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411] 2009-07-17 16:55:42
我必须要承认,是因为这张海报才下载了这部片子。五六十年代的眼影以及卡通风格的画面都让我把这部片子与《罪恶之城》(Sin City)联系起来。
果不其然,以深沉沙哑的男低音大段独白开始,让我有在看《罪恶之城》续集的感觉。
在开场5分钟的一个莫名其妙而且老套的入室行凶案结束之后,终于眼前一亮,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段极具创意的片头。
外国人向来比国人拥有对生活戏谑的态度。伴随着鲍勃·迪伦的那首堪称吹响60年代革命号角的《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5分钟将多个著名的画面串起:投向日本的原子弹,肯尼迪遇刺,最后的晚餐,止战之吻,愈演愈烈的越战,以及美国国内的反战游行.
慢速移动的镜头,柔色的画面无疑为这段片头增色不少,让我们仿佛置身那段其实我们并不熟悉的历史。从创意拍摄技巧各方面来说,这段都应该得到一个满分。但恰恰导演在距离珠峰只有一步的时候,犯了一个低级而又严重的错误-长度.可能导演同志实在舍不得如此丰富的素材,于是连篇累牍的拼装在一起。5分钟,整整5分钟的字幕,这实在是挑战各位观众的忍受能力。刨除对美国历史烂熟于胸的个别极品观众,
有几个观众能饶有兴趣的看完这一段而不快进。当然,也许导演的目标观众本不是我们。看完片头,大约心已经凉了一半,导演控制影片节奏和讲故事的能力已经不敢奢望了。
一个故事中的人物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点,但坚持看完两个小时的影片后,我仍然对其中主要几个人物毫无印象,我要先承认我在写本文时,
多次重复翻看影片中的片段,以确定名字,所以本文有不准确的地方,请原谅我与导演。
并且同情其中仅仅为串起故事而出演的演员们。
高潮?本片有高潮吗?或许导演认为高潮应该是最后那个俗套到不能再俗套的大阴谋。
当曼哈顿博士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没杀掉维特反而了解了其良苦用心,独自离开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了另外一部烂片中的经典语录-“无招就素不杀,不杀就素和平”。虽然我早有准备带着避雷针守候在屏幕前,但不得不承认,我还是被雷的够呛。
爱情-这个恐怕是最雷的一个元素。那个女主角(叫什么来着?),除了一次差点乱伦,一次与曼哈顿同志不和谐的夫妻生活外,
(说实话,很多只手的那个情节让我严重怀疑导演是个日本AV的爱好者,场景太似曾相识了,原谅我这里的不纯洁。)
女主角的爱情在哪里?恐怕跟谁都没真正擦出火花吧。除了为了符合一下美国大片的基本“有性无爱”的元素之外,恐怕再无可述。
死的最冤枉的就是罗夏,罗夏同志任劳任怨的用极具磁性的嗓音从头到尾讲述导演想讲述清楚但没讲述清楚的情节,不遗余力的向着一个一定要发现一个大阴谋的方向前进,莫名其妙的被关进监狱然后干掉一群小喽啰之后再逃出来,最终找到真凶的位置,并更加无厘头的为了一个“不杀就素和平”的原因,被前同事干掉,实在让无数观众为之扼腕叹息。
其实,深刻和让观众不知所云是两回事。