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十大限售股将解禁
日期:[2008年8月27日] 版次:[AA03] 版名:[速览] 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0 条
8-12月全部限售股解禁规模达到6800亿元。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005年6月开始的股改,被认为是此前大牛市的根基;而今,在今明两年内集中解禁的大小非减持潮,又被更多指为是当前市场大幅下跌的病根之一。
银河证券认为,今年8-12月,全部限售股解禁规模为6800亿元,实际压力3000亿元。大小非是限售股中比重最大的部分,解禁规模达到4900亿元,其中1100亿元具有实际抛售压。当前两市日成交金额只有几百亿,几乎没有新增资金,限售股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解禁规模将对市场和个股表现造成较大的压力。12月份值得警惕,市场的实际压力达到1300亿元,为各月之最,大小非、机构配售股、原股东配售股解禁各自的减持压力都在300亿元以上。
限售股的种类繁多,根据持有人不同和解禁后对市场压力的差别,我们把限售股分为四类:股改限售股(大小非)、首发原股东限售股、机构限售股、其他。
7月份以来,大小非减持速度明显加快。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公布的数据,7月份大小非减持数量8.49亿股,较6月份几乎翻番。小非的表现最为明显,7月份有3.66亿股小非解禁,减持5.56亿股,说明存量小非减持速度加快。
我们认为这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市场信心缺失导致投资者对后市不看好,抛售加快,二是紧缩的货币政策拉紧了企业的资金链条,贷款受到管制,企业不得不减持股份以融通资金。如果在未来这两个因素没有发生变化,具有实际抛售可能的大小非会对个股价格造成较大的压力。
2008年8-12月,全部限售股解禁规模为6800亿元,实际压力3000亿元。大小非是限售股中比重最大的部分,解禁规模达到4900亿元,其中1100亿元具有实际抛售压力。国有控股大非为3700亿元,由于受到国资委的诸多限制,解禁后减持的可能性较小,不会对市场造成太大压力。
首发原股东限售股解禁规模900亿元,在数量上以中小板股为主,也包括北京银行、中国太保等几个大盘股。这类股票解禁股数占总股本的比例很高,解禁股东主要是中小股东,可能会对个股走势造成较大压力。
机构限售股解禁规模900亿元,以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为主。
(银河证券)
限售股的种类繁多,根据持有人不同和解禁后对市场压力的差别,我们把限售股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股改限售股(又称大小非),是指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的非流通股东持有的没有流通权的股份,在公司实施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可以根据规定逐步上市。其中,持股量占公司总股本5%以上的叫做大非,5%以下的叫做小非。非国有控股的大非和小非解禁会对市场造成较大的抛售压力。
第二类是首发原股东配售股份,这与大小非的性质较为相似,如果是小股东和非控股股东,由于持股成本很低在其获得流通权后获利空间巨大,抛售的可能性也较大,而国有大股东大幅抛售股份的可能性较小。
第三类是机构限售股,包括首发战略配售、首发机构配售、定向增发机构配售和公开增发机构配售四种形式。股票发行时或增发时,上市公司拿出总发行量中一定比例的股份配售给机构投资者,一定的锁定期后这部分股票才可以上市交易。机构配售股获得流通权后,也面临较大的抛售压力。
第四类是其他类型,包括股权分置对价股份、股权分置追加对价股份、股权激励一般股份等。它们的规模小,对市场的影响有限。
专家PK如何治理大小非
刘纪鹏把减持价格锁定在5000点时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衰退下仍保持高增长,中国的上市公司也仍保持着较好的增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教授认为,股市这样下去,将会严重危害中国经济。
刘教授指出,当初股改采用简单的时间锁定思路而今被市场证实是一个失误。“应当用价格锁定来取代时间锁定。”刘纪鹏说:“股改之初我就建议采用对价锁定的思路,但是我的主张没有得到认同。”
资本市场培育了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大股东也不希望股市一蹶不振。“把大小非股东减持的价位锁定在5000点时的股价位置上,这在法律上和技术上是可行的。”刘教授指出,应该采取上市公司大股东自愿的原则,国资委来动员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证监会来动员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如此,上市公司大股东将会拼命做好上市公司业绩,这比近期出台的强制分红制度要好得多。
易宪容完善股市制度建设才是本
“价格锁定和每年减持10%的做法都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也违背了市场的规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教授认为,股市的问题并不在于股指的高低,而是在一个价格严重扭曲的市场,不仅让投资者的信心完全丧失,而且完全丧失股市融资的功能。
对于股改遗留的大小非问题,易宪容认为,在目前市场失去信心的环境下,才使得这一问题变得突出,“股市走牛的时候,大小非减持的意愿并不会太强烈。”
“解决大小非问题还是得从股市制度的根本入手。”易宪容建议,政府部门首先应该严厉打击股市内幕交易、恶意圈钱等不公正的市场行为;其次应该出台相关措施鼓励优良的上市公司回购自身的股票,以此来体现上市公司的价值;再次,对现今的制度安排做出更科学的规范,如一级市场的申购制度等等。李乾韬
龚方雄成立千亿基金吸纳大小非
继4000亿政府刺激经济方案之后,摩根大通中国经济学家龚方雄再支招,建议政府考虑从外汇储备中拨出1000亿美元成立基金,买入被称为“大小非”的已解禁限售股,以维持股市稳定。(全景)
二次发售或难奏效
面对套现的冲动,是任凭“市场的要市场调节”,还是从政策层面给予一定的制度设计来限制?目前看来,大宗交易无法阻挡大小非减持的步伐,证监会正在考虑的二次发售等政策的倒逼反而刺激了大小非加速减持。大小非如何解决?这是一个监管部门和市场必须直面的话题。
国外二次发售的股票规模微乎其微
“由于大小非解禁和减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没有合适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将长期延续。”华泰证券资深研究员郝国梅认为,即使推出新的措施,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现在看来,当时大小非解禁期限设计应该延长些,可以考虑设定10年解禁完毕,每年只能解禁10%,这样就不会对市场造成太大压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晓求认为,股改留下了两个问题需要完善:一是大小非解禁期限安排;二是大小非解禁之后的制度设计。
但关键是,亡羊补牢,是否能弥补当初的失误,二次发售能否奏效?
“国外市场中的二次发售,都发生在少数个案之中,相对于整个市场的股票市值,这些二次发售的股票在规模上微乎其微,在预期上也影响甚小。”经济学家韩志国认为,如果是强制性的,那就意味着大小非将化零为整,形成规模巨大的股票公开供给方,这比现在化整为零的私下出售更容易造成市场恐慌,也更容易面临发行失败的风险。如果是非强制性的,那就和现在的大宗交易市场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很难设想大小非会自找麻烦甚至增加成本地去委托券商发售。
按照海外经验来看,主要监管模式可以分为美国的SecondaryOffering(二次发行)和香港市场的持股股东配售两种模式。“比较而言,美国的‘二次发售’机制(也被称为二次发行),对市场造成的减持压力较小。”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程定华认为,香港的“持股配售”模式不要求事先申请或披露,同时出售价格和所获资金金额上有很大的确定性,“如采取这种模式意味着,未来A股的限售股压力会明显增大。”
政策应考虑如何减少大小非减持冲动
“减少大小非减持冲动的根本解决办法有两个,一个就是将大盘打到2000点以下。另一个就是发展衍生产品,比如股指期货和期权等。”民生证券策略研究员路阳认为,如果股指期货推出的话,大小非可以通过做空期指来对规避系统性风险,从而不会影响到股东的持股比例。
相对券商的声音而言,监管层似乎更青睐可转换债的创新。8月15日证监会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相关负责人透露,证监会正考虑再出3招严控大小非,即:完善大宗交易系统、建立国有股东转让实时监控系统、开发可交换债券。
据介绍,通过发行可交换债券,拟减持股票的大股东可提前获取资金投入营运,无需在二级市场不择时机地减持股票。同时,通过转换价格和转换期间的设计,可控制转换股票的速度和规模,减缓集中减持的冲击。本报记者 李乾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