小姐”两个明确的断供案例。

  2008年8月,记者与其中的李小姐取得联系。她表示,7月的银行还款没有缴纳,她向银行贷款40多万元,而房子的市价只有30多万元。她购买小区的单价是11000多元,而很多之前购买的业主单价最高达13000多元。如今,小区新开的一期项目均价只有7500元,因此她从7月开始不再还银行贷款。李小姐也承认,她的目的是向开发商施压,希望开发商能像万科一样,向前期业主补差价。

  实际上,媒体有众多推测,是基于深圳房价的“狂泻”。按照中原地产的统计数据,2007年9月楼市最高峰时,深圳全市新盘均价为16777元/平方米;到了2008年7月,该数字急降至9778元/平方米。仅就该数据分析,深圳楼价已下跌超过40%。假设购房者在最高峰时购房,向银行贷款70%。现在即使按市价把房子卖了,也不够还银行的欠款。

  既然如此,出现大面积“断供”难道不合理吗?

  “负资产”的规模

  “供下去已经没意思了。”陈立没有往日的意气风发。

  一年前,陈立名片上的头衔是“深圳著名的房地产投资客”。楼市高峰期,他曾是一个名为“房产投资协会”的组织者,基本是专职于深圳及周边地区的房地产投资。

  在他看来,深圳的房价下跌幅度,远比公开的数据要大。以他现在位于宝山区的自住房子为例,2007年最高峰时楼价一度达3万元/平方米。陈立以单价2.8万元/平方米买进,当时也曾一度自诩“赚”了。但随后,深圳楼价急剧冷冻,附近新开盘的项目楼价一跌再跌。现在他所在小区的二手楼价在每平方米1.3万~1.4万元。

  “我现在欠银行220万元,而楼价只值140万元。供下去还有什么意思?”陈立反问记者。他认为,类似他这种情况的购房者现在“深圳遍地都是”。因为深圳很多楼盘销售时都可以贷款8成,甚至8成以上。“我的房子总价在280万元左右,但首付只给了50万元。”陈立承认,掏的钱还不到总价的20%。

  深圳中原地产的支行经理李虎(化名)也承认,一直以来由于深圳的房子总价较高,为了吸引购房者,不少楼盘都拼命把购房者的首付降到最低。在2007年房贷新政推出之前,基本上所有新项目都可以贷款8成以上。“当年这个总价80多万元的房子,首付7万~8万元就可以入住。”即使是房贷新政推出后,实际上依然有不少银行可以贷款8成以上。直至2007年10月前后,深圳房价明显下调后,银行房贷才真正意义上收紧。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在深圳房价下跌近4成后,银行欠款高于房屋现值的购房者不在少数。

  “断供”的成本

  既然“供下去已没什么意思”,那陈立什么时候开始断供?“实际上,念头早就有了”,但真正付诸行动还是到2008年7月。

  “7月没有供款了。”陈立表示。然而即便下定决心付诸行动,他也并非真的什么都不顾了。他实际上是希望通过短暂的停供,引起银行的注意,可以同银行“商量商量,找个折中的方法”。

  因为律师朋友告诉陈立,在国内,断供的成本很高。银行有权通过法院“冻结”他的所有资产,直至其将所有的欠款还清为止。陈立名下还有一套房子,两间商铺,一辆车。如果他随意断供,“不但首期没了,名下的资产也可能被拍卖,得不偿失。”陈立现在还是很清醒。

  无独有偶,8月初深圳首位断供的炒房者被银行告上了法庭。这位炒房者的情况与陈立非常相像,总价240万元的房子,首期只支付了40万元。在楼价跌破银行贷款后,这位炒房者连续4个月无法供款,即使2008年5月再度供款,银行依然把他告上法庭。现在银行申请冻结该人士拥有的4套房产。记者联系到该案代理律师刘子孺,他表示,为筹钱还款,该业主涉案房屋近半个月前已挂牌出售,标价230万元,但与市场价依然有近30万元的距离。

  广东骏业律师行的陈万薪律师告诉记者,在国内如果断供,首先在银行的信用记录中会被标记,这就意味着该业主在7年内无法在国内任何银行贷款或者申请信用卡。而更为严重的是,银行可以要求断供者负起无限责任。换言之,其名下的所有资产都会被用于还债。

  对于市场较为普遍的,以家人名义购房者,会否可以令其名下资产有一线生机?陈律师表示,银行可以通过验证购房的各个环节,向法院证明实际购房人。例如上述被告上法庭的首例断供者,就是以其妹妹的名义申请房贷。现在银行照样把他兄妹俩一起告上法庭,并冻结了他名下资产。

  也正是因为断供的成本高,“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对于这种局面,陈立很是苦恼。虽然陈立千方百计与银行谈判,但在现在的楼价下,能有多少“止损”效果,他也不抱太大的希望。

  “还好,现在经济没出现大问题,还可负担供楼款。”陈立感概道。

  被动的、大面积“断供”会发生吗?

  2008年8月初,国务院派往深圳调查断供的专家组完成了工作,并得出了深圳断供并无大规模出现的结论。而各大银行也纷纷表示,现在房贷依然是他们最优质的资产。

  “其实风险还是非常大的。”李大卫告诉记者,作为香港亚银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的首席研究员,他亲身经历了香港上世纪90年代的负资产风波。他认为由于国内断供的成本很高,主动断供基本不可能发生,“但被动断供的人士也许会慢慢增多”。这些人根本就是资不抵债,即使银行再苛刻,也难以取回外借的款项。

  李大卫告诉记者,香港楼市1998年与最高峰时相比,骤然下跌了一半。但当时社会没有马上出现大规模的“负资产”人士,不少投资者依然是希望坚持住,等待楼市回稳。然而随后香港经济进入下坡阶段,行业萧条,减薪之说不时见诸报端。随之而来的是被动断供人士越来越多。到了2003年,负资产现象达到最高峰,当年负资产按揭占所有按揭的22%,大约有360亿港元凭空蒸发。换言之,香港银行单按揭市场便需承担360亿港元坏账。最后,在国家的挺港政策下,香港经济重新起步后,负资产情况才逐步改善。

  深圳楼市是否已到底,现在市场是众说纷纭;奥运之后,国内经济会如何“走”也是各有说法。也许的确如银行所言,不良贷款在增多,但主动断供的情况并不多。但未来会怎样,有人看得透彻吗?个体供不起楼,是经济问题;群体供不起楼,那就是社会问题。
我的blog:http://szhaitao.blog.hexun.com & http://www.hoolee.com/user/haitao
--以上均为泛泛之谈--
不尽牛人滚滚来,无边硬伤纷纷现 人在江湖(出来的),哪能不挨刀(总归是要的)
网络对话,歧义纷生;你以为明白了对方的话,其实呢?

您所在的IP暂时不能使用低版本的QQ,请到:http://im.qq.com/下载安装最新版的QQ,感谢您对QQ的支持和使用

相关信息:


欢迎光临本社区,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贴子。请在 这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