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521] 2004-12-19 12:30:04
明星制造,30万元换得黄粱一梦
------------------------------------------
1985年,丁贺强出生了。父亲丁勇国是个不折不扣的足球迷。在父母的调教下,丁贺强6岁的时候,就进了当地一家业余足球学校,正式开始了他的“足球明星之梦”:踢足球当然要当明星,还可以赚很多钱!
足球教育是要花很大成本的,丁勇国夫妇省吃俭用,家里没什么高档电器,连买一件像样的衣服都要商量好半天。可给儿子买东西他们却很大方,小学6年,包括训练费用,他们累计花了6万多元。为让丁贺强多上几次场,丁勇国与其他学生家长一样,争先恐后向教练献“殷勤”:换煤气罐、搬饮用水,过生日送礼金……
丁贺强小学毕业后,又到专业学校进行培训。这时候,花费开始直线上升:转学托关系花了4万元,插班费2.5万元,建校费2万元。加上每年的训练费、比赛费不下3万,致使丁勇国夫妇到处借钱。
2000年的一天,听说四川某名牌俱乐部两位教练来武汉选秀,丁勇国急忙找到教练说情,陪吃陪喝陪玩,一晚上就花了6000多元,还额外送给两位教练每人1万元红包。最终丁贺强“幸运”地被选中了,他和其他4名“状元秀”兴冲冲地来到四川。
到四川之后丁贺强发现所谓名牌俱乐部在当地根本就没有名气,只是以赢利为主。在那里不仅吃喝住宿很贵,甚至打比赛还要预先给教练红包,否则连上场机会都没有。一个月过去,丁贺强只好回家了。
为了儿子的足球明星梦,2001年春天,丁勇国托人将丁贺强转到一家私人足球俱乐部。后来,因为丁贺强要到上海集训8个月(每月要交训练费2000元,其他费用还不算在内),丁勇国夫妇只得忍痛割爱将摩托车卖了,还请人专门在上海照顾儿子的生活。
5月的一天,丁贺强从上海打回电话:“爸妈,这里正在组织一批人准备到南斯拉夫踢球,我考不考虑一下啊?”多年的努力到了这个地步,丁勇国决定让儿子抓住这个机会。可是去南斯拉夫需要好几万元的手续费。这些年,家里被折腾得差不多了,怎么办?丁勇国只好又向亲戚借了几万元,一次性支付了5万元手续费。
护照拿到手,就只等着起程了。结果却令他们大吃一惊:由于目的地没联系好和其他一些原因,去南斯拉夫的行程取消了。最终组织方只给了他们3万元的白条。这个消息,犹如一声炸雷,把全家人的梦想都击碎了!
无奈之中丁贺强四处闯荡,可没有俱乐部愿意接收:一是他没有参加过重要比赛,没获得过好名次;二是他又无巨额资金做后盾。最后丁勇国托关系替丁贺强在一家很小的俱乐部找到了一个职位:不拿工资的三线候补球员。然而俱乐部不久就解散了。
通过请教专家丁贺强得知,我国目前踢足球的青少年有十多万人,仅武汉市就有2000多人,年龄都在8岁至20岁。那么多人能出几个球星?他开始后悔了……
2002年丁贺强从足球学校正式毕业了。同班的几十名同学中,只有一个考取了某大学的特招生,有3人成为俱乐部不拿工资的三线候补球员,其余都是球没踢出来,工作也没着落。
丁贺强平时只顾踢球,根本没用心学习。来到人才招聘会上,丁贺强连招聘表上的字都认不全。结果可想而知,他根本找不到工作。丁勇国夫妇四处托人,最终为丁贺强找到了一个当保安的工作。虽说不是很好,但总算有个落脚的地方了。
为把他培养成足球明星,丁家可以说是倾家荡产,十几年来一共花了不下30万元,换回的却是黄粱一梦。
(摘自《辽宁青年》12月A作者吴锋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