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逼他要这么做的?!
被玷污的大学梦
------------------------------------------
1984年12月30日,葛均飞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英庄镇的一户普通贫寒家庭。
2003年6月,葛均飞参加了高考,成绩为499分。他被河南大学录取了。然而,随通知书而来的《报名须知》上写得清清楚楚:每年的住宿费、学费加上生活费将要1万元,4年就是4万多!就算把家里的几间瓦房卖了,也凑不出这么多学费啊!
同班很多没有收到通知书的同学相约到广州打工。葛均飞也随同学南下打工。更令他想不到的是,他拚命苦干,干了1个月,工资却只有300多元钱。葛均飞落泪了,他想,如果读了大学,哪里会只有300元钱工资?于是,打定了复读的主意。2003年年底,葛均飞带着一点微薄的积蓄,又回到了家乡。
2004年1月,葛均飞慕名来到南阳市三十中学复读。葛均飞学习十分努力,很快在全班达到前3名,在全年级400多名学生中,也跃至前10名。但葛均飞心里却因为大学学费的事一直没有踏实过。
一天晚上,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里报道的一个绑架案引起了葛均飞的注意。他突然灵光一闪:“我何不去绑架?只要我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钱弄到手,然后潇潇洒洒去上大学,谁知道我是个绑匪?”然而,他马上就被自己的想法吓住了,赶紧转移目标去做别的事情了。
高考越来越近了,在学校举行的几次模拟考试中,葛均飞的总成绩每次都超过了600分,这让他又喜又忧。喜的是他的大学梦已不再遥远,忧的是筹集不到学费,考再高的分也枉然。每次看到成绩单,他都不可抑制地想到了绑架,还想到了偷盗、诈骗、抢劫……他甚至想,假如在这几种行为中间选择的话,他一定会选择绑架。因为绑架虽然风险大,但如果考虑周密的话,不会出差错,而且所得的钱也极其可观。
6月7日、8日两天,高考完后,葛均飞根据老师提供的答案,给自己估了567分。他填报的志愿是西北大学和西安科技大学,估计能进大学,但学费无法解决。
葛均飞一直想绑架的事,决定找当初劝他出去打工的李强当帮手。李强听说要去绑架不肯去。但葛均飞用激将法:“真是个窝囊废!我还以为你能干大事哩,我算看错你了!”然后又是一番劝解:“一点风险也没有,你想啊,我们绑架之后,让他的家人把10万元打到咱的账户上,我们可以到外地取款,警察也抓不到我们。”李强终于动摇了,松了口。
第2天晚上,两个人一起来到铁路中学察看了地形,确定了逃跑的路线。为了保险起见,葛均飞让李强到同学那里借了300元做经费,两人用这笔钱到南阳市曾楼西村租了一家独院,作为人质暂时居住的地方。接着,他们又到商店购买了绑架用的胶带、运动帽、弹簧刀和一张神州行手机卡。
一切准备停当后,6月15日,葛均飞和李强来到铁路中学附近,等待猎物的出现。将近中午的时候,葛均飞和李强发现有一群比较大的男孩子在敲诈一个叫“王蕾”的小孩。葛均飞赶紧追过去问王蕾是怎么回事。王蕾说:“几个高年级的同学听说我爸爸很有钱,老逼我给他们钱!”葛均飞问:“他们向你要多少钱?”王蕾说:“100元。”葛均飞说:“我最痛恨欺负小孩子的人。明天我给你100元,你把他们叫出来,我收拾收拾他们!”年仅12岁的王蕾哪里知道这里面有诈,当下就感激地答应了。
6月15日晚上8点,葛均飞、李强与王蕾如约来到铁路中学南边的水塘边。葛均飞对王蕾说:“我的100元钱忘带了,咱们一起去取。”说完,他就拦了一辆的士。3个人一起来到了他们所租的院落。
3个人到屋内之后,王蕾还没弄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被葛均飞捆住了身子,并用胶带贴住了脸和眼睛,只留下出气的鼻子和嘴巴。葛均飞拿出刀架在王蕾的脖子上:“快说出你家的电话,不然我整死你!”王蕾吓得大哭起来,只好说出了父亲王成先的手机号码。葛均飞立刻又把王蕾的嘴巴给封住了。接着,葛均飞用预先买好的神州行卡拨通了王成先的手机,简单地说明王蕾在他手上,要王成先准备10万元打到他的银行卡上。最后,他还威胁王成先:“你要是报案,我们就撕票!”王成先开始以为是谁在跟他开玩笑,但葛均飞用烟头烫了一下王蕾的脸,王蕾疼得惨叫一声:“爸爸救我!”王成先才相信王蕾真的被绑架了。
6月16日零时8分,王蕾家人到南阳市车站公安分局报案。公安分局迅速成立了“6·15”专案组。案件很快破获了。
在审讯中,葛均飞如实交代了和李强合伙绑架王蕾的犯罪事实,并承认绑架的动机就是为了筹集上大学的学费。2004年6月29日,南阳市公安局车站公安分局对葛均飞执行逮捕。这种绑架案最低要被判刑10年。
令人惋惜的是,此时葛均飞的高考分数已经揭晓,是576分!如果不是出此意外,他完全可以实现自己上大学的梦想。
一位社会学家对这起案子做了分析:葛均飞属于“智能性的情绪型犯罪”。犯罪者主要是因为理想不能实现,自身受到挫折,又缺乏化解这些挫折的能力而逐渐形成一种“与社会势不两立的反社会情绪”,从而酿成大错。事实上,葛均飞完全可以先打工后读书,或者申请贷款完成学业,而没必要铤而走险。只要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或者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这样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摘自《打工》第17期作者郭启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