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张:
伍里川:茅于轼用常识戳破个税起征点复杂论
[阅读: 248] 2008-11-17 04:18:08
伍里川:茅于轼用常识戳破个税起征点复杂论
作者:伍里川
在关于上调个税起征点的争论中,某些专家学者将原本简易的道理复杂化了,并以此为调整不能一步到位找借口。
11月15日《新京报》报道,日前,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个税起征点的问题正在研究,财政部将会根据消费支出和物价的情况,进行综合研究。对此,经济学家茅于轼说,个税起征点应提到8000元。
茅于轼的说法无疑能够振奋人心,但是,笔者最感兴趣的却是他在表达这一观点时所用的一些浅显的道理,或者说是常识。
茅于轼所用常识之一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确立800元起征点的时候,居民收入很低,往往月收入只有几十元,现在居民收入已经有了大幅增长,目前2000元的个税起征点太低”。这个道理,是近年来围绕个税起征点的讨论中经常出现的,可是每次上调都没有按照这个常识来行事,而是选择了“挤牙膏”式的调整方式,让人非常费解。
茅于轼所用常识之二是,“要培养纳税人意识,只要把在超市购物发票里消费者交了多少税都列清楚,就可以了”。这个常识由于较少被人提及而带有几分新意,用来反驳“起征点过高将会有大量的人不再缴纳个税,此举不利于培养公民的纳税人意识”的说法,可以说非常有力。
与茅于轼多用常识形成对比的,是一位不愿具名的财税专家接受采访时说,调整个税起征点,必须从居民消费水平、物价变动、税率等各方面进行详细研究,最后还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才可以施行。
不难看出,两者在表达观点时有通俗与晦涩之分。的确,上调个税起征点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才可以施行,但是,研究的过程非得这么复杂吗?茅于轼何尝不知“详细的研究”,可是为什么他就能对关键问题一语戳破呢?
不可否认,在关于上调个税起征点的争论中,某些专家学者将原本简单的道理复杂化了,并以此为调整不能一步到位找借口。从某种程度上说,讲常识比“绕弯弯”更需要勇气,但也更能显示诚意。何况,即使是一些复杂的问题,在向公众表达时,也应讲得通俗易懂,何况这个本不复杂的问题呢?
近年来,个税起征点的调整虽如“挤牙膏”,却也在不断进行,这本身就说明,上调个税起征点是符合常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